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他普普通通,猝然离去却让人感到了巨大的空白;他只想做一木一石,却在默默奉献中成为精神的丰碑;他生命短到不过44个年轮,却以深度镌刻为永恒——
平凡的脊梁
——追记庆云县教育局原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





  □本报记者 赵红卫 本报通讯员 高丽霞 徐洪义 张鲁昌
  图1:2001年2月,周主信在庆云县教育干部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王振祥 摄
  图2:4月7日,周主信﹙后左一﹚在东辛店乡中心小学进行教学督导。王振祥摄
  图3:周主信病发前50分钟在记事板上写下的工作计划。徐洪义 摄
  图4:周主信去年5月至今年4月27日去世前的部分听课记录。 徐洪义 摄
  泪飞顿作倾盆雨。
  4月29日,周主信葬礼上,庆云县教育局班子全体成员以民间的最高礼节下跪祭拜;
  之前一天,4月28日,原计划300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竟来了500多人,哭声震天;
  再前一天,4月27日,周主信的遗体由滨州医院接回时,自发在他家门前街口等候的干部群众达300多人。遗体运回老家时,上至五六十岁的长者,下至十几、几岁的娃娃,200多人一拨拨跪倒在他的灵柩前。
  以权势、金钱标准衡量几为“赤贫”的周主信,他的去世何以掀起如此巨大的情感波澜?一个平凡的人何以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大爱无言!
  视事业重于生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朴素廉洁,至真至善!庆云县教育局原纪检组长、教研室主任周主信,用一个共产党员感人至深的行动成就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和崇高!
  使命
  “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党和人民的培养让我有了今天。要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

  1个半小时能干什么?通常我们都在干些什么?那就让我们看一下,4月25日7时30分至9时,周主信生前在工作岗位的最后1个半小时:
  7时30分,第一个来到办公室。一手抄起两个大暖瓶,去办公楼后的锅炉房打水;
  7时40分左右,拖完办公室的地后,又拖走廊和楼道;
  7时50分,同事李胜利来到,见他正在写一周工作计划;
  8时10分左右,来到办公室的记事板前,把第八周的7条工作安排一条条抄录好;
  8时15分左右,来到副局长王新军办公室,交上工作安排表;
  8时20分,接到副局长张鲁昌的电话,商量系统内树标兵的事儿。放下电话,马上给3个乡镇的教办主任打电话,请他们把有关情况报上来;
  8时30分左右,下楼把刚招聘的化学教师石洪超领了上来,和教研室的两个同志一起,商议他到4个学校的听课安排,又在信纸上写下了全部日程编排并交给他;
  8时55分左右,坐在电脑前,起草教学督导评估方案;
  9时,满脸是汗、脸色苍白地走出里间办公室,悄声对同事张志新说,感到一团东西在喉咙处聚着、堵着,又“哗”一下落下去了,让他跟着去县医院看一看。
  这一看,就再也没能回来。56小时后,他因心脏主动脉内壁夹层,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去世。
  教研室的同志流着泪说,这1个半小时绝不是极端的特例,周主信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啊!
  2004年9月,周主信由庆云镇教办主任调任县教研室主任一职,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庆云已连续几年稳居全市第一——倒数的。社会上怨声四起:“都把孩子累傻了,也不出成绩,一群吃干饭的。”学生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2002年9月,新的局领导班子组成,把寻找人才、振兴教育作为突破重点。很快,周主信进入视野。
  18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乐陵师范学校,在两个中学任教期间,就已在全县打响物理教学“南周北王”的牌子,3次获市讲课比赛、论文比赛一等奖。1987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乡镇任教办主任期间,以全县最早的“四制”改革和多种制度的制定实施,开创了乡镇教育的新局面,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千头万绪,周主信认准改革课堂教学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
  他3次到江苏的洋思中学、两次到聊城的杜郎口中学学习。带领县教研室一班人,深入基层,带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归,为教学改革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9月,提出了“借鉴洋思经验,实施当堂达标”课题研究,并以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
  所谓“当堂达标”,就是由单一的学习形式向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形式转变,由只重课堂学习效果向课前、课中、课后转变,由常规性教学手段向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转变。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并行不悖。
  改革从来不是简单事,更何况庆云县这样一个以民办教师、老教师为主层次的教师队伍现状。
  先解决思想和方法问题。他多次召开教办主任、中小学校长座谈会,组织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他走进教学一线,坐在学生中间,听老师的讲解,记录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课下他来到老师们中间,真心地帮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每到一处学校,他都要嘱咐教育干部,要加强学习,多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个学期下来,仅他的听课记录就写满了27本。
  他多次筹办、组织了 “中小学校长论坛”活动,举行全县“教学达标”讲课大比武。广大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仅去年一年就获市级以上奖励70人次,县级奖励266人次;在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选中,获省一等奖49篇、二等奖90篇、三等奖26篇,获市一等奖55篇、二等奖52篇、三等奖45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教师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高效进行。东辛店乡的“以学定教,当堂达标”、徐园子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严务中学的“学案导学,当堂达标”和渤海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都搞得有声有色。
  超常付出赢得了超常回报。从2004年开始,庆云县的基础教育教学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到2006年已从全市倒第一跃至中上游行列。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提拔为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但按照分工,仍兼任和主抓教研室工作。
  2006年8月,为遏制高中教学质量滑坡的局面,他又被党组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高中。
  到了总结经验、出成绩立功的时候了,又被派去啃硬骨头。可周主信二话没说,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加困难、复杂的高中教学研究和管理中。他首先组建了高中教研组,聘请了29位兼职教研员,从青岛、淄博等地聘请了11位高水平的教师。他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听、评课58节,召开座谈会15次,组织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4场。
  4月25日10时多,在周主信病发躺在县医院输氧时,毫不知情的县一中副校长贾玉涛还和他通了20分钟的电话,探讨教改问题。这位贾玉涛就是被周主信“三顾茅庐”、一天一个电话的精神感动,从菏泽来到庆云应聘的。
  2006年8月25日,淄博来的两位教师搬家来庆云。周主信坚持亲自去接。雇了两辆平板货车未走半小时,天就下起了大雨。走下道、过摆渡,在车斗上,他淋了3个小时。到了11楼的教师家,他第一个跑上去搬家具,一趟又一趟。
  “到了庆云不拼命干,对不起周主信呀!”两位老师含着眼泪说。
  “悼英灵三千教师同悲,失一人四万学子共损。”县教育局局长韩希营的这副挽联饱含痛惜与悲惋之情,令人垂泪。
  去年的一天,周主信去县一中,看见一个孩子把刚买的热气腾腾的馒头,放到一大缸子开水中泡着吃,就好奇地问不凉泡着吃干什么?孩子抬起头认真地告诉他:“老师,这样连汤带水的就饱了。”
  回机关后,周主信红着眼圈对韩希营说:“咱是打草拾柴禾的农家孩子出身呀,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今天。咱的工作要对得起千家万户、千辛万苦送孩子来读书的父老乡亲啊!”
  这听来寡淡得如白开水一样的话,是周主信多么质朴真切、忠诚滚烫、焚膏继晷的一颗热爱事业的火热的心啊!更是他居弱图强、鞠躬尽瘁用之不尽的动力源泉啊!
  追求
  “教育无小事,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事事都必须认真,都必须坚持将落实进行到底。”

