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0803期 >> 第03版:往事
1944年8月1日创建,集随军作战、政治宣传、文艺演出于一体——
战争年代的恒泉剧团

李恒泉雕像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蓬勃发展,渤海军区曾活跃着许多部队文工团队,恒泉剧团就是一支这样的队伍。峥嵘岁月里,剧团成员以忘我的革命精神,用精彩的文艺演出密切联系群众,进行生动的政治宣传。
为纪念李恒泉而得名
  恒泉剧团,得名于英雄李恒泉。
  李恒泉,河北保定唐县人。1936 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国民党唐县五区农村训练员和派出所警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1939 年后,历任冀南军区六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十六团、十七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边区二地委委员兼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4年1月,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李恒泉任第二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转战于陵县(今陵城区)、商河、乐陵、禹城、临邑一带。为做好根据地的宣传工作,他亲自组织编创了许多歌曲、舞蹈,深入部队演出,深受军民喜爱。
  1944年8月1日,他在陵县芝麻店亲手创办了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人们习惯称它二分区宣传队。宣传队经常为部队和群众表演节目,还担负慰问部队、写标语、组织担架队等任务。
  1944 年9月13日,二分区部队以突袭手段打临邑,为了积极宣传前线的英勇故事,宣传队也来到前线。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名宣传队员由于缺乏战斗经验,跑到了没有隐蔽的地方,李恒泉发现后,跳出掩体,用自身吸引敌人火力,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9 岁。为纪念李恒泉同志,二分区宣传队改名为恒泉剧团。
赶排秧歌剧
  恒泉剧团经历了一系列炮火的洗礼,部队走到哪里,剧团就跟到哪里。临邑战役,剧团人员伤亡严重,从30人减到18人,但始终战斗在最前线。
  1944年从济阳两次东进,1945年9月解放商河,1945年10月解放平原,1946年春追歼禹城李连祥匪部和鲁西战役,剧团一步没落下。 1947年,恒泉剧团与三分区宣传队调渤海军区政治部学习,结业后改名为文工队,继续随军作战。1948年参加胶济西线战役,1949年9月参加解放济南战役。
  战地宣传、安顿伤病员、开展演出是队员们的三大任务。
  随军作战期间,每个队员随身携带自制麻刷一支、粉筒一个,每到驻地,特别是敌占区,队员们第一时间在临街墙壁上写上“我军必胜,敌军必败!”“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标语口号,鼓舞士气。
  战斗间隙,队员们配合需要,开展战地伤病员的安顿、接管俘虏工作。有时甚至化装成农民、商人、教书先生跨过封锁线,到敌占区开展工作。
  作为剧团,开展演出是最主要的工作。成立之初,二分区宣传队以演出京剧为主,当时德州解放区的大环境还算不错,因此每次演出都搭起大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也比较复杂,效果非常好。但遇到行军,搬运“戏箱”要动用七八辆大马车,行动就有些不方便了。
  1945年11月,李毅汉从延安鲁迅艺术学校毕业,调来渤海军区耀南剧团(即后来的渤海军区文工团)当团长。他带来了延安的《大秧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型的文艺形式——秧歌剧,可以不用舞台,不用布景,在广场、街头演出,服装、道具简便,群众喜闻乐见。这对恒泉剧团触动很大。
  1946年夏,全队上下全力赶排秧歌剧《保卫胜利果实》。原来的“生、旦、净、末、丑”扭起了陕北大秧歌。一把京胡、一把二胡组成了小乐队。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保卫胜利果实》终于公演了。演出后颇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这年冬天,部队驻扎在临邑城南,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土改运动和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剧团创作了大型秧歌剧《保田保家,参军支前》,演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立即在全区掀起了一个参军热潮,为主力部队输送了200余名骨干力量。
大型歌剧《血泪仇》轰动济南
  剧团演出中,有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1948年秋,文工队奉命进驻济南经二路纬三路大华电影院,演出大型歌剧《血泪仇》。歌剧分3幕17场,有40多个角色,但当时正精兵简政,文工队包括队长、指导员、通讯员、卫生员、炊事员在内,只留下了28个同志,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完成了。
  当时,主要演员兼任舞台布置,乐手都兼任角色,有的同志身兼四五种职务。演出时,后台没有一个闲人。“穿破烂衣服的老头”敲锣打鼓,“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打碰铃,“土豪劣绅”在忙着搬布景,“保长保丁”在制造舞台音响效果……如果不到后台去看,谁都不会相信这个剧团只有28个人。
  每天演出两到三场,场场爆满,连演数十场,轰动了济南城。当时济南报纸的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报道,并开辟专栏介绍《血泪仇》的详细内容,为主要演员、导演和服装、乐队等都写了专题稿件。
  当时生活很艰苦,没有工资,没有奖金,人均每天一毛钱津贴费,大约能买到半盒最差的香烟。舞台和后台就是临时宿舍,司务长弄到一点大葱、甜酱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但队员们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
  1950年4月,分区文工队撤销,集体转业,后与原德州地委文工队、德州市文工组合并为德州地委文工队,后于1952年撤销。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战争年代的恒泉剧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