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纪儒和妻子于娜娜网络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记者李榕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农民,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亲们,小心心点起来……”3月26日下午3时,夏津县双庙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90后主播侯纪儒和妻子于娜娜正在通过网络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短短1个小时,涨粉百余人,还不断有粉丝下单订购火龙果盆栽。
与人们脑中对农民的“固定人设”不同,侯纪儒这个农民有点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像侯纪儒这样投身农村大地,守望乡村、开拓乡村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有互联网思维,更善用科技,也使农民的身份内涵悄然发生了变化。近日,记者走近这群农田的守望者,听他们讲讲新农人玩转电商的故事。
热衷直播的“网红农民”——
和父辈们不一样,他们有“互联网基因”
“基地在夏津县双庙镇,现在还不能采摘,6月中旬欢迎大家来采摘! ”眼前的侯纪儒,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说话间隙他将手机摄像头瞄准身后成片的火龙果树,对网络直播另一端的粉丝们继续“吆喝”:“这就是我们夏津极具特色的火龙果,果品把控一级棒!亲们到时可以放心买,放心吃! ”“有手机,就有我的舞台!粉丝就是客户,互联网时代看中的就是粉丝转化率!”侯纪儒边调整手机摄像头边和记者聊天。每天侯纪儒都要确保至少直播1个小时。
初中毕业的侯纪儒曾在外闯荡多年。 2016年8月,在广东打工时侯看到当地很多人都在大规模种植火龙果,从他们口中得知,只要温度控制适宜,火龙果培植成功率极高。考虑到本地市场鲜有种植火龙果,市场潜力巨大,他便萌生了引种回乡的想法。期间,他还到济宁一处火龙果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7年5月,侯纪儒回到双庙镇东鸭村,最初只引进了200棵火龙果苗,开始在自家地里试种红心火龙果。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但侯纪儒对火龙果的种养经验几乎为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年就遭遇了“水土不服”,原本应产果300公斤的火龙果仅产了50多公斤。“火龙果需要精细管理,不能打农药,只能施有机肥,除草、剪枝全靠人工。 ”经过专家的现场点拨后,侯纪儒开始调整种植思路。此后,不断通过自学和拜师学艺,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的种植经验。
现在,侯纪儒的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农事时间表”:3月初第一次施肥,3月中旬剪枝、除草,5月初开花,6月初至年底分批次结果,10月下旬开始保温、增加光照。自第二年起可收果8至10次。“和父辈们不一样,我们有‘互联网基因’,有团队意识、市场意识。 ”侯纪儒说,今年2月他开始借助网络平台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在他看来,直播能更好地给农产品赋能。“通过视频直播,将网友们带到田间地头,把农产品的优点展现给大家,让他们更放心。直播中的互动还能拉近和网友的距离,不知不觉就积攒了客户。 ”侯纪儒说。
目前,侯纪儒又流转了4亩地,准备建设2个火龙果种植大棚,大力发展旅游采摘。他认为,过去的农业形态是纯生产型农业,生产过程相对封闭,缺乏与外界的连接和互动。如今,由于政府推动和技术赋能,当地的农业正从纯生产型农业转为生活型农业,即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结构,这种结构在线上线下为农村发展打开了新通道。
自主创业的“野菜夫人”——
用社群模式“撬动”农产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链
3月27日,陵城区宋家镇东屯村村北头的一处农田里,一棵棵荠菜鲜嫩可人。一个瘦小的背影在田埂间行走,边走边查看着荠菜的长势。她便是这片农田的经营者,也是陵城区福地华园食品厂的厂长——纪俊英,一个49岁的新型农民。
耕田种菜并非纪俊英最初的梦想。她渴望走出农村,高中毕业后,20岁的纪俊英只身外出闯荡打拼事业,一干就是7年。
1997年,纪俊英和丈夫结婚,婚后不久丈夫被确诊为尿毒症。在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后,夫妻俩无奈返回老家。为了给丈夫治病,纪俊英开始在乐陵、陵城等地承揽楼房装修的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每逢节假日,很多城里人都专门跑到田间挖荠菜、蒲公英、苜蓿等野菜。一问才知道,现在城里人愿意吃这些原生态的东西。纪俊英嗅到了野菜里蕴藏的商机,萌生了种野菜的想法。
从2012年春天在自家小块农田里试种野菜,到2013年流转60余亩地大规模种植荠菜、蒲公英、苜蓿等,再到2014年筹建厂房、购置设备、注册商标,研制出适合大众口味的野菜水饺和高品质的野菜茶、野菜泥、冷鲜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从地头到餐桌的生态链。短短几年时间,纪俊英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换。
