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
——全国抗震救灾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

  5月20日,举国抗震救灾进入第8天。
  历经一周救援之后,余震频发不断增加救援难度,滑坡等次生灾害时有发生,几十万伤病员期盼进一步的救治,数百万受灾群众等待妥善安置,尤其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任务繁重,灾后物质和心理重建任重道远。


灾害强度超乎预期,救人刻不容缓


  当前救灾任务第一位还是救人,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救人不能停!——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挖掘废墟的难度更大,救人刻不容缓。”专家说,经过8天的施救,生命探测仪搜寻的生命迹象越来越微弱,挖掘一处废墟常常要几十个人齐上阵,不间断挖掘几十个小时。
  灾难比最初预计的更严重。目前,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9省市,其中四川以震中汶川为中心的重灾县就有7个。
  灾区余震不断,更给救援增加了危险。四川省地震局专家程万正20日17时说,目前已发生6000多次余震,4级以上余震159次,其中5级以上26次,6级以上4次。
  目前,在汶川震中及周边灾区集结着11万部队官兵仍在扩大搜救范围,而且已分兵抢入震区所有受灾村庄,四处搜救被困群众。
  另一方面,汶川大地震使山体大面积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众多堰塞“悬湖”,对下游地区的城镇构成威胁。形势最严峻的“悬湖”位于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处河道南侧唐家山段的苦竹坝库区,其坝底高程710米,回水尾部高程750米,最大水深40米,库容近4000万立方米,一旦因为余震或暴雨来袭出现险情,后果相当严重。
  一边要争分夺秒地救人,一边要保证救援人员安全。施救者和自救者都在与死神赛跑。


次生灾害频发,畅通救援通道刻不容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遭汶川大地震和余震持续破坏的灾区道路,抢通困难重重。从遥感形成的地图上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接合部的汶川县,环境本来就恶劣,道路本来就崎岖,大地震后,整个汶川震区山体移位,近距离相靠,道路断裂,给抢修公路造成极大困难。
  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司长戴东昌19日坦言,一些重灾区的路基基本全毁,桥梁垮塌,有的地方一处塌方就有几万立方米,且伴有几吨到几十吨的巨石,即使使用大型机械的地面部队24小时不停作业,开辟通道的速度比较缓慢。
  目前通往重灾区的三条公路运输主通道已经打通。这三条线路是:西线理县至汶川、北线从甘肃南部至四川茂县、南线从成都经都江堰至映秀镇。
  祸不单行的雨和持续余震,更令救灾抢险“雪上加霜”。
  “不少路段刚刚抢通又马上被堵,前抢后断。”戴东昌说。理县至汶川的西线道路,在抢通后又发生了3次五级以上余震,导致道路多次中断。
  在都江堰至映秀镇公路上,清理了大塌方后,刚往前走后面又发生塌陷。短短的30公里路清理了几天,公路仍时断时续。
  而且,抢通救援“生命通道”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据了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先后有158名同志伤亡。17日以来,已经先后有2台抢通施工机械和5台运输车辆被泥石流、滑坡等掩埋。
  “一方面,抢通的道路通行能力差,许多路只能单向行驶,还时常被余震或滑坡截断;另一方面,一些县乡道路尚难以打通,进入村庄更是只能靠空运或徒步。这就是严峻的现状。”四川交通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但我们在坚持不懈!”


实现“灾后无大疫”承诺,行动刻不容缓


  汶川大地震第8天,灾后防疫形势日趋紧张,灾区防疫进入关键时刻。
  最近几日,灾区气温上升,易于细菌滋生。大量灾民户外居住,公共厕所卫生防疫工作日益严峻。一些地方已经发现当地腹泻病人增多,需消毒药品援助。
  截至19日16时,全国支援四川的医疗救治队伍达8450余人,防疫队已完成消杀面积约10613万平方米,共处理遇难人员遗体8453具。
  目前灾区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根据气象局信息,灾区当地近期温度最高达到30℃。“8天后,持续高温将加快尸体腐败。”国家疾控防治中心研究员、环境卫生专家刘秀岩说,地震留下的大量尸体在温度和时间交互作用下,可滋生病毒。
  灾区防疫工作,最可怕的威胁是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由于现在天气已经较热,很容易导致传染病蔓延。救灾队伍一定要备齐消毒剂、漂白粉,发放给灾区群众,不能“渴不择饮”,一定要解决饮用水问题,保证矿泉水的供应。
  防疫如同救灾,行动刻不容缓。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卫生防疫作为抗震救灾的重大任务提到突出位置,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目前民航局、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已紧急行动起来。
  国务院决定3个月内向受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每月600元补助金。而长期解决上百万灾民的吃、喝、穿、住等生活“四难”问题,仍需建立更畅通的生活物资筹措和供应机制。
  当前,抗震救灾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举全国之力,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战胜这场地震灾害。(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要国际国内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