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是追求高学历的“人才高消费”?是基于困境的一种现实考量?还是变革基础教育的新探索?
博士缘何“下嫁”中学?

博士生也要限产。


  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基础教育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相遇,使越来越多的博士 “下嫁”中学。如今,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中学,教师队伍中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已接近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地方高校,有的已达30%,有的甚至更高。不过,这场“学历风暴”背后的直接推手并非政府,而是来自一场民间的制度实验。
  作为这场民间实验始创者之一的北京十一学校,不经意间被推向历史的前台。不久前,拥有20名博士的北京十一学校再次引人关注:一个类似于博士后流动站性质的研究机构——项目博士后,在该校正式启动。
  新设立的这个项目博士后站,广纳校内外博士“进站”,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既是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阶段设立的第一个“博士后站”,也是博士“下嫁”中学后的又一个变革信号——以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试图向参与实验的学校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法。
  自2004年博士进中学至今,“下嫁”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首都师大附中等中学的博士越来越多,有的多达30人。

  博士为何纷纷“下嫁”中学?

  当学者、做教授,一直是很多人拼命提高学历的一种美好愿景。读博士的初衷固然也不例外,但是,近几年一批批博士先后“下嫁”中学的举动,确实令人费解。这种“另类”就业选择,也着实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对此,一些人不断追问: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还是严峻就业形势下的迫不得已?继2004年张美华等4名博士“下嫁”北京十一学校后,2005年北师大历史系博士王秀青和其他6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又一批博士“下嫁”该校。如今,王秀青是该校高二年级5个班的历史老师。回忆两年前的选择,王秀青坦承,当时决定进中学,她的一些同学、老师、亲朋好友都感到意外,几乎所有人都建议她慎重考虑。在学者与“孩子王”之间,王秀青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虽然两年前,她找过很多单位,既参加过北京许多公司、出版社的面试,也有不少外地高校向她“伸橄榄枝”,但受专业所限,当时要想留在北京高校任教几乎不可能!与高校纯学术性科研不同,中学的科研几乎都是应用性研究。应该说,博士在这里具有相当的优势。
  据了解,博士成批进中学,除了就业压力大,其直接推手还是一些名校悄然推行的教育实验。在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有些中学提供的丰厚待遇并不比大学差。这也是吸引博士“向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博士进中学能否当好“孩子王”?

  对于实验学校来说,把博士“请”进来,并非单纯为了教育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希望他们能引领中学的教育教学研究。然而事实上,中学教学研究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性质完全不同:在科研院所,博士只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就某一科项目展开独立的或团队式研究。但是,在中学教学这块“电脑主板”上,则有着与之绝然不同的另一套“程序”:教学对象都是知识面很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学任务的繁重几乎没有太多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空间。这些对于所学专深的博士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目前我国学历教育的专门化程度很高。而学历越高知识面就越窄,专业的深度越深。
  这种现状无疑迫使博士教师们走上中学讲台后不得不进行转型。据十一学校一位博士教师介绍,她2005年刚来学校时,教学压力特别大,这迫使她每天都要利用课余时间去听老教师的课。所幸,为了帮助新进的博士尽快适应中学教学,学校为每位博士分别配备了一位老教师,当他们的“成长导师”。在老教师近一年的指导下,博士们也慢慢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一些博士教师还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开设了类似于传统文化、科学课等新课程。

  “人才高消费”还是超现实想象?

  对于博士进中学,此前社会舆论一直是口诛笔伐。其中,有种颇具代表性的反对声音认为,博士进中学是“大材小用”,是“人才高消费”。其立论依据是:国家花费巨大资源培养的博士,目的是既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精尖人才,又要为各行各业的持续发展储备相应的人才。不仅如此,这种观点还认为,博士在技术含量高的高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所创造的价值远高于在中学教书。
  与之相反,一些长期活跃在基础教育前线的中学校长却认为,博士进中学,是基础教育的客观需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扩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才是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与其把博士赋闲在科研院所里无所事事,还不如引导他们进中学,从事基础教育研究。这样,无论对博士本人,还是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说,“现在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相当大,博士再不像以前那样是社会的稀缺资源,科研院所已不可能稀释如此多的博士,这种人才培养规模的变化,客观上为中学批量引进博士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博士进中学是人才浪费,这就低估了基础教育的潜力和价值。”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认为,“基础教育不仅决定着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而且是学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与大学相比,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学习方法训练和养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好教师来示范和引领。而当前在我国博士进中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然而,实验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前社会依然对“考分教育”存在高需求如何调和改革理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是考验这场民间变革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柯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博士缘何“下嫁”中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教 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