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在《挑战不可能》节目现场
个人简介
刘敏,1986年生于夏津。 2009年毕业于德州学院。2009年赴北京发展,从电话客服做起,成长为国内某教育集团 “总教练”。2014年,辞职到济南创业,2019年创立北京超脑智慧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朱代军
2017年9月,在第26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城市赛中,夺得9个单项冠军和成人组、全场总冠军。同年11月,在第26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中,以优异成绩获得 “世界记忆大师”荣誉称号。
3月17日晚上8点,一档叫做《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在央视一套准时播出。而在夏津县南城镇前刘洪石村的超市里,围拢了几层人,他们大气不敢出,紧紧盯着屏幕。当晚的“挑战者”正是这个村走出的姑娘——刘敏,她要挑战30分钟记住1100个无序数字。
当主持人撒贝宁宣布,刘敏挑战成功时,小村庄沸腾了,他们像过节一样陷入了狂欢。刘敏的父母喜极而泣,只有他们知道,女儿的成功,背后曾有过多少烦闷、痛苦和辛劳。
3月19日,记者赶赴北京市昌平区,专访我们的老乡、北京超脑智慧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敏,探访这位“世界记忆大师”背后的故事。
爱看书的平凡女孩
1986年7月,前刘洪石村村民刘士双的家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刘敏,是这个家的长女。
为了给家里创造一个吃饱穿暖的环境,头脑灵活的刘士双没有安于在老家种地,选择了到济南做生意。因此,刘敏的小学教育只在本村上到了5年级。
天赋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如果不经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能力。即便到今天,刘敏也不太相信自己其实对数字有着天生的敏感,她甚至记不起来小学和初中时的数学成绩。
就在央视挑战成功后,刘敏的小学同学向她发来多年珍藏的涂鸦,这些涂鸦竟然都是用数字乱写乱画的。
刘敏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在她的回忆里,成绩也就在班里中上游徘徊。
记者试图从刘敏的成长经历上,寻找这位“世界记忆大师”的炼成手记。“其实,一切都很平淡,没有什么震撼的经历。”这是采访中刘敏和丈夫刘晓军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两人的相识始于大学校园。 2005年9年,刘敏和刘晓军同时考入德州学院生物学专业。大学的生活在波澜不惊中度过。用刘敏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女生,并没有突出的经历,她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爱好。当记者问刘敏和刘晓军对大学生活印象最深刻是什么?两位研究记忆的专业人士不约而同地回答:看书,不是在宿舍里就是在图书馆看书。
电话客服成长为“总教练”
刘晓军的家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小县城,骨子里透着东北人那种不安于现状的闯劲。2009年,他们大学毕业,刘晓军向刘敏发出邀约,何不一起到北京闯一闯?刘敏答应了。“北漂”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北京,刘敏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商业公司的电话客服。那个时候,刘敏以每月300元的租金租到了一个床位。刘晓军则在一家公司做市场销售,境况并不比刘敏好多少。尽管清苦,两人倒也其乐融融。
或许,没有重大变化的话,这种安静的生活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两年后的一次跳槽,彻底改变了刘敏的职业轨迹。
机缘巧合。看着这位安静、热爱学习的女孩,一位从事记忆力培训教育的朋友认为,刘敏更适合从事教育行业。因此,在这位朋友的推荐下,刘敏进入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不过第一个岗位依旧是电话客服。
工作两年,刘敏已经掌握了电话客服的技能和经验。但是在这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客服,必须接受基本的记忆力培训。正是企业无心插柳的举动,成就了一名“世界记忆大师”的产生。
刘敏并不满足于这个岗位。“别人能够从事教学,我为什么不能?”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她开始了疯狂的练习。
彼时的刘敏,已经搬到了通州居住。在那里,她租了一间卧室,住宿条件稍稍好了一些。然而,通勤又成了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刘敏会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然后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才能到单位。
智能手机远不如今天这样普及,而拥挤的地铁又让人烦闷。在刘敏看来,每天3个小时通勤时间何尝不是练习的好机会。因此,每当上了地铁,她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锻炼记忆编码。
即使回到出租屋里,也没有停止练习。刘晓军从市场上淘来一个小白板,每天,出租屋里都会有这样一幕:刘晓军在白板上写下无序的数字,刘敏练习记住这些数字。“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鸡汤,用在刘敏身上恰到好处。刘敏认为,自己哪有什么天赋异禀,所有的奇迹,背后都是无尽的努力。
