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禁塑”的不便和负担 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1月14日,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街道东苗庄社区团委的志愿者到辖区超市宣传绿色节约环保理念,倡导拒绝使用塑料袋,并免费将环保布袋发放到居民手中。从当日起,该社区辖区内的超市率先使用可多次利用的环保布袋。(据《齐鲁晚报》1月15日A6版)
  近一周来,“禁塑”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起因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今后各地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从今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对于这一要求,赞成者、反对者,质疑者、建议完善者,有条件拥护者、无条件支持者,都大有人在。但临沂东苗庄社区团委的志愿者们没有停留于坐而论道、争议不休,而是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把“禁塑”落到实处。
  一项政策、一道禁令出台后,人们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不同看法能够自由畅达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进步,对于政策法令的完善,对于推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善莫大焉。但另一点更不容忽视,那就是政策法令的落实,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于“禁塑”令,对其根本出发点,人们并无异议,因为白色污染祸及的是所有人,人人希望自己的家园不被污染。人们忧虑的是这一禁令能否落实,顾虑的是是否会增加个人负担,担心的是会给自己造成不方便,有的反对者则拿弱势群体说事儿,认为塑料袋收费如果被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生活困难者生活将雪上加霜。
  其实,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对每个人、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是不可能相同的,如果觉得“受损”“吃亏”的那部分人、那些阶层拒不执行,那么社会管理、社会运行将难以为继。“禁塑”有助于保护我们的环境,维护大众的切身利益,比起这一最大的效益,“禁塑”带来的少许不便、少许负担,就应该是我们必须付出和承受的代价。只贪图个人的方便,不顾及全社会的利益,这不是一个现代公民的气度。
  至于许多人关于“禁塑”有可能影响困难群众生活的担心,也大可不必。要是国家听取各界呼吁,禁止商家向消费者转移塑料袋使用负担,或者国家给困难群众以补助,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如果消费者负担真的因此而增加,也未必大到影响困难群众生活的程度。再者,困难群众对于生活成本的提高最为敏感,一旦发现塑料袋收费会影响生活,他们会重拾菜篮子、布口袋。而在白色污染面前,困难群众同样是受害者,而且往往是直接受害者,孰轻孰重,如何选择,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判断。
  一项总起来说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后,最需要的是各界都来贯彻落实,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互相猜疑、互相推诿。塑料袋生产厂家、政府部门、商家、广大消费者都应行动起来,推动“禁塑”落到实处。英国德文郡一个叫莫德伯里的小镇从2007年5月1日起全面禁用塑料袋,商家积极行动,顾客理解配合,收到不错效果;美国许多城市拒绝瓶装水,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教徒的拥护。事实证明,星火燎原,哪怕是局部的、个人的行动,对于似乎“难以下口”的环保问题也胜于无数宣言,无数争论。现在,临沂的志愿者们又做出了榜样,人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本报记者 刘同江
  ●相关链接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促销“环保购物袋”
  据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正当中国消费者热烈讨论如何找到塑料购物袋的替代品时,一些跨国零售商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争取在未来中国社会的环保潮流中占得先机。
  1月15日,法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宣布在北京启动一项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将大力推广可循环使用购物袋以及其他节能产品。消费者如果一次购物满198元,可获赠一个可循环使用购物袋。
  “这种购物袋是用无纺布制成的,根据顾客的需要有多种不同尺寸,我们还将不断改进设计,以便让顾客乐于重复使用它。”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在活动现场对记者说。
  罗国伟说,家乐福拥有在全球推广可循环使用购物袋的丰富经验。2006年,家乐福在全球减少使用2.36亿个免费塑料袋 (与2004年相比),相当于避免把1.5吨的塑料袋扔向大自然。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承载能力也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2005年以来, “节能降耗”几乎成为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字眼之一。而跨国零售企业则努力将自己的国际经验转变为中国市场的优势。
  在举办节能宣传周的同时,家乐福位于北京的一家9100平方米的大卖场15日正式开业。公司介绍说,这是家乐福在华推出的首批节能店之一,由于采用更加先进的照明、空调和制冷设备,这家店的能耗将减少20%。2008年,家乐福将在中国开设25家这样的节能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禁塑”的不便和负担 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