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1018期 >> 第04版:文化
大漠戈壁竞天娇
——《渤海女兵西征记》序


  □陈璞平
  1947年,在鲁北平原上,一杆红旗迎风飘扬,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应运而生。这支主要由渤海老区翻身农民组成的队伍,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毅然离别故乡,铁血西征,辗转万里,挺进新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一支从祖国东部打到西部的部队。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队伍又放下枪杆子,拿起坎土镘,整建制转隶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投入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亘古荒原上创造出了堪称中外军事史上的千古传奇。

  历史多眷顾那些勇立潮头的风云人物。因而,人们不曾注意,70多年前,在这支铁血劲旅里,竟含苞怒放着七八十朵军中绿花。她们在青春年华参军入伍,以巾帼之躯与男兵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出生入死,上演了一幕幕感人剧目;她们大多数与战功卓著的老红军、老八路结为革命伴侣,以天地为媒,以主义为誓,留下一段段革命伴侣同甘共苦的爱情故事;她们跟随大部队一起西征,穿戈壁,越沙漠,屯垦戍边,比八千湘女和两万齐鲁巾帼更早西出阳关;她们既是战士,又是妻子、母亲,在战场上比男兵承担了特有的一层辛苦和担当,谱写了一部部共产党人的悲壮诗篇;她们每个人都有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然而在军史、党史上却几乎没有记载。她们的人生经历,犹如赤色大潮中几滴随波逐流的小水珠、革命洪流中几朵翻腾跳跃的小浪花,早已汇入民族解放的浩渺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出版这本书,便是要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面纱。

