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生态经济谋突破和谐夏津展新姿
作者:孔瑗本报






  图1:碧水绕城风景线
  图2:苏留庄镇万亩桃园
  图3: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
  图4:人民公园一角
 图5: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夏津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和谐德州”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让民得实惠、让党得民心”的执政理念,弘扬 “务实、创新、包容、开放”的新时期夏津精神,围绕 “一县三城五夏津”的宏伟蓝图,突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推进生态经济建设作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项基础工程、治本工程来抓,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出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农业绿意盎然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是农、林、牧、副等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总面积872平方公里,人口50万,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棉花出口基地,素有 “银夏津”之称。近几年,夏津县大力发展棉花、小麦、小杂果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其中,苏留庄果桑基地、香赵庄优质梨基地、渡口驿杏基地、双庙葡萄基地、银城桃基地、宋楼苹果基地等六大生态基地已初具规模。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发达面粉集团、津华集团、金秋种业公司、天参饮品公司等企业,提高他们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做长做宽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让生态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打造绿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抓好绿色食品品牌申报认证,努力在粮油、果品等品类中争取更多的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现在全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10万亩,基本建成了马颊河、卫运河沿线小麦生产优势带和沙河流域 (东、西沙河)棉花生产优势带。2008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25.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6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23.6万亩。
  生态工业异军突起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生产工艺体系,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做到污染零排放。按照这一理念,夏津县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大力培植和推进生态型工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速度快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力发展生态工业。现在以华芳、恒华、双鸿为龙头的棉纺织企业达到140家,纺纱规模达到200万锭;以津华、盛源、德宜隆为龙头的植物油加工业达到85家,年加工能力160万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以发达、永乐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业达到11家,年加工能力150万吨,居全省首位。以金秋种业为龙头的制种业、以生祥酱菜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久益公司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以天参饮品公司为龙头的果品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发达牌面粉、永乐牌面粉、金秋牌棉种等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7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大刀阔斧治理工业污染。采取 “关、停、并、转”等办法,先后取缔中小企业15个,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企业8家。投入巨资对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内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吃干榨尽,实现循环生产。去年以来,山东泉林纸业夏津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新上日处理1万立方米生化曝气车间,夏津盛盟织染有限公司,投资120万元新上以 “升华+气浮”为主体工艺的污水处理设备,夏津热电有限公司,新安装了炉内添加脱硫工艺。近期建成投产的新型建材项目,可把热电厂的废渣全部制成新型建材砖用建筑,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农田。目前,全县工业废水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生能源上实现新进步。夏津县丰富的棉花资源,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利用棉花秸秆可进行秸秆发电,利用棉籽油可以转化生物柴油。该县和济南天融集团合作,投资5亿元建设生物柴油和秸秆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投产后,夏津县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棉纺织、植物油加工、面粉加工三大产业没有任何污染,完全符合生态经济的产业政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大产业链条正在逐渐延伸,下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正在加大,全县大力倡导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把三大产业做精做强,争创中国纺织名城、中国食品加工名城。
  生态旅游 破题上路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它既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又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夏津县历史悠久,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鲁西北平原地区面积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素有 “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因这里 “地半沙滩,不宜稼禾”,当地居民便种植果木,封沙造林。久而久之,该区域便形成了有古树林2万亩、辐射面积1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61.8%的片林,春季鲜花如潮,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果实飘香,林学专家评价这里是 “北方落叶树博物馆”。近两年,夏津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投资9000多万元对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进行开发,对公园内的一些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建和改造。对200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对100余珍稀品种跟踪护理,并与拥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农民签订协议,实行保护责任制。同时,县乡设立古树 “健康热线”,公布技术人员电话,方便农民咨询。去年,联合全县20多个部门,联合成立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为树林所有 “绿色古董”建立户口簿,随后建立了健全的档案材料和影像资料。对珍贵古树实行补偿补助保护机制,将园区内的古桑葚树、古柿树、古梨园等均纳入补偿保护范围,与各村庄农户签订协议,每年发放护理补助和损失补偿。加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建设,传播景区故事、传说,赋予树林树木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林荫深处相继修缮、建设了会盟台、窦建德点将台、朱公祠、杏邬书院等人文景观,搜集编撰了100多个 “林佳话”、 “树故事”。县里在林区观光路两侧,新建了由葡萄园、果园组成的长达28公里的绿色长廊,开辟了水库风景区、绿色蔬菜园、民俗园、大云寺佛教文化园、度假新村等10大景区。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 “一带两区十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每个园的详规,建设旅游专用交通道路,加大景点开发力度,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适时举办了首届河故道森林公园梨花节、椹果文化采摘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知名度和美誉度,夏津县将力争把森林公园建成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景区、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森林碧水” 交相辉映

  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夏津县在大力推进“森林城”建设中,大搞植树造林,全面加快城镇绿化、通道绿化、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按照“围城林、行道树为绿网,单位、街点为绿点,公园、片村为绿片”的思路,大搞植树造林,重点实施了“三区、四线、四河、百村绿化”工程,增加城市绿荫,去年来,共计完成植树420万株,新建完善林网20万亩,道路绿化(补植)325公里,营造沙区片林4000亩,嫁接改造老果园3000亩,营建新果园1000亩,完成12公里高标准外环林带建设、县城主要街道的绿化美化及100个绿化示范村建设,使“森林城”已经初具雏形。以花开满街、绿染全城为目标,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总量达到120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3平方米。1年来,绿化面积比过去增长了10倍。积极推进人民公园、龙湖公园、植物园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现在,这几大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人民公园现已竣工。
  “碧水绕城”工程规划全长22公里,投资4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建设全长12公里,投资3亿元,对六五河、城栾干沟和东关沟三条河道进行清理。河槽两侧铺设污水管网,河道内清淤、衬砌,河坡植草、栽树。沿六五河建3处景点:在六五河以南、西外环路以东建一处占地520亩的水库,水面面积420亩,蓄水量180万立方米。作为“碧水绕城”工程的调蓄水源,丰蓄枯用,每年为河道换水两次。湖岸建体育健身长廊、民俗博物馆,形成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休闲场所;在双桥与六五河交界处建一座小型泊船码头,方便游客乘船游览;在北关桥以南、中山街以东建一沿河公园,河北岸老汽车站处建一占地近百亩的休闲广场。同时在德馨桥以北建一处提水泵站,泵站到污水处理厂埋设10174米管网,由泵站把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全长8公里,投资1亿元,由东关沟向南延伸至宋香路,然后向西至栾庄供电站,再向北接城栾干沟,对干沟进行开挖清淤、拓宽及相应桥涵闸配套施工。“碧水绕城”工程采用省建筑设计院博顿公司的设计方案,工程质量监理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山东省淮海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单位经招标产生。“碧水绕城”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2.7亿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现在共埋设污水管网10910米,清运垃圾200万方,砌石30943平方米,铺装青石板人行道59200平方米,安青石栏杆2960米,修倒虹吸管道5处,污水提升泵站1处,井室325座。“碧水绕城”8月竣工蓄水后,一个 “清水河中流、人在岸边走、船在水中行、商贾聚两岸、水绿加繁荣”的新景象,将成为夏津版的新时期 “清明上河图”。□本报记者 孔瑗 本报通讯员 万庆华 张德生 王庆民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生态经济谋突破和谐夏津展新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