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破解土地瓶颈实现农业增效
——关于平原县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
作者:张炜本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平原县部分村庄已在土地流转中做出有益的尝试,破解了土地瓶颈,实现了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增收,先“活”土地
  王打卦乡北侯村靠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早春西瓜种植上做起了文章。短短几年间,全村450亩耕地已是瓜棚遍地。全村可以利用的土地都种上了瓜,但农民致富的愿望依然强烈。于是,北侯村开始在周边村庄的土地上想办法,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500至700元的价格租种周边土地350亩,实现了优势互补。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转,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县副县长刘凤江说。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已势在必行。平原县农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万人次,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长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机械统一的模式明显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该县因势利导,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让土地通过流转发挥最大效益。
  流转,一举多得
  近年来,随着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在平原县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正逐步扩大,流转形式不断丰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该县部分村庄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连片,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王凤楼镇老官村、张华镇刘悦村等多个劳务输出专业村,农户间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蔬菜种植,不但促进了结构调整,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外出务工的农民每人每年还能挣回上万元的收入。王打卦乡赵庄、恩城镇铁匠等诸多民营专业村,通过土地流转,改变了部分农民 “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解除了土地对这些农民的束缚,使其在民营路上大显身手。
  推行,尊重民意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群众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形式,都应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我们只是服务者。”该县县委书记董绍辉这样说。
  平原县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和乡村组织准确定位角色,不是用行政手段去调整土地资源,而是监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农户土地使用权的流动,监控土地供需总量的动态平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上。
  为使土地流转由群众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动,该县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宣传栏、电视专题讲座等形式,消除乡村组织对土地法规、土地政策理解的片面性,增加农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让群众知道土地流转只是使用权的转让,农户不会因此失去土地,只有土地进行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致富增收。北侯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山告诉笔者,该村租赁的350亩土地,都是通过村民双方协商自愿签订协议的。
  □本报特约 记者 张炜 本报通讯员 相子瑞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破解土地瓶颈实现农业增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