任何一段历史的发生都绝非偶然。
  为配合抗日战争大反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5000余人于1944年11月组成南下支队,深入华南地区,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冲破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南下北返,中原突围,转战8省,历时年余,铁流两万七千里,回到延安时兵力已不足两千。此时内战已经全面爆发,蒋介石集中20余万兵力,对我陕甘宁根据地实施包围、封锁,伺机进攻,而我军在陕北仅有2.8万余人,敌众我寡,形势严峻,急需扩军。但是,陕北地广人稀,兵源有限,于是中央便将目光投向人烟稠密、群众基础较好的山东渤海老区。
  1946年深秋,经党中央同意,王震从第359旅及晋绥军区抽调321名排以上干部,组成干部大队,配齐1个旅的建制,由原第359旅第719团团长张仲瀚和政委曾涤率领,远赴山东渤海老区组建新军。当时,渤海老区正值土改运动如火如荼,翻身农民满怀感恩之心,踊跃参军,鲁北大地很快形成了母送子、妻送郎、“打老蒋,保家乡”的热潮,招兵任务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在这支万余人的新兵队伍中,招收了七八十位来自冀鲁边的农家姑娘。
  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宣告成立,张仲瀚任旅长,曾涤任政委,贺盛桂任副旅长,熊晃任副政委,刘鹏任参谋长。经过半年多的集训,1947年10月,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由山东省庆云县常家村秘密开拔西征。1个月后,部队抵达河北省武安县,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王震所属第2纵队独立第6旅。之后部队又改编为第1野战军第2军步兵第6师。当部队在武安时,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前往送行,在交接仪式上慷慨激昂地说:山东自古出好汉,你们渤海军区教导旅就是当今天下的山东好汉。从今天起,我把你们交给王震将军,由他率领你们到西北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这支渤海新军兵出渤海湾,浴血大西北,翻越祁连雪山,跨越死亡沙漠,于1949年底抵达南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及兵团女战士,人们脑海中可能首先浮现出的是解放初期八千湘女下天山以及两万齐鲁巾帼进新疆的画面。直到今天,我们蓦然发现,原来更早来到天山脚下大漠的戈壁母亲,竟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渤海西征女兵。
  2017年的盛夏,正是吐鲁番的葡萄挂满藤架的时节,远在万里之外的山东德州举办了一场颇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组建70周年暨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此期间,前来参加活动的西征幸存女兵李星、薛翔、马金仙来到当年部队西征的出发地——庆云县常家村。站在那座见证历史沧桑的百年教堂前,凝视着姐妹们初遇相识的人生起点,隔着千山万水和岁月沉淀,她们在用心触摸着这段从懵懂青春直到耄耋之年的传奇人生。
  70年前,七八十位来自冀鲁边区的花季少女,怀揣着玫瑰色的梦想,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参军入伍,当上了部队的宣传员、卫生员、报务员等,从此开启了现代木兰从军的人生传奇。
  最初相遇的时候,她们从未想过会永驻天山,从未想过会成为将军夫人,也从未想过也会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更不曾想过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还能活到今天。当兵的时候,她们所想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扛起枪,当兵去,为劳苦大众得解放而奋斗、而牺牲,去砸烂那吃人的旧制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
  渤海女兵的理想和追求,既是南泥湾精神、老渤海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精神”的传承发扬,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之钙”中不可或缺的红色基因。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7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的今天,渤海女兵西征这段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历史更加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探索、去挖掘。这段历史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大义大爱”。中国古人一向主张行“大义”、弘“大爱”、以“天下为公”为核心、“兴天下之利”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渤海女兵素有忠义仁厚的优良品质,她们为国尽忠了,却无法对父母尽孝,有时甚至难尽为妻为母之责。在大“家”面前,她们仰天无愧;在小“家”面前,她们情亏终生。西征路上的条件异常艰苦,许多女兵的孩子先后夭折,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的革命到底的决心。第18团团长陈国林和营长李文泉在荔镇抗击战中不幸牺牲,他们的妻子擦干眼泪,带着烈士的孩子,沿着烈士的足迹继续踏上西进的征程。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大爱留给我们的是慷慨激昂,是荡气回肠,是大美新疆的稳定和安康。
  第二,无私奉献。“奉献”是伴随渤海女兵一生的主题词。在战场上她们奉献的是鲜血,是生命;在荒漠里,她们奉献的是青春,是汗水;在家庭中,她们奉献的是骨肉情,是相思苦;在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她们奉献的是终生,是子孙。十六七岁花季般的年华,本应依偎在母亲怀抱里撒娇,可她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却早早地参军入伍,跋山涉水,行军打仗。战斗打响后,她们勇敢地冲上火线抢救伤员;长途行军,她们负重前行;遭遇敌人,她们也拿起枪杆子参加战斗;屯垦大漠,她们和男兵们一同劳筋骨、苦心志,白天挥舞坎土镘,夜晚入住地窝子……这种奉献精神源自革命战士对党和祖国的无服忠诚和热爱,源自齐鲁文化濡染下那份与生俱来的质朴和坚韧。
  第三,听党指挥。这些渤海女兵参军前大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姑娘,可一旦穿上军装成为战士,便将“一切行动听指挥”视为人生方向的座右铭、指路灯。从此,党指到哪里,她们就义无反顾地冲到哪里,不管多么艰苦,不管多么困难,都毫不畏惧、毫不退缩。作为女人,谁不想有个温暖幸福舒适的家?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谁不想在父母膝下尽一点儿女孝心?可是,当她们接到挺进新疆的命令,就义无反顾地走进偏僻遥远的大漠荒原,以年轻刚毅的身躯撑起西域半边天,而且一待就是到老,无怨无悔。她们坚信:有党在,就一定会胜利;听党的话,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第四,永葆信念。渤海女兵个个都是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有的工作在艰苦而又危险的一线,但初心不改,毫无怨言;有的因为档案遗失而失去了应有的待遇,但初心不改,毫无怨言;有的“文革”期间饱受折磨,但初心不改,毫无怨言;有的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初心不改,毫无怨言;有的个人生活几经挫折,但初心不改,毫无怨言……从踊跃参军保卫胜利果实到一路西征解放受苦大众,从西出阳关、凯歌进疆到拓荒大漠、屯垦戍边,她们的每一个脚印都在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同时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永葆信念,就会永驻辉煌;不忘初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近年来,我曾多次远赴新疆进行探访,陆续写出《兵出渤海湾》《西风烈》《将军泪》等纪实文学作品,山东电视台和德州广播电视台曾联合拍摄了3集纪录片《西征记》,其他有关部门和学者也以不同方式对这一题材有所涉及,但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对这群女兵的事迹进行历史复原尚属首次。庆云县是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当年军事训练的大本营和开拔西征的出发地,许多庆云籍女兵也随军西征。为此,庆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专门组织人员对这段革命历史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辗转新疆、河北、北京、厦门、济南、青岛等地,采访幸存女兵及女兵后代,收集、整理女兵们的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使历史更加接近具体的事件真实,从而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和女战士博大的理想情操,让后人不忘这支渤海铁军的丰功伟绩,铭记渤海女兵鲜为人知的特殊奉献。
  从这个意义上说,庆云县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们在新疆采访的那些日子,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老兵及其子女们的热情好客,竟使我们忘记了身处万里之外的疆域,而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兵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对故乡难言的眷恋和对奉献终身的不悔。每当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先辈们朝圣般的崇敬,为家乡走出这样一批优秀儿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每完成一次采访,我们总有一种灵魂受震撼、思想受教育、精神受洗礼的收获,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和录音器不停地、如实地、原生态地记录她们博大的情怀、骄人的业绩、闪光的足迹。我们也深知,这段历史光辉灿烂弥足珍贵,现在对它宣传得还远远不够全面、传承得还远远没有到位。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知渤海女兵的风采,传承、弘扬渤海女兵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此书,就是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传承历史,教育后人,告慰先烈,激励年轻的一代珍惜当下,努力工作,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更繁荣、更富强!这便是我们创作的初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渤海女兵西征记》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