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90329期 >> 第01版:要闻
德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直播、社群宣传自己的农产品——
看新农人玩转电商

侯纪儒和妻子于娜娜网络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记者李榕摄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农民,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亲们,小心心点起来……”3月26日下午3时,夏津县双庙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90后主播侯纪儒和妻子于娜娜正在通过网络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短短1个小时,涨粉百余人,还不断有粉丝下单订购火龙果盆栽。
  与人们脑中对农民的“固定人设”不同,侯纪儒这个农民有点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像侯纪儒这样投身农村大地,守望乡村、开拓乡村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有互联网思维,更善用科技,也使农民的身份内涵悄然发生了变化。近日,记者走近这群农田的守望者,听他们讲讲新农人玩转电商的故事。
热衷直播的“网红农民”——
  和父辈们不一样,他们有“互联网基因”
“基地在夏津县双庙镇,现在还不能采摘,6月中旬欢迎大家来采摘! ”眼前的侯纪儒,黝黑的皮肤,爽朗的笑声,说话间隙他将手机摄像头瞄准身后成片的火龙果树,对网络直播另一端的粉丝们继续“吆喝”:“这就是我们夏津极具特色的火龙果,果品把控一级棒!亲们到时可以放心买,放心吃! ”“有手机,就有我的舞台!粉丝就是客户,互联网时代看中的就是粉丝转化率!”侯纪儒边调整手机摄像头边和记者聊天。每天侯纪儒都要确保至少直播1个小时。
  初中毕业的侯纪儒曾在外闯荡多年。 2016年8月,在广东打工时侯看到当地很多人都在大规模种植火龙果,从他们口中得知,只要温度控制适宜,火龙果培植成功率极高。考虑到本地市场鲜有种植火龙果,市场潜力巨大,他便萌生了引种回乡的想法。期间,他还到济宁一处火龙果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7年5月,侯纪儒回到双庙镇东鸭村,最初只引进了200棵火龙果苗,开始在自家地里试种红心火龙果。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但侯纪儒对火龙果的种养经验几乎为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年就遭遇了“水土不服”,原本应产果300公斤的火龙果仅产了50多公斤。“火龙果需要精细管理,不能打农药,只能施有机肥,除草、剪枝全靠人工。 ”经过专家的现场点拨后,侯纪儒开始调整种植思路。此后,不断通过自学和拜师学艺,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的种植经验。
  现在,侯纪儒的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农事时间表”:3月初第一次施肥,3月中旬剪枝、除草,5月初开花,6月初至年底分批次结果,10月下旬开始保温、增加光照。自第二年起可收果8至10次。“和父辈们不一样,我们有‘互联网基因’,有团队意识、市场意识。 ”侯纪儒说,今年2月他开始借助网络平台直播火龙果生长情况。在他看来,直播能更好地给农产品赋能。“通过视频直播,将网友们带到田间地头,把农产品的优点展现给大家,让他们更放心。直播中的互动还能拉近和网友的距离,不知不觉就积攒了客户。 ”侯纪儒说。
  目前,侯纪儒又流转了4亩地,准备建设2个火龙果种植大棚,大力发展旅游采摘。他认为,过去的农业形态是纯生产型农业,生产过程相对封闭,缺乏与外界的连接和互动。如今,由于政府推动和技术赋能,当地的农业正从纯生产型农业转为生活型农业,即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结构,这种结构在线上线下为农村发展打开了新通道。
自主创业的“野菜夫人”——
  用社群模式“撬动”农产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生态链
  3月27日,陵城区宋家镇东屯村村北头的一处农田里,一棵棵荠菜鲜嫩可人。一个瘦小的背影在田埂间行走,边走边查看着荠菜的长势。她便是这片农田的经营者,也是陵城区福地华园食品厂的厂长——纪俊英,一个49岁的新型农民。
  耕田种菜并非纪俊英最初的梦想。她渴望走出农村,高中毕业后,20岁的纪俊英只身外出闯荡打拼事业,一干就是7年。
  1997年,纪俊英和丈夫结婚,婚后不久丈夫被确诊为尿毒症。在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后,夫妻俩无奈返回老家。为了给丈夫治病,纪俊英开始在乐陵、陵城等地承揽楼房装修的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每逢节假日,很多城里人都专门跑到田间挖荠菜、蒲公英、苜蓿等野菜。一问才知道,现在城里人愿意吃这些原生态的东西。纪俊英嗅到了野菜里蕴藏的商机,萌生了种野菜的想法。
  从2012年春天在自家小块农田里试种野菜,到2013年流转60余亩地大规模种植荠菜、蒲公英、苜蓿等,再到2014年筹建厂房、购置设备、注册商标,研制出适合大众口味的野菜水饺和高品质的野菜茶、野菜泥、冷鲜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从地头到餐桌的生态链。短短几年时间,纪俊英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换。
