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619期 >> 第04版:往事
明初设立德州卫,建起砖城,拉开了德州城市建设的序幕——
因河而兴,卫城与州治融合铸“市”

德州古城与运河位置示意图


德州古城街巷示意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因河而兴,临河而筑。 4000年前,德州先民们选择的是黄河,农耕文化底蕴深厚。 600年前,他们选择了大运河,一种全新的开放型文化,并迅速在明朝初年完成了德陵互易、设卫建城,以及城市功能规划三大历史性任务,奠定了城市发展新格局。
德陵互易
  在德州历史进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由大运河引发的意义深远的事情,并最终奠定德州主城区地理位置,这就是“德陵互易”。六百多年前,今天的德州(德城区),是陵县治所,今天的陵县(陵城区)是安德县治所。明洪武七年(1374),废安德县入德州,又废陵县,把德州治所迁至现址。当时的德州辖德平和平原两县,隶属济南府。康熙《德州志·沿革》载:“今德州之称德州始此,此所谓易陵县为德州也”。
  明洪武十三年(1380),在安德废县重新设县,称陵县。乾隆《德州志·卷一·沿革》载,“今陵县之称陵县始此,此所谓易德州为陵县也”。似乎为了让后人更容易理解这一变化,该志书中还特别强调:“安德县原系旧德州治,名安德县为陵县,是直名德州为陵县矣”。
  德州之名最早见于隋开皇九年(589),罢郡设州,废除平原郡,设立了德州。《隋书·卷三十·地理》载:当时德州辖安德、平原、绎幕、将陵、平昌、般、长河、东光、胡苏九县,衙门驻地在安德县(今陵城区)。后德州与平原郡几易其名,但其治所均位于安德县治。
设卫筑城
大运河舳舻千里,成就德州漕粮转运的重要仓储之地,但运河边上并没有像样的城郭。《元史·崔敬传》载:元至正年间(1341-1370)无城郭。明洪武七年(1374),德陵名称互易,德州城位置最终固定下来,而卫所制度的实施,促成了德州城的建设。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这一制度系统以五军都督府—都司—卫—千户所为层级,另外还有一种直隶于都督府或者直隶于都司的千户所,叫守御千户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明洪武元年(1368)农历七月,常遇春攻克德州(今陵城区);农历八月,韩正分兵守陵州(今德城区,当年州降为县),设立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九年(1376),“改守御千户所为德州卫”。当时,德州卫驻扎在文庙的后东侧。文庙由知州秦政建设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明朝卫军,以其所司军职大体划分为操军、城军、屯田军和运军四种。操军就是专门训练,用来进京检阅的队伍。德州的城军较少,屯田军很多,两卫运军1001人。据乾隆《德州志·卷四·卫屯》记载:“德州正卫计7所56屯,左卫计6所55屯,共111屯”。
  明洪武《五行志》记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德州大水坏城垣”。明洪武三十年(1397),德州卫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与全体卫军历时两年建设德州砖城。建城的砖除了来自被运河水冲垮的城垣外,主要是城南10公里左右沿运河的村子,当年烧砖的窑场和匠人们吃饭的伙房,便是如今德城区黄河涯镇的“窑上”“伙房”“齐庄”等自然村的由来。德州城范围大体为今东方红路至共青团路,新湖路至迎宾路。德州城池形似靴,而靴子尖位于今迎宾路与天衢西路交叉口南侧,迎宾路两次穿越靴子尖。砖城周长5100米,高12米,厚9米,护城河宽15米,深6米,城内面积2.5平方公里。有5个城门,南为朝阳门,东为长乐门,北为拱极门,西为定边门(明万历年间改为聚秀门),西北方向有广川门,门洞比其它四门小,俗称小西门、水门。当时,德州官署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都集中在城内的西北部,经常过小西门去运河取水,小西门内还由此形成了一条水市街。
五方杂居
德州地处九河流域,水陆交通畅达,自古就是军事屯兵和角逐的战场。元末明初,遭受战争反复践踏的德州,原居民减少,成为移民城市。
  卫所军户。德州的城市建设源于德州卫的设立,从明洪武九年(1376)设立德州正卫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颁发停漕改折令,德州卫经历了526年的时间。2008年版《山东历史文化撮要》中记载:这时候的德州卫加上家属有4620户,13860人,是土著和移民的3倍多。明永乐五年(1407),靖难之役后的一大批士兵驻扎下来,为德州左卫。至此,德州卫的军户人口又几乎翻了一番。“其军屯半与州境相接,半则散寄于各州县运河一带,卫屯绵亘二三百里”。这时候的德州城内,基本为军户。
  满族驻防兵。清代,清政府“裁去德州卫城军,设满兵守门”。至清嘉庆十一年(1806),德州满州营有官兵及其家属2700人。乾隆二十六年(1751),将明代德州卫所守城、治城、管河的各项权力全部收回。德州卫“所治者,惟军屯钱粮及运船旗丁而已”。康熙二十七年(1688),德州左卫裁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州正卫裁撤,运军亦裁,其土地、人员即转州县管理。
  明初,大量山西移民及各地客商也成为德州市民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德城区黄河涯镇的店一村、店二村、王家浅村、西屯村,二屯镇的杨庄村,纪家店村等,其村民大多为山西移民后代。
第一次城市功能规划
  明朝初年,德州卫城是军事重镇、漕运码头、储存漕粮的基地,缺少完整的城市功能。永乐九年(1411),会通河全线贯通,大运河漕运高歌猛进。处在交通枢纽地位的德州渴望拥有完善的城市功能,以适应其地位,满足南来北往人群的需要。这一年,偏居一隅的德州知州署搬进了城里,拉开了德州“城”与“市”融合的序幕。这一年,德州出台了“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的政策。《德县志》载:永乐九年,南北商旅被安置在城厢并设市:南关为民市,为大市;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市角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又东为柴市,西为锅市,又西为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小西关军市货物皆自南关拨去,故市名类以小字别之。后因每岁冬间运粮于北厂,故又以北市为名。万历四十年(1612)御河西移,浮桥口立大小竹竿巷,每遇漕船带货发卖,遂成市场。
  可以说,我们今天古城区位置的框架,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印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因河而兴,卫城与州治融合铸“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