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东九发食品有限公司的收购人员来到武城县老城镇南街村农户家中收购双孢菇。
武城县老城镇主动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通过典型带、政府推、企业拉,大力推进“食用菌立体养殖”模式,今年新增食用菌面积30万平方米,高效农业规模实现了翻番增长。老城镇发展高效农业的秘诀何在?
找准增产增收的机会
走进南街村,到处可见火热的现场、火红的笑脸,处处显示出高效农业给南街村农民带来的新气象。尝到立体养殖食用菌甜头的村民张凤明忙里偷闲地告诉笔者:“养殖模式一变,效益增加十几倍。去年俺一个菇棚的纯收入8万元,今年俺的菇棚面积翻了两番。”
在村民张凤水建成的4000平方米“食用菌工厂”里,十几个农民工人很熟练地调制着食用菌养殖原料。“我们过去一个菇棚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没想到立体养殖使效益翻了好几番,要不是亲自参与生产,还以为是吹大话呢。”一位农民开玩笑说。
“一开始搞食用菌立体养殖,老百姓都不认这个理。去年我们一块外出参观的18个农民,回来后只有我自己硬着头皮试了一把。”张凤水回味起当初推广新技术时的困难。
去年,老城镇立足发展高效农业,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将南方先进“立体养殖模式”成功搬过来。眼见为实,在张凤水的带动下,开了眼界的农民一下子认定了这条致富路。
县农业局局长李胜奎分析说,高效农业的高产出往往意味着高投入和高风险,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帮助农民做出准确判断,鼓励农民以足够的勇气投入现代高效农业经营,这是当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
请来“科技保姆”
“过去,我们都是使用小麦秸杆或棉籽做食用菌生产原料,采用大棚式养殖模式,一年采不了几茬菇就没有了,可立体养殖模式是以稻草和牛粪为原料,一年中半年采菇,八层养殖结构增加了单位面积,所以效益翻了十几倍。”张凤水告诉笔者,农民就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技术。
来自福建漳州的食用菌专家林永吉为农民现场指导生产技术,要求农民从原料到基肥,再到菌种,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准。林永吉指出,农民最担心播下的是“龙种”,长出的却是“跳蚤”,关键是技术环节掌握不准,这也是制约高效农业推广的瓶颈之一。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对高效农业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后庄村蛋鸡养殖小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姜世金被聘来担任技术顾问,引进了智能化养殖技术,对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目前蛋鸡存栏量已达20万只,鸡蛋畅销京津济市场。养殖大户李永泉感慨地说,过去养殖户技术跟不上,不敢扩大养殖规模。在政府支持下,请姜世金教授到现场培训养殖户,使养殖户熟练地掌握了现代化养殖技术。在姜教授的指导下,目前养殖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农民的增收步伐也越来越快。
着力做大产业市场
种在田里的是庄稼,卖到市场里才是钱。高效农业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关键是把好市场关。
老城镇政府在动员农民积极参与 “食用菌立体养殖”开发的同时,规划建设了高效农业园区,吸引了凯运食品等公司的鼎力支持。凯运公司不但为每个食用菌养殖户提供3000元的无息贷款,并且还与菇农签订销售合同,按保护价收购食用菌,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张凤水笑着告诉笔者:“去年我建了两个食用菌大棚,有政府和凯运公司的支持,今年我打算规模再翻一番。”
“发展高效农业,政府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做大市场,为发展高效农业搭建高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委书记邓光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围绕做大做强高效农业,武城县大力发展农字号 “龙头”企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等手段,先后建立起凯运食品、英潮食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327家,拉长了产业链条,着力做大产业市场,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成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强劲动力。
□戴树超 王召华 牟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