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对待《功夫熊猫》光痛心不行
  20日起在我国影院全面上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遭遇了3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愤怒,一种是羞愧,还有一种是沉默。
  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功夫熊猫》讲述了熊猫“阿宝”克服性格缺陷,经过磨砺,成长为武林盟主的过程。如同10年前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一样,好莱坞又一次用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强势贩卖的依旧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励志故事。
  连日来,不少媒体与观众感叹,美国熊猫“阿宝”令人看到了两国文化实力的差距。“影片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的,可为什么中国人就拍不出来呢?”
  另一方面,《功夫熊猫》在四川灾区的放映,则遭遇了一些艺术家“愤怒”的抵制,理由是反对“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
  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国内电影界和文艺界处于一片沉默状态。
  《功夫熊猫》无疑凸显了当今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复杂形势。身为中国人,究竟是该为美国人在给我们提供娱乐的同时,“越俎代庖”地宣传了中国文化而高兴,还是应该采取民族主义的激烈姿态,将好莱坞的影响力拒于国门之外?
  全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的当今,在互联网与即时通讯工具让文化传播变得异常便捷的当今,空言抵制无济于事。面对《功夫熊猫》,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而是反思。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充当今日“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尝试这样的艺术创造?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界的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艺术界在这方面缺乏进取精神,反而让别人对中国文化的富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中为洋用”的开发。
  从迪斯尼拍摄 《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 《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雄起”!
  □孙丽萍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对待《功夫熊猫》光痛心不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文体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