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进了腊月就开始做新衣服,小年开始扫房子、置办年货;除夕白天小孩子们挨家散香,晚上村里组织散灯;初一开始挨家拜年;元宵节村里组织转花灯表演——
忆传统年俗 过欢乐大年


  □戴昭忠
  我老家是夏津县田庄乡闫庙村。记得少时虽物资匮乏,但人们对过年却很向往,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穿的新衣服——那时缝纫机少,做新衣服得一针一线缝起来。过了腊八,年味渐浓,时有零星鞭炮声飘入耳中。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方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辞灶日”。有的人家给灶台墙上的灶王像供粘糖瓜,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把旧灶王像揭下来烧了,换上新请来的灶王像。腊月二十六开始蒸年(黏)糕、发糕(小米面)。平时吃高粱面或玉米面饼子,过年能吃上年糕就很知足了。家家还要张贴年画。记得我曾在年集上买了两幅普通白纸木板套色戏曲年画,每幅仅5分钱,彩色戏曲剧照年画《白蛇传》(梅兰芳饰白蛇,尚小云饰青蛇,程砚秋饰许仙),每幅只一角钱。

除夕的头天下午,要去村外的柏树上折一些柏枝,悬挂在大门和屋门两边的墙上,不但取驱灾避邪之意,还可用于第二天插香供门神。除夕早饭一般吃玉米面或小米面包的菜团子。饭后把祭祖用的家堂挂在正屋迎门的墙上,家堂下设供桌,家中有老人当年去世的,要在供桌上设老人牌位,满三年才能把名字写在家堂上。供桌上摆放五只碗,分别放豆腐(福)、方肉(禄)、炸鱼(余)、藕合(和)、丸子(圆);另五个碗各放一个馒头、一双筷子;再摆五个干果盘,分别放石榴(多子)、酒枣(早子)、柿饼(甜美)、山楂(红火)、花生。再放两个烛台,一只香炉。收拾停当,父亲点上三柱香,男孩子跟着父亲去请家神,走到村边,向着祖坟方向一边磕头一边说:“请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哩!”回到家,把香插在香炉内再磕头。然后在大门内门外各横一根拦门棍,意思是拦住老爷爷、老奶奶不让走,拦住穷鬼不让进来,并放一挂鞭炮,以示欢迎。除夕上午,各家的小男孩一块拿着香去本家各户散香,到各家往香炉内插一柱香,对着家堂磕头。下午再散一次,以示对各家祖宗的尊敬。
  除夕中午、晚上,都要给家堂点三柱香磕头。有的人家在院子里用高粱秸做的箔围起来,放上供桌敬天爷和各路神,富裕人家会在供桌上放一个猪头。晚上还要给家中各门口(包括牲口圈)烧纸磕头,在天灯下也要烧纸磕头。所谓天灯,是把一根长木棍绑到院内高树枝上,木棍头上有只铁环,用长绳把点着红蜡烛的红灯笼(后来有的用煤油提灯)通过铁环拉上去,照亮院子。据说周朝时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了位置,就封在天灯上。
  除夕下午男人要挑满水缸(到初二早晨送家神前不准挑水,不准向外倒水),妇女要包饺子。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要留点小麦面包饺子。正月初一早饭要吃素饺子,祈求全年“素净”,健康平安。素饺子馅由白菜、胡萝卜、芫荽、粉条和豆腐组成。正月初二早饭要吃肉饺子,日子再穷也要买斤肉过年。喂猪、养羊的户,年底杀了猪或公羊把肉大部分卖掉,剩下头和内脏过年。除夕晚饭吃杂面(绿豆)面条,每人一碗,放上一些香菜,最好的是外面裹一层小麦面的面条。正月初一的饺子里会放两个或四个(双数)小铜钱(后放硬币),谁吃到谁有福。但是初一的饺子不能让外人吃,怕把财跑了。可以留一小碗,等正月初三嫁出去的闺女回来吃。初一初二煮好的饺子先端着一碗到院子里举三下,供天爷和各路神,再盛五小碗供到家堂前。1959年至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很多人家没有小麦面,没有油,用地瓜面或玉米面包些胡萝卜菜团子吃就算过年了。 196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武城县财政局上班,每月工资42.5元,每月国家供应30斤粮食(其中10斤面粉)、二两油。记得当时猪肉每斤七角二分,带鱼每斤三角八分。 1978年我每月工资51.5元。那年过年,全家吃上了肉包子,孩子们都喜得跳起来。
  除夕晚上最精彩的是散灯。村里组织一些人用两寸见方的绵纸包上棉籽皮,用绳子拴好,如同小包子,放在大铁锅里,倒上棉油点着,两个人抬着,围着村子转。每走几步就有人用铁勺盛出几个点着的灯放在路边,灯光闪闪,连成一线,煞是好看。后边跟着架鼓队,边走边敲,人们围着观看喝彩。我村的架鼓队在当地是有名的,架鼓两边有铁环,用绳子系在腰上,领队的敲小手铜锣指挥,配上低音铙钹,铜锣铛铛,鼓声隆隆,甚是壮观。孩子们跟着散灯的跑前跑后,围着敲鼓的兴高采烈。有的人家除夕晚上熬夜守岁,猜拳喝酒,有酒醉者被人搀扶回家。