在她看来,传统农民种地靠“习惯”,新型职业农民种地靠“科技”。“拿野菜来说,没有一定技术水平,会影响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分得比较细,种植的管种植,采摘的管采摘,深加工的负责深加工。 ”纪俊英说。
产品有了,市场如何拓展?除了依托参加展会、进驻商超等传统销售模式外,2018年初社群模式进入了纪俊英的视野中。随后,她积极搭建粉丝群,并依托老客户嫁接各类社群平台,完成社群客户线上聚集、互动、变现等一系列商业化过程。这些举措不仅让她获得了许多新客户,还增加了销售层次和盈利渠道,同时缩短了野菜制品的流通环节。
目前,纪俊英搭建的社群模式已经日渐成熟,在省内各地均有社群区域负责人,产品还销往北京、南京、石家庄、长沙、西安等地区,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社群成员大多对农产品品质与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社群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认同产品品质,用消费端支持生产端,最终实现农业产销模式的变革。 ”纪俊英说。
名校毕业的“高才农民”——
把红枣制品卖到全国各地,年营业额达1.26亿元
个头不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初见文质彬彬的宋华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位教师。可他已经和农业打了近10年交道,于2013年7月成立乐陵市乐飞枣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枣等制品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去年还被评为2018年度德州市新农青年示范带头人。
今年33岁的宋华虎来自金丝小枣之乡——乐陵市朱集镇,每到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枣儿挂满枝头。宋华虎的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枣制品加工厂。 2010年宋华虎从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济南的一家企业录用。却因父亲宋兴泽的一个电话,于2013年辞掉工作回乡创业。“一方面,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不能老在外面漂着。另一方面,也确实想回来干点事儿。 ”宋华虎说。
当时,加工厂仅有一个加工车间,加工产品单一;以进驻商场、批发等传统销售模式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上海、长沙、成都等南方一带。为了改变现状,宋华虎在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新思路新模式。首先将厂房扩建至2万多平方米,先后建设了蜜枣加工车间等5个车间,实现了由单一的枣制品向坚果炒货、蔬菜制品、蜜饯制品、果脯制品等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金丝小枣是乐陵的金字招牌,也是每一个乐陵人童年的记忆。但近几年,乐陵小枣面临“卖不出”“卖不好”的困局,枣农常常出现“丰收的烦恼”,这个怪圈怎么破?
宋华虎不想坐以待毙,他认为父辈们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状,要让产品突破地域的限制,放到大数据能搜索到的地方,让现有的潜在客户群体都能看到,这才是解决之道。
2015年,宋华虎带领6名当地农民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开通淘宝、天猫、京东、第三方APP等线上销售平台,把乐陵枣制品卖到全国各地,2018年实现营业额1.26亿元,带动周边30余个村庄、200余人就业。这些有了一技之长的队员们,也成了村民羡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彻底解决枣树“撂荒”的问题,在听说镇上要发展合作社管护模式后,宋华虎积极与镇政府对接,最终与镇域旅游沿线的19个村级枣树种植合作社签订了红枣收购协议,并按照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保障当地枣农红枣收益。“利用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这才是对农民最大的帮助。 ”宋华虎认为,随着互联网逐渐向农业深度渗透,农业的生产、运营及流通模式都在发生改变。想要紧随市场变化的节奏及行业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固化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开辟出发展新局面。“只有掌握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才能真正从中‘掘金’。 ”宋华虎说。
当问起宋华虎是否后悔回到农村,从“书生”变成“农民”。他语气坚定地说:“不后悔,我觉得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我创业就是想让枣树枝上结出金豆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领域中来。在这里,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本报记者李榕本报通讯员邓美平王志陶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