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1123期 >> 第02版:人物
精微世界探乾坤
——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杨延莲
作者:尹滨


  个人简介
  杨延莲,博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1973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92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山东大学化学学院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2004年7月至2010年2月,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期间(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做访问学者,2010年3月被聘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液体活检纳米技术研究、疾病相关的多肽组装结构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纳米表征方法等。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在这样小的空间维度里,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等进行研究和调控,是一件多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啊!
  杨延莲却一头扎进这个“微小”世界,二十年如一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研究成果。作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由她主导开发的肿瘤捕手技术——多肽纳米磁珠捕获和分离循环肿瘤细胞的技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属行业首创,产品现已完成中试,不久的将来即可投入应用。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策划了一次失败的转学
  1973年,杨延莲出生在平原县王杲铺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长到六七岁,正赶上农村刚刚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拿到经营自主权的农民生产热情高涨,下地干活成为那个时候大人小孩都必须承担的任务。在家排行老三、身材瘦削的杨延莲也不例外,打小就和哥哥姐姐一起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虽然年龄小、力气弱,但杨延莲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落在后边也不放弃,总是趁别人休息的时候努力往前赶。长大以后,母亲还总是拿这事夸她“老三干活不惜力气,分给她的活,早晚都要干完。 ”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成为了杨延莲克难制胜的法宝。
  从小学到中学,杨延莲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顺顺利利考上了高中。当时的平原,有一中和二中两个高中,按照家庭住址,杨延莲被分到了位于恩城镇的平原二中的重点班。那个年代,还没有教育均衡的概念,当时的平原二中连续几年也没有几个学生考上大学,成为本科录取连续剃光头的学校。一开学,重点班的学生就少了一多半,转去了平原一中。随着高中上了一年,又陆陆续续转走了一些同学。
  高二上学期,杨延莲的同桌也转学去了平原一中,“我帮你和老师说一下,你也一起去吧? ”两个少不经事的高中女生,就这样操作了这次转学。加上平原一中的那位老师“爱才如命”,看了杨延莲的学习成绩,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就这样,在父母毫不知情、老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杨延莲跑到平原一中上了学。全校第一的“出走”在平原二中掀起不小的波澜,新上任的校长跑教育局、找一中,硬是把杨延莲又要了回来。就这样,她和同桌好友策划的这次转学,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就宣告失败了。
  这件事给了十几岁的杨延莲很大压力,既因为没能到一中上学感到遗憾,又觉得这次半途而废的转学让自己“很没面子”。回到二中的第一周,她不愿意和同学讲话,甚至不去上课,自己一个人躺在宿舍里。班主任老师很理解她,到宿舍嘱咐了几句,并没有要求她去上课。她静下心来好好想了想,小时候的那股子韧劲又冒了出来:转学不成功,我更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大学证明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的高考,杨延莲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
潜心纳米世界跨界研修开拓科研新路径
  在平原二中,杨延莲最敬重的老师是化学老师魏垂玉。“魏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对待学生亲切幽默,即使是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在魏老师的课上都能认真听讲。”杨延莲回忆说。正是魏垂玉老师的引领,让杨延莲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1992年高中毕业,她报考了山东大学化学系。在山大,她从本科一直上到了硕士,7年时间里除了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还在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徐桂英教授的指导下,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胶体界面化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训练,为后来从事纳米科技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9年,杨延莲从山东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博士研究生,随后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在北大学习、工作到2004年。这期间,她的专业方向转到了碳纳米管的化学组装、碳纳米管扫描探针显微镜针尖的修饰及单根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2004年7月,在完成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杨延莲到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直到现在。
