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的乡村柏油路,车水马龙的工业小区,整齐划一的农家新居,欢笑满堂的文化大院……寒冬季节,笔者走进武城农村,处处是富足祥和的景象,幸福写在农民脸上。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
镜头:一大早,广运街道办事处田尔庄村的农妇杜玉兰,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打开洗衣机,一边洗衣服,一边做饭。她满脸笑容地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俺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以前,杜玉兰洗衣服得去村西半公里外的池塘边,而全家喝的水则要到全村共用的一口苦水井挑回来。为改善群众生活,2006年8月,田尔庄村在县里的帮助下投资17万元打了深井,建起一处自来水厂,自来水管网铺设到该村家家户户及周围村庄。村里人再也不用去池塘边洗衣服,也不用挑水来做饭了。
背景:武城县地处苦水区,群众用水十分困难。该县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抽调了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利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自来水厂21个,全县村村通上了自来水,31万农民像城里人一样都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成为全市第一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县。
不出村成了“上班族”
镜头:早上7点半,滕庄镇第十屯村农民黄绪春夫妻俩把孩子送进村幼儿园后,8点准时来到村口的宏利玻璃钢公司上班,夫妻俩月工资超过1800元。在第十屯村,有80%的农民像黄绪春一样在村口的玻璃钢加工小区上班。
背景:武城县是全国 “第一个玻璃钢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民族毯业城”和“中国棉花生产百强县”。该县在农村建设中依托这些“金”字招牌,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布局,延伸产业触角,发展专业村。如今,全县基本形成产业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安置了6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上班一族”。
文化大院欢乐多
镜头:东边刚露出肚皮白,甲马营乡前庙村文化大院里就热闹起来。20多位老年人早早地来到这里,有的锻炼身体,有的下象棋,有的打扑克,其乐融融。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前庙村建造了总面积6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设立了活动室,添置了鼓、号等娱乐器材,安上了转椅、单杠等健身器材,使村民们与城里人一样,有了休闲娱乐场所。
背景:武城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90%的村建起文化大院。依托文化大院,组织农民自编、自演、自说、自唱搞起丰富的文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摒弃旧风俗习惯,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和谐文明的农村新风。
□戴树超 王召华 祝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