  在她看来,传统农民种地靠“习惯”,新型职业农民种地靠“科技”。“拿野菜来说,没有一定技术水平,会影响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分得比较细,种植的管种植,采摘的管采摘,深加工的负责深加工。 ”纪俊英说。
  产品有了,市场如何拓展?除了依托参加展会、进驻商超等传统销售模式外,2018年初社群模式进入了纪俊英的视野中。随后,她积极搭建粉丝群,并依托老客户嫁接各类社群平台,完成社群客户线上聚集、互动、变现等一系列商业化过程。这些举措不仅让她获得了许多新客户,还增加了销售层次和盈利渠道,同时缩短了野菜制品的流通环节。
  目前,纪俊英搭建的社群模式已经日渐成熟,在省内各地均有社群区域负责人,产品还销往北京、南京、石家庄、长沙、西安等地区,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社群成员大多对农产品品质与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社群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认同产品品质,用消费端支持生产端,最终实现农业产销模式的变革。 ”纪俊英说。
名校毕业的“高才农民”——
  把红枣制品卖到全国各地,年营业额达1.26亿元
  个头不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初见文质彬彬的宋华虎,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位教师。可他已经和农业打了近10年交道,于2013年7月成立乐陵市乐飞枣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红枣等制品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去年还被评为2018年度德州市新农青年示范带头人。
  今年33岁的宋华虎来自金丝小枣之乡——乐陵市朱集镇,每到金秋时节,红彤彤的枣儿挂满枝头。宋华虎的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枣制品加工厂。 2010年宋华虎从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济南的一家企业录用。却因父亲宋兴泽的一个电话,于2013年辞掉工作回乡创业。“一方面,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不能老在外面漂着。另一方面,也确实想回来干点事儿。 ”宋华虎说。
  当时,加工厂仅有一个加工车间,加工产品单一;以进驻商场、批发等传统销售模式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上海、长沙、成都等南方一带。为了改变现状,宋华虎在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新思路新模式。首先将厂房扩建至2万多平方米,先后建设了蜜枣加工车间等5个车间,实现了由单一的枣制品向坚果炒货、蔬菜制品、蜜饯制品、果脯制品等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金丝小枣是乐陵的金字招牌,也是每一个乐陵人童年的记忆。但近几年,乐陵小枣面临“卖不出”“卖不好”的困局,枣农常常出现“丰收的烦恼”,这个怪圈怎么破?
  宋华虎不想坐以待毙,他认为父辈们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状,要让产品突破地域的限制,放到大数据能搜索到的地方,让现有的潜在客户群体都能看到,这才是解决之道。
  2015年,宋华虎带领6名当地农民组建了自己的电商团队,开通淘宝、天猫、京东、第三方APP等线上销售平台,把乐陵枣制品卖到全国各地,2018年实现营业额1.26亿元,带动周边30余个村庄、200余人就业。这些有了一技之长的队员们,也成了村民羡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彻底解决枣树“撂荒”的问题,在听说镇上要发展合作社管护模式后,宋华虎积极与镇政府对接,最终与镇域旅游沿线的19个村级枣树种植合作社签订了红枣收购协议,并按照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保障当地枣农红枣收益。“利用互联网,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这才是对农民最大的帮助。 ”宋华虎认为,随着互联网逐渐向农业深度渗透,农业的生产、运营及流通模式都在发生改变。想要紧随市场变化的节奏及行业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固化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开辟出发展新局面。“只有掌握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力,才能真正从中‘掘金’。 ”宋华虎说。
  当问起宋华虎是否后悔回到农村,从“书生”变成“农民”。他语气坚定地说:“不后悔,我觉得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我创业就是想让枣树枝上结出金豆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领域中来。在这里,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本报记者李榕本报通讯员邓美平王志陶蕾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看新农人玩转电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