公司规定,如果从事教学岗,一项必备技能是3分钟记住40个无序数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敏3分钟竟然记住了80个,一下打破了公司的记录,成为员工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转岗教学,刘敏依旧没有停止练习的脚步,她的业务水平也在日渐精进。两年后,刘敏成长为公司的“总教练”,坐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年轻妈妈冲击“世界记忆大师”
普通人距离“世界记忆大师”有多远?刘敏用努力标注了一个距离。
为什么要冲击“世界记忆大师”这个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挑战不可能》录制现场,面对李昌钰、董卿、孙杨3位嘉宾的提问,刘敏说出这样一段话:“那个时候,我刚生完孩子,都说‘一孕傻三年’,那我就考考‘世界记忆大师’,锻炼记忆力。”淡淡的话语背后,却透露出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
提起“世界记忆大师”,不得不说到世界脑力锦标赛,这是一项由“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于1991年发起、由世界记忆力运动委员会(WMSC)组织的世界最高级别的记忆力赛事。世界脑力锦标赛是在大脑思维运动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赛事,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名记忆选手报名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挑战人类记忆的极限,设有10个比赛项目。
尽管已经小有成就,但是面对来自全球的高手,一定不能大意。刘敏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练习。“一直练,不停地练,只有练下去,才能距离成功更近! ”
为此,她撇下了只有3岁的儿子,到天津进行封闭式训练。对于初为人母的刘敏来说,那是一段怎样的煎熬啊!每天早晨7点开始训练,直到晚上10点方才结束,期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每天要练习上万个无序数字、50多副扑克牌以及抽象图形词语、二进制数字的记忆。
繁重的训练,让刘敏没有时间给孩子打个电话,问个平安。想孩子了,只能偷偷地抹眼泪。
拼搏的下一站叫做成功。在2017年世界脑力锦标赛淄博城市赛上,一共10项分赛事,刘敏拿到了9个单项冠军,并成为成人组和全场总冠军,拿到11块金牌。同年,在这项赛事的全球总决赛上,刘敏发挥稳定,顺利晋级,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世界记忆大师”荣誉称号。
在央视的挑战成功,让刘敏变得小有名气。其实,光鲜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坚守。
节目有一个这样的环节:1100个随机数字被分割成100组11位数,每组数字又被随机输入到100部手机中,只有30分钟时间,要记忆全部数组和其对应的手机编号。时间流逝,机会只有一次。
光看数字,就足以让人头晕目眩了。而舞台上的各种不适,都在考验着刘敏的专注力。
这是一个没有彩排的节目,刘敏直接上场参加录制。在平时的训练中,刘敏通常可以带着耳罩保持专注力,但现场的实际情况是,刘敏一人站在舞台上,眼睛要盯着那个硕大的LED屏幕,刺眼的灯光以及眼花缭乱的错觉,无形中也在干扰她。就在曾经的舞台训练中,患有低血糖的刘敏一度晕倒在舞台上。
家人的爱是“最强后盾”
成名了,但这个可爱的姑娘依旧是那个“小女人”,爱护家人,热爱家乡。
采访中,刘敏不时谈到家庭对她的熏染,这个有着开放、包容家风的家庭对她们姐弟的影响特别深刻。
从小,刘敏父母和他们姐弟俩就像同龄人一样谈心,而在面临最终决定时,又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这锻炼了他们独立和坚毅的性格。
说起家庭的和睦,刘晓军还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2014年,当他们从北京回到济南开始创业时,启动资金还差很多。知道了孩子们的创业理想,刘敏的父亲二话没说,毅然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无偿支持孩子创业。
刘敏坦言,她的成就来自于家人的支持,最愧疚的还是家人。因为忙于事业,刘敏把儿子留在了夏津老家,一直由父母照看。其实,父母每天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饮食起居。
就在节目播出的那天晚上,5岁的儿子看到电视哭了起来。许久没有见着妈妈的孩子问道:“妈妈为什么不和我说话? ”
细数刘敏的成长历程,其实,爱才是“最强大脑”背后的坚强后盾。
董卿说,“记忆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为像刘敏这样的记忆大师,但是我们可以像晓军这样去付出爱,记得爱,成为一个爱的记忆大师。 ”
虽然已离家多年,但刘敏仍记挂她热爱的德州。
刘敏的父亲在外闯荡多年小有成就后,毅然回家开起了纺织厂,并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为村里的百姓提供服务。受父亲的影响,刘敏从创业开始就立志为家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刘敏和刘晓军一直有个朴实的理念,就是用知识回报家乡。他们都希望,让家乡的孩子们用上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愿意为此而努力。
其实,早在2016年,刘敏夫妇已经在禹城举办了两次公益讲座,听者云集。他们表示,这样的公益项目将在德州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