  在纳米中心,杨延莲的研究兴趣逐渐转移到与疾病相关的多肽组装结构等方面,涉及到很多生物、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我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觉得自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杨延莲说,意识到这一点,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国际最前沿的生物医学知识。 2007年10月,她正式到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学习、工作。当时,恰逢中科院选拔一批专家去欧美国家作访问学者,杨延莲顺利入选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支持,为在美国的访学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杨延莲跟随著名华裔生物医学专家、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张曙光博士进行多肽组装研究。张曙光博士是多肽组装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在与他共事的1年时间里,杨延莲收获颇多。
  在国内已经做了多年副研究员的杨延莲,在麻省理工重新当起了学生,她一节课一节课去听,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去操作,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去认真学习……“空闲的时候,我甚至跟着他们的本科生去听课,就是想从最基础的方面去更多地掌握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 ”杨延莲说,这一年里,自己经常一天学习工作时间达十几个小时,经常在实验室呆到半夜。“原来我们总说美国的学生多么轻松,但在麻省理工学院,我看到的是他们学习都很认真刻苦。我半夜走出实验室,经常看到整座大楼还灯火通明,有些人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甚至通宵不休息。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
多年研究结硕果携成果顺利创业
  2018年6月28日,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多功能厅,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在此隆重举行。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肿瘤捕手项目团队喜获“最具潜力奖”,杨延莲作为这一研究项目的核心研发人员上台领奖。
  肿瘤捕手技术,是利用多肽纳米磁珠捕获和分离循环肿瘤细胞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检测、预后判断和疗效检测,还可以进行靶向药的精准用药指导,优于目前最先进的影像学手段(PET-CT),且具有高特异性、无创检测、癌谱广泛等特点,是杨延莲所在团队多年研究的结晶。杨延莲介绍,绝大多数恶性实体肿瘤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由于恶性肿瘤的侵袭性,肿瘤细胞有可能从肿瘤组织上脱落进入外周血循环,这些在血液中循环的肿瘤细胞就叫做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如果找到合适的器官和组织再次种植和生长就会形成转移灶,所以它们是肿瘤检测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这些细胞的特点是在血液中含量极低,而“肿瘤捕手”的核心技术就是运用多肽纳米磁珠技术捕获这些肿瘤细胞,实现高效捕获、识别以及对肿瘤表面标志物分子的精准检测,从而实现早期检测、疗效预测和动态监测。目前,该技术已经完成了中试,很快就能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凭借肿瘤捕手项目,2015年,杨延莲与她的合作者获得了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团队组的冠军,并受邀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受到广泛关注。
  在化学与生物医学上的跨界,让杨延莲实现了科学研究的突破。现在,她又面临着从科研到创业的跨界。杨延莲和团队成员一起,注册成立了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运作肿瘤捕手的应用性研发和生产。公司董事长由团队的胡志远教授担任,杨延莲作为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公司的研发工作,但是也同样承担着为投资人通俗介绍项目的重任。“以前在实验室一门心思做实验,考虑问题就是自己喜欢不喜欢,或者这个技术是不是一个新挑战。现在做企业,推广自己的项目,就要考虑这个是不是有市场,人家是不是需要。其实中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杨延莲说,自己过去搞科研,孤芳自赏的时候多,现在就要更加接地气,更多考虑市场的需求。
  现在,这一项目已经完成了天使投资A轮融资,在天津建设的生产车间已经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在杭州桐庐的第三方医检所也已经获得资质并正式开业。
最难忘的故乡情最挂念的是家乡事
  2017年11月,平原县举行“智兴平原”人才合作共赢暨百名博士故乡行活动。杨延莲回平原参加活动,并作为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发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平原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感到亲切。平原是我们血缘和亲情的根,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杨延莲深情地说,利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家乡的社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力量,是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
  在平原的3天时间里,杨延莲参观企业、乡村、城市建设,并就肿瘤捕手项目与家乡的合作开展了具体的洽谈。“这次虽然时间很短,但对家乡平原和整个德州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杨延莲说,德州和平原近年来在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发展迅速,这些都与自己所从事专业相关,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人才技术和项目资源,只要家乡企业或政府有需要,自己将全力以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尹滨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微世界探乾坤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