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0419期 >> 第04版:往事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20年代的董子读书台


上世纪40年代的董子读书台


如今的董子读书台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在德州的旧志书中,董仲舒以唯一的大儒被写入其中,董子读书台就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因著有《春秋繁露》一书,也称繁露台。
董子其人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班固在《汉书》中称之为“群儒首”。他继承先秦儒学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论”“天人感应”和“独尊儒术”等重要思想。年少专心苦学,《汉书》记载“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一生著述甚丰,《汉书》说:关于论文、文告仲舒所著123篇,关于《春秋》10余万言,《春秋繁露》83篇,《公羊董仲舒治狱》16篇等,在这些著作中,董仲舒贯通天人,纵论古今,博采百家,为原始儒学向经学的过渡,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代大儒,他在元代被请入圣庙“入祀”,明初被封为“先儒”,到了明正德年间,全国掀起了尊崇董仲舒的热潮。在其任职的江都,除有故居、董井外,还有世代相传的祭祀董子祠的仪式,后人称其为“董子”“董二圣”。
始建于隋朝
  这样一位大名人,《史记》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历史多说并存,我们从德州的县志中梳理一下脉络。
  尧舜时期,鬲国大体位于禹城附近。秦朝设立鬲县。北魏时期,鬲县迁到临齐城,位于目前的陵城区。
  隋开皇年间,朝廷废除鬲县,设立绎幕县。绎幕县存在时间很短,取而代之的是广川县,也就是目前德州的位置。这个说法和前面史记中标注的“广川”之地大体吻合。
  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据《德州志》记载:开皇年间,随着广川县的设立,同时建设了文庙和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曾为德州十景之一。元杂诗《咏陵州》赞曰:“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 ”
历代变迁
  明洪武十年(1377),德州文庙与董子读书台一起迁到运河以东,文庙建在原德州监狱位置,在大殿旁边的廊屋里摆放董子牌位,每年春秋二仲举行祭祀大典。
  明正统六年(1441),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墙下,发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5个字,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8间,起名为“聚贤”,用以祭拜董子。
  明弘治十二年(1499),巡抚都御使熊翀、同知王从鼎为方便祭祀,在文庙的东侧,历时两个月,建设了独立的董子祠,正堂八楹,前后厢房十二楹,原有“董子读书台”石碑,筑台立在寝堂旁边,并修建了亭子进行保护。全部工程均由民间出面,财政没出一分钱,落成开学那天,全城欢腾。
  明嘉靖六年(1527),当时德州最高官员——主政史麟,检查工作时祭拜董子,见董子祠疏于管理,十分破旧,便批评道:“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 ”并立即对董子祠进行了修缮,扩建后的大殿十二楹,塑有董子坐像;祠堂前面建有凉亭,里面为“董子读书台”旧石碑;东西两侧为厢房,沿用原来的牌匾“斯文一脉”;朱红大门描金漆银,气派不凡,门上牌匾书“董子书院”。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知州马明瑞将董子书院迁到大西门外的运河东岸(今迎宾路国际商贸城附近),同时在小西门外建设了醇儒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作。当时,董颜祠、乡贤祠里同时供有董子牌位。
  运河将董子书院与南北文化串联在一起,特别是每月在此举行一次“崇仁会”,吸引了天下学子才人、文人墨客源源不断聚来,比试诗文才艺,交流感情。运河岸边书声琅琅,吟咏唱和,德州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都会”(李明诚《醇儒书院记》)。
  明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在董子读书台留下“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人称王佐才”的诗句。清人田致在《陵州四时词》中唱道:“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 ”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田雯曾题“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
  这种浓郁的文风也深深感染了康乾二帝,留下歌咏德州的诗歌79首。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写下《繁露台》一诗:“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又为董子台题咏:“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 ”
  沐浴在浓郁的文风中,一批批德州学子,从这里走出,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据统计,明清两朝以来,德州共考取举人400人,进士近200人。其中仅明朝洪武四年(1371)开科到崇祯十六年(1643),德州就有195人中举,65人取进士。
复建于沙王河畔
“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作为德州历史文化的象征,董子读书台寄托了德州人太多的人文情怀,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消失在历史的沧桑之中。
  复建董子读书台,是德州人的梦想。2007年1月,在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以一号议案获得通过。项目最终选址在隋运河故道沙王河畔,占地150亩,命名为德州董子文化街。
  如今的街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董子读书台为主景,以沙王河水系为脉络,台临水建,景随水出。董子书院、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三策固本水上牌坊、柳湖书院、繁露广场、柳湖、柳亭、不窥园、繁露堂等所有景观为传统建筑,体现古朴典雅、简洁大气的建筑风貌。“广川之重,有得于书院也多矣,盖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益胜,岂可缓哉。 ”这是明嘉靖年间德州主政史麟的语重心长,从隋朝始建到如今,董子读书台完成了延续千年文脉的传奇。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董子读书台的前世今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