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创造了中国农民传奇的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王乐义;一个是全国新农村改造的探索者、“德高义重”的农民企业家梁希森,两个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不期而遇。请看——
两个农民的对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得发展生产,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民有钱了,其它的事自然也就好干了。”
  “大哥,你这话说得太对了。我当初回来建新村,腾出旧村土地领着大伙养牛,搞精深加工,就是这个想法。”
  ……
  12月25日上午,在乐陵市希森宾馆三楼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两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农民,促膝相对,聊得格外投机。
  这两个人,年岁大一点的是党的十七大代表、有 “冬暖式大棚之父”之誉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年纪小一点的是在北京搞房地产赚了大钱后回报家乡,为乡亲们盖别墅建新村,带领乡亲致富,被民政部授予 “德高义重”匾牌的乐陵农民企业家梁希森。
  12月24日,王乐义应邀到乐陵市科学发展论坛报告会为乡村干部作报告,并到希森新村、希森三和集团及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参观。正在外地的梁希森,闻讯后立即返回。两位多年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一见如故。
  “老大哥,我早就想找机会向你当面求教,说真的,我特佩服你。”一见面,梁希森就紧紧攥住王乐义的手, “我乍搞马铃薯温网棚的时候,领着人到你那里去参观学习了三回,可惜一次也没碰上你在家。”
  “我也老早就想上你这儿来看看呢。咱俩认识得晚了点儿,以后可得像亲戚一样多走动、多交流。”王乐义也很激动,“希森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你这一起步就是高起点、高科技。”
  “老大哥,我是琢磨透了,发展现代农业,不用高科技,不搞规模经营,那是白瞎。”
  “你这个观点非常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可同时更得想法儿提高乡亲们的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否则,干起来就有阻力。当初我提出搞冬暖式大棚的时候,乡亲们都说 ‘想用冬天的太阳晒出黄瓜来,那是天方夜谭,是神仙才能做的事’,根本不相信,更不支持。等我领着村里17个党员搞成功了,人们才认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狠抓科技培训。”王乐义深有感触地说。
  “老大哥,这一点咱想到一块儿去了。要想改变农村,首先得改变农民,生产方式、生活习惯都得改变。我跟你讲个笑话,2003年我刚盖完新村的时候,乡亲们乍搬进新房,不会用抽水马桶,还到公厕门口去排号。我只好从大宾馆请来两个服务员当老师,在村小礼堂里办起现代生活方式培训班,从生活起居到待人接物,整整培训了一个月。后来,我干脆把小礼堂改成了科技夜校,分别安排村民和企业员工集中学习。”
  ……
  就这样,从24日两人见面,除了王乐义作报告的一上午,两个人一直形影不离,畅谈交流。王乐义详细向梁希森介绍了日光大棚设计管理的技术要求,以及有机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梁希森也向王乐义介绍了他如何 “使一头牛卖出五头牛价钱”的经验,以及他目前所搞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项目的意义和前景。
  梁希森充满信心地说:“我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年繁育量现在已达到2亿粒,并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商都县合作建设了60万亩的种薯繁育基地。今年2万亩的种薯已经成功收获,供应到了贵州、四川和咱山东滕州等地,等明年60万亩全部投入生产,就能满足全国70%马铃薯种植区的良种需求,按每亩产量最少能提高1吨算,就能给全国的薯农增加400亿元的收入。”
  王乐义说:“我现在也正在琢磨着在大棚菜上搞创新,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几个国家的专家探讨了多次,也有了些眉目。希森呀,农业的事,咱农民就得打头干才行。下一步,咱们都加把劲儿,争取多出成绩,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受益……” □本报记者 朱爱国 本报通讯员 李玉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两个农民的对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