  正月初一早晨人们争先恐后地早起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饭前先给家堂磕头,再给自家老人按先男后女、先老后少依次磕头。饭后按族谱远近依次到各家按顺序磕头拜年。本家拜完,再到附近外姓和朋友家,基本要转半个村子。有时在街上碰见另一伙拜年的就招呼一声“拜年啦”就过去了。正月初三开始走亲戚拜年。首先新女婿随妻子到岳父家拜年,先老后少,岳父领着到近门当支家拜年。凡有结婚头三年的新女婿拜年的人家,其他亲戚尽量不去。正月初四开始给姑、姨等亲戚拜年。通过拜年加深感情,也是尊老爱亲的表示。平时有些矛盾的,通过拜年一切就算过去了。
  正月初二是上坟的日子。早晨煮好饺子给家堂上供后,把拦门棍拿起来,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全族男人先给共同的祖先去上老坟,烧纸、磕头放鞭炮,然后再上分支家的祖坟。早饭后,把家堂摘下来,供品收起来。家里死了老人的,头三年不能到亲戚家拜年,要在家等近亲来上坟、拜年。我们村300多户,姜姓占60%,每年正月初二姜家上老坟,雇很多吹鼓手前边吹奏,后边两人抬着供桌,上边放着猪头等祭品,一群姜姓男人跟在后边,先到村西南姜家松林上老坟,再到村东南另一处老坟处上坟,穿村过巷,排场很大。上完坟后聚到十字街姜家祠堂,吹鼓手在街上围桌吹唱,姜姓各家一位男人在祠堂吃中午饭,很是气派。人们围观,听看吹唱是一大乐趣,也是姜姓人的荣耀。
  正月初五亦称“破五”,即破除过年的禁忌:不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动针线,不能打碎盘碗,不能打扫卫生,妇女不能出门。祭祀五神: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送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迎五路(东西南北中)财神。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可以出门贸易,可以开门营市(三十中午关门)。雇主请店员上班吃饭,招财进宝。中午各家包饺子吃,意思是捏住小人的嘴,不要其说坏话。正月初五不走亲戚拜年,免得把晦气带入人家沾上穷气。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村没有吃元宵的习惯,有条件的中午吃顿饺子。早晨从锅底扒出灰放在铁锨上,端着锨在院子内用灰画圈“打囤”(正月二十五再“打囤”,并在中间放上五样粮食,盖上一个砖,预示当年“五谷丰登”)。还要烧纸磕头敬“仓神”。最热闹的是晚上,各家放鞭炮,村里组织人在十字街头转花灯。在铁丝网罩内放进木炭和生铁锅碎片,把炭点燃,系上长绳子吊到木杆顶上。一个人旋转木杆,让灯笼在空中旋转,炭火烧得铁片火花四溅,像流星一样流光溢彩,引得围观的人高声喝彩。
  村里从腊月二十开始组织人排练文艺节目,还组织踩高跷、扭秧歌、敲架鼓队。每年正月初六开始在村里演出。有时还受邀去外村演出。本村的人也常到外村去看戏。常看的曲目有河北梆子《莲花庵》《大登殿》,评剧《小女婿》《刘巧儿》等。我村十字街上还有过说大鼓书的、耍猴的、玩木偶的,以及打拳卖艺变魔术的。其间有人送给观众一根筷子,回家拿个枣糕或饼子插在筷子上,有的卷上两角钱,送给人家算是演出报酬。在演出场外有干果摊,卖花生、瓜子、块糖、柿饼、芝麻糖瓜、饴糖稀、甜高粱秸。小孩给人拜年得到几角钱,花3分钱买一份饴糖稀,用两根高粱秸秆绞缠得红色变白后,几个孩子你吃一点,他吃一点,香甜可口;花5分钱买个糖瓜,你咬一口,我咬一口,兴高采烈。过了正月十五,人们又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忆传统年俗 过欢乐大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记忆】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