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安与和谐同行
——我市“构筑防范体系,推进平安建设”工作综述
作者:李婧本报

  北邻京畿、南抵黄河,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德州,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特别是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富裕起来的人民对平安、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安、和谐,民之所盼,我市政法综治战线心系百姓,顽强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努力铸就群众信赖的平安品牌


  “咱们这里的社会治安秩序真好,大家不管是上班、做生意、还是居住,都很有安全感。”家住德城区市中小区的居民刘涣文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对我市着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推进平安建设的切身体验。
  近年来,我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强化信息预警、矛盾排调、治安防控、组织保障为重点,大力构筑防范体系,强力推进平安德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连续5年实现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事件、重大安全事故、治安灾害事故和到省上访下降,连续9年无进京集体上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7%。


强化信息预警,增强防范主动性


  今年3月12日上午,运河经济开发区某小区40多户被拆迁户扬言要到市委上访。信息员将这一情况迅速上报,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妥善处置,避免了一起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这是信息预警处置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构筑安全防范体系,信息要先行。”2003年以来,我市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预警处置机制,实现了 “问题早发现、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为做好稳定工作赢得了主动。
  如今,以“办公室、中心、站、点”为主要运行手段的信息预警网络;采用定期研判、阶段性研判、即时研判等形式,对各类苗头性预警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基本做到“他动我知,未动先知”;抓好预警信息处置,对反映突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信息,迅速提交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处置的信息预警体系已经在我市全面铺开。
  目前,全市共设立信息预警处置中心13个,信息预警站586个,信息点9820个,有专兼职信息员26240名。今年以来,共收集预警信息6012条,市县两级共研判重大信息856条,通过信息预警处置,避免群体性事件31起、到省进京上访78起。去年以来,全市有效化解不安定隐患和闹事苗头2085件。


强化矛盾排调,构建“大调解”格局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传武说:“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正处于凸显期。但其中的大多数矛盾还是可预见、可调解、可疏导的,只要积极预防、及时化解、因情施策,就会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做好防范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构建“大调解”格局,提高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效能。
  在抓好乡镇调解中心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在各县市区建起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直接调处影响全局或跨县市区、跨系统的重大矛盾纠纷,并对已调结的案件及时进行回访。同时,把人民调解基层组织向经济园区、商贸中心、村民小组等处延伸,共建立系统和行业调解中心98个,形成了上下畅通、城乡联动、运作规范、处置高效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全市共有调解组织8623个、有调解人员27089名。去年以来,调解各类纠纷11971件,调解成功率达97%。
  我市还不断创新调解方式,较好地实现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大力开展“包事家访”活动。由各级领导及公、检、法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到当事人家中,听取反映,了解实情,通过个案突破推动共性问题解决。去年以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到当事人家中 “包事家访”2458次,解决案件968起,全市到省集体上访同比下降34.3%;探索实行矛盾纠纷调解“代理制”,请与当事人有关的懂政策、晓法律的人士,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调解全过程,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推广“代理制”两年以来,共调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24起,群体访48起,调处成功率为100%;建立流动法庭、流动调解庭,组织法官、司法调解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宣传法律知识,调处矛盾纠纷,说服当事人,教育周围人。全市建立流动法庭36个、流动调解庭128个,被群众誉为普法工作的 “大棚车”和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构建“大调解”格局,大力拓展司法调解新路子是重中之重。我市法院系统先后推出了“判前评断”、“判后答疑”、“诉调对接”等做法,并在全市建立便民诉讼站107个、便民诉讼点299个;检察机关加强对不捕案件的跟踪监督,注重释法说理,探索建立不捕案件后续监督常态性机制,保障了司法严肃性与公正性;公安机关在基层派出所普遍建立了治安调解室,注重采取教育、调解方法来处理治安案件以及民间纠纷;司法行政系统组织律师团参与调解,增强了调解力度,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强化治安防控,构筑安全屏障


  浙江义乌客商吴陶根在德城区城隍庙市场经营工艺品近20年了。谈起在德州经商的感受,他说:“德州的治安是全国一流的,穿警服的、穿保安服的、戴红袖章的,几支队伍昼夜巡逻,在这里经商我一百个放心。”
  良好的治安环境得力于我市政法部门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高压态势的同时,着力从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入手,强化治安防控。
  我市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流动加剧,违法犯罪日益动态化的治安实际,加强以控住面、守住块、护住线、把住边、看住点、管住人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起了反应快速、辐射全面、外挡内堵、攻防兼备的屏障,努力实现防范在案前,控制在第一时间,破案在第一现场。
  全市城市主干道、主要街区普遍实行三级巡逻体制后,各县市区组建的共2500人的巡警大队,担负着全市各城区巡逻、街面控制、快速反应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去年以来,通过巡逻抓获犯罪嫌疑人4178名,破获各类案件5924起。同时,积极组织义务群防力量,在城区设立社区警务室165个,成立了以社区离退休干部为主的巡逻队伍和下岗职工为主的居民治安小组,力量达6000余人。在农村,设置治安岗亭524个,落实协防人员2642人,形成了严密的群防群治系统;在全面推行治安保险、治安承包的基础上,从2006年底开始,着力实施“平安直通车”工程,将新型无线报警系统用于农村,形成了乡村联动的防控格局。
  作为连接华北与华东的交通“主枢纽”,我市在铁路、公路站点设治安检查站29处、治安卡点162个、警务工作站17处,加强对过往车辆、人员和物品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打击涉路犯罪,确保交通安全畅通。两年来,共检查登记车辆25万余辆,盘查可疑人员5.9万余人,抓获犯罪嫌疑人815名,破获刑事治安案件1119起。
  此外,我市还积极同沧州、衡水等周边城市建立了治安防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形势,互通情况,联合行动,确保了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同时,加强重点、要害部位治安防范,安装监控探头18636个,其中2531处与公安机关监控系统连接,实现了共同监控。
  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一个有效的办法。我市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8%,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内。还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对全市70103名流动人口全部落实了属地管理和跟踪服务。同时,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去年全市共发放城市低保金、城乡医疗救助金、失业金等4298万元,17.9万人得到救助。另外,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全市1398所中小学校全部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在12所院校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的作用。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工作措施落实


  构建和谐,维护平安,组织建设是一道不可缺少的保障。
  近年来,我市政法系统通过大力强化责任保障、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确保了构筑防范体系,推进平安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在强化责任保障中,我市在市县乡村层层签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整治治安后进村、打击邪恶势力、“法轮功”处置、信访工作、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法队伍管理“六条责任追究控制线制度”;将防范工作的10项重点任务分解到36个综治委成员部门,明确任务和责任;严格检查考核,落实奖惩。近两年来,全市共拿出800余万元,对1285个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和1324名个人进行奖励;去年以来,全市共查究48个单位、56名责任人,“一票否决”12个单位。另外,对农村综治干部实行星级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综治工作的落实。目前,全市获得三星级以上的综治干部8230名,占总数的82%。
  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撑在组织建设中,好比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全市共选配县、乡、村三级综治办工作人员27890名。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全市855个企事业单位、1011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综治组织,做到了稳定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理。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县市区群防群治组织达到31个、1940人,乡镇街道群防群治组织达到157个、2307人,村居群防群治组织达到8354个、39624人。
  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8亿元用于综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建设,新添置警用车辆达400多辆。全市多数乡镇联防队员、村级综治干部的报酬和补贴全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

□本报记者 李婧 本报通讯员 许世刚 左国强 史学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安与和谐同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