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0917期 >> 第01版:要闻
陵城建立德州首家“康复+医疗+教育”全资质康复机构,探索特教新模式——
康医教一体,托起“折翼天使”

孩子们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记者路龙帅摄


孩子在多媒体互动球池里进行多感官训练。记者路龙帅摄


  前进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残疾儿童康复的同时,接受到适龄教育,是党委政府努力的重点,同时也是推进的难点。
  曾经,陵城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面临这样的窘境:本地没有一个标准的康复机构,家长只能带着孩子远赴外地治疗,经济上的负担让这些本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即使建起本地的康复机构,残疾儿童的适龄教育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对此,陵城区选择在康复机构的综合性建设方面入手,建立“康复+医疗+教育”全资质的康复机构,打造一种新的康复救治体系。
  创新的效果显而易见。“这种新模式,不仅解决了残疾儿童康复和学前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还实现了残疾儿童就近、就便、家门口康复救治,更实现了家门口的普惠教育。”对此,陵城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惠芳深有体会。
  把握顶层设计机遇把握顶层设计机遇,,康康复不再复不再““背井离乡背井离乡””
  2014年出生的周志博(化名),直到3岁,仍不会开口说话。父母东奔西走四处求医问药,医院诊断结果为:孩子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三级残疾,亟需康复训练。
  诊断结果给了这个家一个措手不及。博博的母亲身体不好,奶奶在孩子出生前就去世了,中风偏瘫的爷爷离不开人照顾,一家的生计来源主要是爸爸打工的微薄收入。
  孩子康复治疗的重担落在了爸爸身上,直接影响到爸爸的打工,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顿。
  博博的爸爸没有想到,命运给这个家关上了一扇门,党委政府却打开了一扇窗。
  事情还要从2018年说起。这一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决定自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意见》指出,经县级残联组织审核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由残疾儿童监护人自主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在定点康复机构发生的合规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与定点康复机构直接结算。
  对此,陵城区积极行动,将救助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强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兜底保障。
  建设资金不足,就多方发力,结合区中医院康复楼改造项目,建设了高标准的残疾人康复中心。
  陵城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总面积5176平方米,内设办公、训练功能室55间,配有高端康复器械200余件,并获批省定点康复机构。
  不仅如此,陵城区财政每年列入资金预算,用于康复中心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购置先进康复设备、医护人员培训经费,不断提升康复中心服务标准和水平。
  一筹莫展的博博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陵城区残联主动找到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不用再东奔西走了,在本地,孩子就能康复训练了。
  博博很快住进了区康复中心。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孩子的言语、认知、精细、社会适应能力、大运动都落后于正常儿童。中心为博博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特别制作了精准的训练课程,包括精细运动课、认知课、音乐游戏课、感觉统合训练、“一对一”个训课、言语训练等。
  3年时间过去了,博博的进步让人赞叹。现在孩子已经就读普通小学二年级。
  如今,爸爸每天送博博上学后,也有了时间送快递赚钱。“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是看到孩子已经像健康儿童一样成长学习,我的干劲更足了。”博博的爸爸说。
  从建设一个机构到创从建设一个机构到创造一种模式造一种模式
  “孩子保还是不保?即使保住命也可能是个脑瘫儿。”陵城区儿童王子赫(化名)的父母,依旧忘不掉几年前那个艰难的抉择。
  赫赫是一名7个月的早产儿。生下来还没顾得上让爸爸、妈妈看一眼,就被送进保温箱,浑身插满了管子。只有成人巴掌大小的赫赫,连手指都是透明的。
  在赫赫身上,我们见证了顽强的生命力。2个月后,赫赫终于可以出院了。
  然而,对这个家庭来说,却是又一次打击。经过专业医院诊断,赫赫被判定为肢体二级、智力三级残疾儿童。从此,爸爸、妈妈把10岁的姐姐留给奶奶照顾,带着赫赫踏上了艰难的康复之路。
  长期的奔波,让爸爸、妈妈不得不停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还要负担每个月近万元的康复费用。
  赫赫的父母并不知道,其实在本地的定点机构康复,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陵城区残联通过信息比对,联系到了赫赫一家,为他办理了免费康复。2020年7月,又为赫赫申请了残疾儿童肢体救助项目。
  当地的高标准康复中心,解决了赫赫一家东奔西走的问题。真正让这个家庭受益的,其实是背后的那套康复模式。
  陵城区康复中心,不仅有医疗资质,还有教体部门颁发的“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幼儿园”资质。这是德州市唯一一所康复为先、教育为本、康教结合,集康复、医疗、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康复专业机构。
  从“康复医疗”结合,到“医疗教育”结合,再到“医院+幼儿园”“康复+教育”“医生+教师”,陵城区的“康、教、医”相结合模式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这里,残疾儿童既能做康复治疗,还能享受儿童教育知识,真正实现了医中融教、教中有医的融合。”李惠芳介绍说。
  根据政策,在训残疾儿童每人还可享受到残联免费康复救助费、医保治疗费、特殊教育经费。
  2年来,赫赫充分享受到“康复+医疗+教育”为一体的一条龙免费服务。经过2年的训练,孩子的言语运动功能有了很大提高,能够说完整的句子,认知能力也接近正常儿童。
  凝聚合力凝聚合力,,从改革试点从改革试点到全面开花到全面开花
  经过3年多的推广,陵城区残疾儿童“康、教、医”相结合模式,已经在当地有序开展起来。
  截至目前,全区在训脑瘫、智力、听力言语、孤独症等儿童有220人,这种模式让背后的200多个家庭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但是,梳理陵城区的残疾儿童数目,0至17岁的就有560人,而在训的儿童,仅占残疾儿童总数的43%。
  没有实现全覆盖的原因,陵城区残联做过调研,发现一些家长因为保护孩子隐私,不让孩子康复或自费到大城市康复;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因为家长没有时间陪护,失去了康复的机会。
  李惠芳坦言,尽管“康、教、医”相结合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种模式的大范围推广,仍旧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区),陵城区康复中心内,大专及以上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依旧匮乏,教师与儿童配备达不到正常的比例。
  残疾儿童康复,任重而道远。全社会的合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陵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书霞介绍,目前,陵城区“康、教、医”相结合的新模式,参与部门只有教体、卫健、医保、财政、残联等单位,“这远远不够。进一步推广这种模式,需要更多的部门参与进来。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多关心、多提供支持,为特殊儿童家庭减轻心理负担,为他们早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刘书霞说。
  欣喜的是,陵城区党委政府正在努力,把“康、教、医”相结合的模式推广到全区。目前,当地正制定《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康教医结合”工作意见》,明确职责,通过制度建设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学校(幼儿园)实施的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等工作的有机衔接。
  而新成立的定点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中,也在以“康、教、医”相结合的模式为模板,进行推广和复制。
  经过3年的试点,在取得前期成绩的基础上,陵城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又有了新目标。“下一步,将扩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5万元提高到1.6万元,从学前教育提升到特殊教育,使全区17周岁(含)以下的脑瘫、智力、听力言语、孤独症儿童在康复的同时享受到文化教育,使其尽快进入普通幼儿园或中小学就读,积极融入社会。”李惠芳说。

□ 本报记者朱代军本报通讯员王砚才魏琳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康医教一体,托起“折翼天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