刘兴德展示自己1954年购买飞鸽牌自行车的发票。
刘兴德在向档案馆工作人员学习票据存档技术。
刘兴德向参观者介绍家庭档案。
一个日记本、一幅老照片、一张工资条……临邑县卫生局退休干部刘兴德,细心保存着见证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变迁的琐碎物件,建起一座“家庭档案博物馆”,为研究改革开放普通居民家庭生活变迁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微观样本史料。
在刘兴德的财务档案里收集着他从参加工作至今的工资条。1956年,他开始做中医学徒,每月工资只有18元;1971年工资调了两级为39元;1978年为45元;1980年国家要求建立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他的工资升到52元;随后工资改革渐次推进,实行岗位津贴,增加了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升到74元。此后工资增长的时间缩短,增长幅度不断加大。1991年有了岗位工资、住房公积金,1998年增加了医疗保险……目前,他每月退休金领到1535元。刘兴德说:“这些工资增长的纪录,体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家生活的改善。”
刘兴德家里买的所有东西都登记在册,发票入档。1983年8月,家里添置了第一台家电——上海产14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当时县城还没有卖电视机的,只好托亲戚花423元钱从北京买来,由于工资低,一直到年底才凑够买电视机的钱给亲戚送去。那时有电视机的家庭还很少,周围邻居像过节似的七手八脚帮忙竖起沉重的电视天线杆,一到晚上,大人孩子都上他家看电视。每逢夏天,刘兴德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邻居们都围拢到电视机前,坐满一个院子,天天晚上看到没有节目为止。1989年,生活条件改善了,黑白电视机也落伍了,彩色电视机开始上市,但数量不多,刘兴德找熟人凭票花2630元购买了一台20英寸彩电。后来,他家的家电越来越多。2000年购买了壁挂空调、两辆电动自行车,家用电器不仅应有尽有,而且不断更新换代。刘兴德笑着说:“现在我家吃穿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炒菜用电磁炉,做饭用电饭煲、压力锅,还有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数码相机等等一应俱全。”
近日,临邑县档案馆工作人员经过1个月的专业整理,把刘兴德几十年来细心保留的家庭生活史料分类归档,计有家庭财产、工作成果、收藏爱好、粮油布券、报头书法、旅游景点门票等28类80多盒。档案盒整齐地摆放在刘兴德卧室的橱子里,俨然一个 “家庭档案博物馆”。有关专家认为,无论是对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研究,这都是一个资料翔实的“史料馆”。
□文/图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