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0426期 >> 第04版:往事
最初由明代卫军所建,经多年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式样——
老德州的四合院

1946年德州解放,这是当时一座大四合院


1949年建设街小学,以前是卢姓地主家的四合院


  明朝初年,政治中心的转移、发达的漕运促成了德州城池的诞生,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德州成为当时的全国四大粮仓、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老德州的四合院是伴随着德州的兴盛而产生的。
因卫所制度诞生
  为护卫漕运,明政府在德州设立了德州卫和德州左卫,卫所官兵建设了德州第一批四合院。
  卫所制度是明朝特有的军事制度,它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具有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其中,德州卫设立于明洪武九年(1376),德州左卫设立于明永乐五年(1407),每个卫各5600人,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设卫指挥、千户、百户等官职。
  所有士兵单独设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平时屯田自养,不服官差杂役,只管“修河打堤、拉纤挂柳、战时归队”。发展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两卫人口达到35306户,111031人。
  当年,文庙大体位于原德州监狱位置,德州卫办公地点设在文庙的后东侧,德州左卫设在文庙的后西侧,官兵们的宿舍区也集中在这一带,是德州最早的四合院集中区域。当时,这一带因为武官上下班骑马,还有一条街道叫马道街,为了方便这些人吃水,还特意在西城墙上开辟出了小西门,也叫水门,并由此形成了一条水市街。
官兵住宅位置集中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产物,到了清朝,清政府逐渐改变了管理模式,卫所地位不断下降,逐渐被裁撤,卫兵就地转为州民,成了普通老百姓。康熙二十七年(1688),德州左卫正式撤销,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州卫告别历史舞台。
  削弱卫兵的同时,清廷派来了八旗子弟兵。顺治二年(1645),德州开始设满洲驻防兵,顺治十一年(1654),又进行了增设,派来官兵500人左右,这些人也是带着家属来的。主要住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小营,大体位于目前状元府街附近,另一个是新营,目前建新街附近。这一带是老德州四合院的另一个集中区域。
  这些四合院中,以武状元昌伊苏的宅院最为有名。昌伊苏是满洲正黄旗,嘉庆二十五年(1820) 考中武状元,后来他官至台湾镇总兵。台湾镇设于1684年,为清治时期的台湾最高军事单位,总兵是最高负责人。他退休后就住在自家的四合院中,甚至把位于北厂街的天后宫也迁了过来。
规模大功能多
  如果说卫所和满洲兵驻防是政治原因促成德州四合院产生的话,那么富贾商人和达官贵人建的四合院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了。
  明清两代,德州籍士大夫在北京上班的非常多,《德县志》记载,明清两朝德州出了文武举人466人、文武进士128人。这些人荣归故里后建设的新宅院,多采用京城四合院的式样。德州当地的豪绅及殷实之家,也纷纷效仿,并逐渐在民间普及,经过多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德州特色的四合院式样。
  这种新建的豪宅并不集中,但大都分布在城里面,如建设街的李家大院、吕家街的吕家大院、石芦街的芦家大院、丰华街的丰家大院等等。
  这些四合院普遍规模大、功能多,除了居住外,很多院落中更是建设有山水园林,比较著名的有见可园、尊水园等15处,吸引众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慕名参观游览。特别是李家大院中的见可园,占地面积近10亩,园内建有四清馆、矩亭等景点,最有名气的是园内66棵高大的松树,“如群龙,云凶凶”。顺治三年状元、聊城人傅以渐流连忘返,写下“青未了”匾额。这里成为德州人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
传统布局与讲究
  大运河一水相牵,德州与北京一脉相连,明初建设北京城的城墙砖就是在德州烧制的,后来又有很多人有过在北京工作的经历,因此德州四合院带有浓厚的老北京四合院味道。
  “四”指东南西北4个面,“合”就是围在一起,4个面围成一个“口”形,这才叫四合院。德州的四合院一律坐北朝南,多有外、内二院。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称青龙门。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也有利于保护私密性,增加空间的变化。大门迎面会有影壁墙,与大门组成一个小的过渡空间。绕过影壁墙后向西可进入外院,主要包括客房、男仆房、厨房和厕所,其中厕所设在西南角。外院南侧是四合院的最南方,一般建有倒座房,前檐朝院内,后檐墙临街,一般不开窗户或者只能开设高窗,倒座房位置不重要,比其他住人的房间矮一些。平常时候,亲戚朋友来串门,都是在这个外院接待,不进里院。家里有婚丧嫁娶等大事,也是在外院临时搭建大棚,接待客人。
  由外院向北,通过垂花门可进入内院,垂花门一般根据主人家的品味,设计风格呈多样性。内院四合院的主院,迎面的正房称堂,地位最高,主要有3个功能: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召开家庭重要会议、接待尊贵客人。正房左右为耳房,紧贴着正房的山墙,一般为一间,个别的为两间,是家中长辈居住的。讲究的四合院在耳房前还有小角院,属于长辈的私人空间,常作为书房用。正房前主院两侧各有厢房,是后辈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相连通,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通行,可赏院中景致。
  在正房后面和正房平行有长长的一排照房,前檐朝向院内,后檐墙临街,与院子最南侧的倒座房正好呼应。后照房属于后院,有较强的私密性,经常作为佣人房或库房。
  老德州人的四合院讲究多,有些带有迷信色彩。四合院一般种海棠、石榴盆景,不种槐树、松柏和柳树,用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
  老德州人对住房有诸多讲究,如:宅基宜高不宜低,宅基低,俗称进门跳坑;庭院四角要整齐,忌讳里凸外凹和带刀把形的院子;宅院严忌挨着寺庙、赌场、屠宰场,也忌孤独四不靠;大门居东南,西南藏茅厕,佛堂立西北,东北为厨房;门前须宽敞,最怕高物挡等等。
  独门独户是老德州四合院最大的特点,院子里都是一家人,反对几个庭院或多户人家共同走一个大门。
  1946年德州解放后,很多四合院被政府机关或者高级干部使用,也有一些归了房产科等部门,分配给住房困难的市民。这时候的四合院就变成了大杂院,很多户居民住在一起,共用一个水龙头,多了邻里亲情。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德州的四合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