  “不下雨周主任可能不来,但下雨他一定出现!”许多乡镇的老师都知道周主信这个特点。
  徐园子乡的老师们至今仍清晰记得,1999年麦假开学的前一天,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天刚亮,时任乡教办主任的周主信便骑着自行车,沿着坑洼不平的路来到了柴家小学。他先组织老师们把校园内没过脚面的积水放掉,然后到每个教室检查了一遍,确认无隐患后,又踏着泥泞的路去了邢家中心小学。到了那里把自行车一放,徒步到周围5处教学点转了一圈,走了5公里多的泥泞路,再回邢家中心小学时已成了个 “泥人”。他边洗脸边和学区校长交换意见、布置工作,不到10分钟又骑上自行车,急匆匆赶去其他学区了。
  工作27年,周主信有23本厚厚的工作日志。其中2002年5月20日,一场中雨过后,他的记录如下:
  小郑中学:初一 (3)班东南角墙根砖碱落,东北角墙体下沉裂缝;初一 (2)班教室东间3根檩条裂缝均约1毫米;初二 (1)班后墙裂缝5毫米;初二 (2)班3处瓦破,漏雨严重。
  刘南纯小学:三年级教室 (平房)东北角房顶露天。
  东刘小学:办公室后墙裂缝3毫米。
  西马小学:前出厦漏雨,后墙下沉5厘米,墙体裂缝5厘米,已拉钢筋。
  ……
  12页,43个学校!密密麻麻地记的都是每个教室的边角旮旯、有事故隐患的地方。
  威希小学门卫马庆帮师傅深情地回忆说:“快下雨或雨后,周主任准来,让我拿着学校教室门的那大串钥匙,班班必到,看得比别人相媳妇还仔细。有问题,马上安排解决。有他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作风,师生的安全能没保障吗?”
  在庆云期间,我们采访到的所有人几乎都提到他烙在大家脑海里最经典的形象:穿着仿军大衣,骑着摩托车,夹着一个黑皮包,风风火火的样子。 “他不在办公室,就在学校,再不就在通往这两处的路上。”
  周主信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从不说教,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人。他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耕耘着,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做到最好。并用行动感召、带领大家一起干。
  在庆云镇工作期间,石佛寺小学没有院落,四面进人,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他四处联系,外商王潜威先生被他的诚心感动,投资给学校拉院墙,硬化路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凡的脊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