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703期 >> 第04版:往事
1984年,德州诞生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学——
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办学始末

胡耀邦为德州农村发展学院题词


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外景(摄于1985年秋)


  □程君芳 崔珠坤
  德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在改革开放初期,德州地区就注重培养农村建设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创办了一所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学——德州农村发展学院,虽仅办学6年,但积累了办学经验,培养了一批农村干部和人才,推动了德州农业现代化,在德州乡村发展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胡耀邦欣然为筹建中的学院题写校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德州地区农村更是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198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为题,报道了德州地区在短期内实现粮棉双增产的经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对文章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德州的做法,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到1983年,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207.5公斤提高到465公斤,总产由15.13亿公斤增加到23.72亿公斤,单产增长1.24倍,总产增长56.7%;棉花单产由1978年的12公斤提高到76公斤,总产由39.1万担增加到669.7万担,单产增长5.3倍,总产增长16倍,成为全国粮棉生产大区,提前两年实现“六五”规划指标。
  德州农业生产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好评。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调研组到陵县调研县级体制改革。山东省和德州地区领导同志敏锐观察到人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德州地区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0月,山东省委领导向德州地委同志提出,改变人才匮乏的现状,最好办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并请中国社科院驻陵县调研组帮助筹建。调研组根据中央尽力为地方办点实事的指示精神,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学院的名称,参照当时社科院要成立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思维,定为“德州农村发展学院”。
  1984年4月,成立了学院筹建领导小组。当年8月20日,德州地区行署向山东省政府报送《关于建立德州农村发展学院的请示报告》,对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和学制、师资、学生、教材、图书、基建等问题做了详细说明。“学院的基建经费和常年经费,地区将通过群众集资和地方财政来解决”。“学制暂定为二年,性质是大专”。招生对象是在职干部、职工和城乡社会青年(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在职干部、职工原则上回原单位,其他毕业生“由学院根据学习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向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推荐”。 9月10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了这个报告,指示抓紧基本建设、教师招聘、购置图书设备等建校工作。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 11月5日,胡耀邦同志到德州视察,在听取德州地委领导关于农村发展学院情况汇报后,他很高兴,挥毫为“德州农村发展学院”题写校名。目前,这幅题词珍藏于德州市档案馆。
  集资办成人高校,设两个系共五专业
  1984年6月,德州地委、行署着手开展德州农村发展学院的招生工作,7月份开始招生考试。创办之初,德州地委、行署便明确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学院致力于培养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管理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对各类管理干部的需要。同时学院要以改革的精神办学,培养有高度政治觉悟、有现代化知识、熟悉业务的管理干部,为建立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高等院校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 9月16日,学院在临时借用的校舍开学,首届入校生137人。各级媒体对学院开学典礼争相报道。 9月17日,人民日报 以《我国第一所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大学,山东省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建成开学》为题进行报道。同期,光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在靠近农村的中小城市办高校好》的评论员文章。
  关于校舍的选址问题,经过论证,地委决定在陵县县城东北侧建设校舍,1984年底破土动工。 11月,德州地委向各县市、部门发出集资办好德州农村发展学院的通知,全区550万人民,共集资1000多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和运转。 1985年11月,学校基本建成,教学楼、学生公寓、教职工宿舍、餐厅等一应俱全。 11月28日,学院举行1985级新生开学和新校舍落成典礼。
  办好一所大学,师资队伍是关键。但是德州高校少,底子薄。德州地委、行署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面向全国招聘教师,招聘条件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如无大学学历,须确有真才实学,关键看是否能胜任教学工作。待遇是:解决招聘教师配偶及未婚子女农转非,任课教师在原工资基础上向上浮动两级工资,教辅人员浮动一级工资,学院为配偶安排临时工,优先安排住房。学院招聘教师的优厚待遇,特别是农转非和浮动工资,吸引了众多杰出人才纷纷前来应聘,为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活跃教学氛围和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也大幅提升。学生学习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在学好本专业的情况下,可以免费选学第二专业,若能与原专业同时完成学习,可获得两个毕业证书,优先推荐就业。
  1986年3月1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德州农村发展学院”为成人高等学校。当年学院教职工人数达到200多人,在校学生700余人,分设两个系五个专业,其中,行政管理系设农村行政专业、中文秘书专业、法律专业,经济管理系设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和商业企业管理专业。
  毕业安置和办学经费困难,学院并入陵城幼儿师范
  1985年学院建成以后,德州地委、行署打算把学院申报为普通高校,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未能达成。 1986年,首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困难也随之而来。因为学院是成人高校,没有干部派遣指标,只能按照工人指标安排学生就业。德州地委、行署面对学院发展中的困难,积极筹措运转资金的同时,还与专家反复研究探讨各种办学路径。 10月23日,向省委报送《关于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恳请参照烟台大学、青岛大学的办法,把学院列为省属普通高校,面向全省招生,由省财政拨款,学生毕业后按照普通高校毕业生分配。
  但是呈报给省里的报告一直没有回音。学校的性质给办学招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87年,学院仅中文秘书专业招收了12名成人学生。 1988年为零,毕业生安置更加困难,学院经费更加紧张,办学难以为继。
  1989年3月,德州地区行署向山东省报送了《关于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办学问题的请示报告》,对今后的办学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直接划归省直属管理,列入国家计划,依附省属大学,将其办成分校;二是利用学校校址办一所中专,由省和地方共同投资,实行省地共管;三是保留“农村发展学院”牌子,将地区在陵县的幼儿师范学校迁入,近期以办幼师为主。5月29日,省政府批复了德州地区行署的报告,同意了其中的“第三条建议”。
  1989年8月至11月,德州地委为做好移交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妥善安置了155名教职工,确保了学院的顺利过渡。
  德州农村发展学院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农村发展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虽然学院因种种原因未能成为普通高校,但是农村发展学院的影响和贡献是深远的,值得后人铭记。
  (参考资料:张有文著《一所大学的办学始末》)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农村发展学院办学始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