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迈向教育强市的铿锵足音

▲平原县龙门街道郭刘小学学生在干净整洁的餐厅用餐,近年来我市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完成提档升级


▲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在上阅读课,我市教育阅读经验成果已经走上全国讲台


▲上世纪90年代的德州二中教学楼


如今的校园


上世纪50年代的学校办公室


  (上接T03版)
锻造队伍——
充实师资力量注入源头活水
  教之本,在于师,不断补充壮大师资力量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0年,我市建立起“退补相当”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并陆续创新实施了教师“县管校聘”、临时编制专户、教师招聘面试前置、面向部属重点师范院校说课招聘教师等制度,教师招聘工作驶入快车道,每年招聘1500人以上,累计招聘近两万人,为教育工作源源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据市教育与体育局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教师近8万人,小学教师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近九成,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者占比近八成,普通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者占比超过98%。
  时光回溯到1949年,当时全德州共有各级各类教师4019人,包含师范讲习所教师在内的中学教师队伍仅有112人,师资不足导致一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所有科目是常态;同时,教师学历低下,小学教师中有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的仅占2.2%。直到1980年,小学教师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仍占46.76%。
  上世纪80年代后,通过进修、函授、电大等形式,教师队伍文化素质持续改善。不过,培训规模、水平与如今的培训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付诸行动。从面向各县市区教育局长的干部培训班,到面向各级校长的依法治校培训;从面向各学科教研员的高端培训班,到面向基层教师的“互联网+专业发展”培训,再到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学校安全管理高级研修、学校食品安全培训……近4年,德州市教育系统每年培训人数都超过5万人,实现了从教师、校长到教研员、教育干部的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开始推动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所有县市区都已完成校长职级的认定、聘任工作,通过改革,促使校长塌下心来钻业务、搞教学。明确提出“向师德要质量”的教师发展战略,将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教学业绩有机结合,将师德这一不易量化考核的内在品质通过专业能力、工作业绩进行量化,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搭建师德建设平台,不断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源,强化教师自身的优秀职业行为,进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今年7月,省教育厅评出第三期齐鲁名校长和第四期齐鲁名师,我市4名校长、 8名教师入选。至此,我市已拥有10名齐鲁名校长、 16名齐鲁名师。可以说,通过系列举措,我市逐步打造出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育干部队伍,一支意识超前、理念先进、充满活力的校长队伍,一支精通政策、高效服务的教研员队伍和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他们,成为带动全市教育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
提升内涵——
践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今年8月10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师读写活动暨2019阅读育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我市选派的教育阅读报告团分享了教育阅读经典案例和优秀成果,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近年来,市教育和体育局在基础教育各个学段推行教育阅读,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全员阅读方案,涌现出一批以阅读为核心的特色学校——这是我市多年来践行素质教育收获的成果之一。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199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之前,包括德州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在沿着“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轨道行进。
  2002年,素质教育的幼苗在我市萌发,德城、禹城开始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试点。随后几年里,全市上下掀起推行素质教育的热潮——减轻课业负担,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开展“四节”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法制校长进学校、安全知识进课堂,利用各类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走向田间、工厂,提升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014年底,我市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编制出台《德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具体教学环节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实施《德州市基础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方案》,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建立28个改革项目试验区。2015年起,通过德育课程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课题化的方式,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小学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感知教育,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认同教育。2016年成立市教科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强化特色教学和教育改革,加强音体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教育,推行“订单式教研”,助力创建特色学校。
  考试评价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真正落地。去年,我市开始实行“分数+等级”的中考录取方式,推动建立健全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引导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
  国学、剪纸、阅读、足球、轮滑、围棋、陶艺……如今我市学校的课程表越来越丰富,纷纷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一批批足球特色学校、阅读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随之喷涌而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好少年也如雨后春笋——去年7月,德州一中学子陈庆雨在第5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实验成绩世界第一、总分世界第一;去年10月,德州市实验小学门口,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孩听到国歌声响起,立刻原地立正,面朝国旗方向行少先队礼,其他学生也纷纷停下脚步行注目礼,这段视频刷爆网络,感动了全国网友……长期对素质教育的不懈投入已经换来累累硕果。
全面开花——
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优质人才
  8月中旬,高考录取工作落下帷幕,我市重点本科上线8029人,首次突破8000人;普通本科上线16445人,较去年增长6.7%,增幅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
  时光回溯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仅有乐陵中学、禹城中学和德县中学3所中学,上大学对绝大多数德州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1986 年,德州的普通高中招生与职业中学(中专)招生一并进行,统称高中招生,全年本科录取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 21世纪以来,我市高中教育质量连年攀升——2008年本科录取首次突破万人; 2009年,本科录取率首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 11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占全省十分之一; 2012年, 4名考生裸分超700分,占全省700分以上学生的六分之一; 2015年,全市本科录取13479人,录取率为45.66%,高于全省6.78个百分点。
  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连续12年斩获一等奖,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奖学生数量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居第四位——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市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
  德州的职教事业肇始于1957年,当时主要为半日制农业技术中学,学习政治、文化、农知3类科目,学生毕业后除部分考入全日制高中、农业高中和中等技术学校外,其余回村参加劳动。改革开放后,通过改善教学、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实施“燎原计划”等举措,职教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不过,德州职教真正腾飞始于2013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支持职教发展的文件,投入2.92亿元建设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持续推动校企合作,探索了职业院校与普通高中、本科院校的贯通培养等体制,建成初、中、高相互衔接,结构层次合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2019年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名单,德州10所幼儿园上榜。 2011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学前教育2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城区幼儿园,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促进民办幼儿园,引进外地优秀幼教品牌,打造“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市幼儿园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各具特色。目前,我市已有幼儿园1972所,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82所、市级一类幼儿园144所,满足23万名幼儿的入园需求。对比1950年整个德州仅有8所幼儿园、入园幼儿230人,以及改革开放前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明显的幼儿园,规模数量和保教能力均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7月,德州市政府与中北大学签订共建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的协议,建成后将填补我市研究生教育空白,标志着全市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1978年,以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为标志,我市高等教育发展拉开序幕; 1998年,德州师专与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合并,成立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并于2000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德州学院; 2001年,德州机电工程学校改建为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成为我市第一所民办高等院校; 2005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14年,在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山东华宇工学院,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40余年里,我市高等教育先后经历调整与合并,由单一的国办普通高校,发展到现在的职业技术高校、民办高校、成人高校相互协调的人才培养格局,规模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当年可招生2.7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06万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州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短短篇幅难以呈现70年来德州教育发展之全貌。如今,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伴随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教育的关注与投入持续加大、教学条件持续改善、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事业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迈向教育强市的铿锵足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教育锐观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