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作家创作的全景式再现冀鲁边抗日烽火的纪实文学——
《血砺忠诚》获泰山文艺奖


  日前,由我市作家高艳国、赵方新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血砺忠诚》获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血砺忠诚》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纪实作品,以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主线,围绕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合并,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真实描述了萧华、周贯五、王卓如、牟宜之、马振华、杨靖远、龙书金等英雄群像。
“我们要填补一段历史空白”
  冀鲁边孤悬于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历经上万次战斗,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牺牲,10万多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彼时,冀鲁边行政上隶属山东省战工会,是当时山东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然而,冀鲁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神秘”消失了,史籍罕载,知者寥寥。
  2015年,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高艳国和赵方新了解到冀鲁边抗战的一些故事,最初计划挖掘20个典型人物,以点带面,呈现出冀鲁边区的恢宏历史。后来,他们了解到,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这一段历史的报告文学。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们重新采访、搜集资料、写作,计划写一部全景式展现冀鲁边历史书籍。
  “这部书的采访是很艰难的,因为绝大多数当事人已经离世。”赵方新说,他们历时3年,行程上万公里,高艳国更是拖着重病的身子,奔走在调查采访的旅程中。最终,依靠采访对象的回忆录、残缺的档案、地方史志,先后搜集各项资料5000万字,创作出这部近50万字的报告文学。“我们通过这次创作,努力填补一段历史空白。”他说。
秉承客观事实,展现历史原貌
  1943年,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被刺身亡,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投敌,导致了冀鲁边区抗战形势恶化。1944年1月11日,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成立新的渤海区。此后,冀鲁边区消失于史籍中。
  赵方新说,“邢仁甫事件”是导致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长期被掩盖、被遮蔽的主要原因。就事件本身而言,现在还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笼罩着许多迷雾。《血砺忠诚》中关于邢仁甫的部分,除了采用当事人的回忆录,还采用了《罗荣桓年谱》中的往来电报,最大程度地真实地展现那场复杂的斗争。
  两位作者对“邢仁甫事件”的书写,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的肯定:“这是作者秉承客观历史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于接触敏感话题,恢复完整历史面貌的积极健康举动,值得赞赏。”
  评论家张丽军指出,叙事结构的精心搭建,是《血砺忠诚》最大的艺术特征:“作品共形成了内外三层叙事结构:大时代的发展趋势作为时间顺序,构成整体结构的外壳;内部以具体事件为轴,多条线索同施并行,支撑起作品的内部架构;各具体事件又再以时间为动力,凝聚为内在的叙事逻辑。”
坚定信仰,见证忠诚
  此前作者多部作品都是历史题材的,有没有一条一直坚持的脉络?
  赵方新说,并没有刻意谋划,可能对家国情怀的执着是一个内在因素。报告文学在当下是广受非议的文体,想通过自己的书写,用报告文学自身的承担功能,承担一些历史的和现实的重量,也为报告文学正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忘初心,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呢?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冀鲁边区那么多党的高级干部在面临死亡时,都毫不犹疑地选择了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他们当时只要将手中的武器一扔,就能活命,就能享受荣华富贵,但这些共产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诚于自己的信念。这是令人震撼的。信念是什么?他们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赵方新说。
□□本报记者石少军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血砺忠诚》获泰山文艺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文化·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