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1012期 >> 第03版:往事
郑秀英16岁参军入伍,成为渤海军区教导旅卫生队战士,从鲁北一路征战到天山——
革命精神永不朽一生奉献宛如歌

1951年谭俭生、郑秀英夫妇与大女儿谭海丽合影


  □本报记者彭彦花本报通讯员孙久生
  9月11日,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礼堂内座无虚席,台上是反映渤海教导旅西征故事的大型情景朗诵节目《日出渤海照天山》,台下4位特殊的观众泪流满面,不住哽咽。他们是渤海军区教导旅老战士的子女,此次从北京前来寻根。
  其中一位谭果林退休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他的母亲郑秀英是宁津县相衙镇人,当年16岁的她参军入伍,随渤海军区教导旅一路征战,从渤海打到天山,后来又被分配至湖南长沙工作。谭果林对记者讲述了母亲一生的经历和不平凡的革命生涯。
苦难中历练出坚韧意志
  郑秀英出生在1931年11月,在她两三岁的时候,父亲郑立权带着妻女逃荒到了东北,刚刚抵达长春火车站,郑立权带着女儿与妻子失散了。
  郑立权在东北铁路上当工人,兵荒马乱,寻找妻子希望渺茫,于是续娶了东北女子柳玉珍。十来岁的郑秀英被爷爷领回了老家,后来与父亲和继母也失去了联系。
  郑秀英跟着爷爷在老家生活了几年,那时候,有一句流行的顺口溜:“脚不缠,发不盘,剪了短发,搞宣传,当女兵,翻大山,跟着队伍上延安。”1947年,郑秀英得知渤海教导旅招兵的消息,还不到16岁的她怀着赤子之心毅然决然离开家,踏上了革命道路。
  谭果林说:“母亲曾经跟我们讲过,新兵训练时,每个人的日用品就是一个洋铁缸子,刷牙、洗脸、喝水、吃饭全用这一个。 ”
  新兵训练结束,郑秀英被分配到西北野战军独立第六旅16团卫生队工作,为伤员换药治伤、喂饭喂药。
  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战火考验着前线的战士,艰苦的环境、缺少药品这些问题考验着后方的卫生队员,她们就利用空闲时间自制土方药,架上大锅蒸蒸馏水。部队开拔的时候,跟着行军,部队停歇的命令下来,就洗纱布、洗床单、制药。
随军征战离乡千里
  谭果林说:“在母亲的肩膀处有一块比巴掌还大的伤疤,小的时候,我曾经抚着她的疤痕,问她是不是行军打仗时负的伤,于是母亲给我讲了一段往事。 ”
  那是1948年8月上旬澄城战役,经过激烈战斗,于第二天黄昏将敌人大部歼灭,并乘胜向敌人另外两个师发起追击,收复澄城、郃阳、韩城,共歼敌近万人。
  战斗结束后,伤病员很多,郑秀英和卫生队的女兵一起加入抬伤员的队伍,郑秀英的肩膀被担架磨破了,紧张的情形下,她没有在意,况且药物都用在伤员身上,自己舍不得用。伤口被感染了,每天脱衣服的时候,都能粘下腐烂的皮肤,一直到了秋天伤口才慢慢好起来,却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疤痕。可是郑秀英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经历多次战火硝烟之后,她的许多战友长眠沙场,再也无法随部队前行了。
  1948年,郑秀英和老红军谭俭生结婚了。谭果林说:“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激情燃烧的岁月》,母亲看电视的时候感慨说,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的啊。 ”
  进军新疆的路上,郑秀英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隆冬时节,天寒地冻,风沙又大,夜里气温能降到零下30多度。她跟着几个带着孩子的战友坐大卡车前行,车厢没有遮挡,寒风刺骨,她们怕冻着孩子,用衣物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紧紧地搂在怀里。郑秀英的孩子发烧了,却没有药物救治,她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夭折在怀里。谭果林说:“后来,母亲在新疆生下了我的大姐谭海丽。 ”
  到达新疆后,他们驻扎在焉耆剿匪平叛, 1952年冬天,郑秀英接到调令从新疆前往信阳军委第五步兵学校学习,她开始由西向东出疆的长途跋涉。一路上走走停停,在卡车上颠簸了近一个月才到达兰州的新疆办事处,当时郑秀英怀着孕,路上颠簸太厉害,郑秀英提前在兰州陆军医院生下了孩子,抱着“把新疆建成花繁果茂,林荫遍地”的美好愿望,为孩子取名谭果林。
感恩记心间奉献写人生
  1954年10月,郑秀英服从安排与丈夫一起转业到谭俭生的老家湖南,进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动力科和资料科工作。由于热心宽厚、质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受到同事们的喜爱。她对自己节俭得不能再节俭,对别人却非常慷慨。
  郑秀英的衣服袜子常常穿到补丁盖补丁,实在没法下针了才换。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掉个米粒在桌上,她也会捡起来吃掉,剩下点菜汤也舍不得倒,下顿饭拿开水冲了当汤喝。在那个时候,穿衣买粮样样要票,谭俭生老家的亲人和老乡经常有人上门求助,只要有人找到她,郑秀英总是帮他们买布和粮。
  谭果林说,有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刚转业到郑秀英单位的年轻职工,因为结婚没房子,郑秀英就腾出房子来让给他们住,还热心为他们操办了婚礼。
  经历过烽火硝烟、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郑秀英对和平年代的生活格外珍视,她在工作上从来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
  谭俭生当时是单位主要负责人,从1954年转业到1985年工资改革,郑秀英没有涨过一次工资,期间她有过几次涨工资的机会,都让给了同事。
  1963年5月郑秀英调至长沙矿山研究院第四研究室工作,在四室工作期间,郑秀英进入科研组,需要经常深入矿山,与当地矿工去井下工作。第一次下矿井,进去之后又闷热又潮湿,只能听到巨大的噪音回声,面对面站着也听不到对方讲话。许多男人都觉得艰苦的工作,郑秀英一做就是二十几年,从来没有听她抱怨过一句这份工作有多苦。
  1989年9月,郑秀英光荣离休。 2016年6月16日,85岁的郑秀英因病医治无效逝世。长沙矿山研究院领导在其追悼会上沉痛致辞:“郑秀英同志参加革命后,历经解放战争,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转业到地方后,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服从组织决定,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从来不讲条件,从来不计得失,为矿山研究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革命精神永不朽一生奉献宛如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