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0601期 >> 第03版:往事
解放路,文脉之地见证德州600年变迁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上世纪30年代的南门内大街,如今解放路的一段


上世纪50年代的解放路柴市街路口


上世纪60年代的当铺街,如今解放路的一段


上世纪20年代的德州一中南大门


2017年5月,解放路人防工程挖出的石雕(局部)


上世纪30年代的德州城街巷布局


上世纪30年代的文庙平面示意图


  每一座城市都有那么一条路,路上烙印下岁月满满的印记,在德州,解放路就是这样。它位于明初老德州的中轴线上,诞生年代早于德州城,集文脉、商贸、衙府、庙宇于一身,见证了600年德州老城的兴衰变迁。去年解放路人防工程施工中,挖出千余斤重的古石雕,更是让这条古老的街道又火了一把。本文着重介绍一下这条路上的那些文化事。
明初老城中轴线
  有城市,才有街道,才有路名,历史上德州城真正初具规模,始于明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街道的形成,也从那时候开始。
  解放路位于德州市区中心,为贯通旧城区中线南北大道,高大的南门——正阳门就在这条路上。在《德州志》中,它的名字是学前大街,年龄比德州城还要大。“学”指的就是德州学宫,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年,知州阎九成将学宫迁移到了今解放路与天衢路交会处西北角(德州监狱原址)。据此可以得知,学前大街应该是那时候设立的。
  当年,这条路北起学宫东侧的魁星楼,出德州南门,穿过玉皇阁,进入通平原的大道。德州的魁星楼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原在南门城楼上,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佟淮年建董颜合祠的时候,迁移到了德州学宫东侧的文昌阁上。
  在1935年规划的85条街巷中,代替学前大街出现的分别是:南关街、枣市街、忠义街、南门内大街、预备仓街、当铺街、二郎庙南街、二郎庙街、王家角街以及步云街、升平街的一小部分。
  1951年,德州拆除南城门,1958年、1969年、1974年分段进行了拓宽,初步形成了北起长庄,南至向阳路,全长6500米的主干道,跨当时的丰华、建设、马市、东地4个街道,并为4个辖区的分界线。那时候,它名为红卫路,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起的。
  解放路这个路名最初出现是在1981年9月7日。当时,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具体办法》,按照这一文件要求,德州市政府组织专门人员,对市区地名、湖泊、街巷、胡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最后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普查地名229条,其中街巷186条,需命名的109条,更名的20条,原名57条,并从公布之日起使用新名称。在更名的20条街巷中,由于1946年解放德州时,打下南门外玉皇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因此诞生了解放路。
南四牌坊和北四牌坊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不仅增加了南北物资交流,更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德州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后人评价为“人文飙起,名卿蝉连,实甲山左”之城。《德县志》记载,明清以来,德州共考出了128名进士、466名举人。金榜题名,少不了显摆一下,建牌坊就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你要符合申请的条件。然后,个人、地方、朝廷逐级上报,层层审核,最后审批人是皇帝。获批后,由官方出资建立,当然,个人肯定是要捐资的。立牌坊表面上看是对个人的一种表彰,但实际上往往牵扯到整个家族的利益,竞争激烈,一些大门大户,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地方官沟通,以获得被推荐的资格。由于最终审批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牌坊最上面的正中,都千篇一律地竖块小牌,上书“圣旨”或“御制”“敕命”等字样,表示这是皇帝恩准的。
  建设牌坊的条件严格,所以获批的指标非常稀少,而骑道牌坊就更少了,德州的南四牌坊和北四牌坊就这样神奇地诞生了。
  在德州朝阳门与玉皇阁中间位置,有一个十字路口,东名税务街(今前进街),西名马神庙街(今光明街),南名南关街(今解放路),北名枣市街(今解放路)。德州籍4位在京官员,为光宗耀祖,显赫门庭,曾各建一座三门四柱式木石结构的骑道功名牌坊,这里一度得名四牌楼角。
  南四牌坊属于功名坊,这在老德州又叫金榜题名牌坊。其中东为谏议坊,是嘉靖八年进士、官给事中的叶洪建;西翰林坊,是嘉靖十四年进士、官光禄寺卿的卢宗哲建;南都宪坊,是弘治十八年进士、官都御史的袁摈建;北亚卿坊,是贡士入太学、官刑部侍郎的宋性建,这里,着重说一下北坊,它是德州最早记录的一座功名坊。主人宋性,陵城区宋家镇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科举出身,宋性是国子监考出来的,因博学有创意受皇帝赏识而得到提拔。该牌坊建于明洪武年间。
  北四牌坊建于明嘉靖年间,也是为东西南北4座骑道功名牌坊,牌坊木石结构,斗拱重檐,琉璃瓦顶,雕刻精美,金碧辉煌。建设者分别为:西坊户部主事陈志、东坊户部郎中张子顺、北坊御史王楠、南坊布政使司李逢时。牌坊上的鲤鱼腾浪和鹿的雕刻彩绘图案,手法独特,形象逼真,令人叫绝。
  据《德州乡土志》记载,到崇祯年间,旧坊拆除,在原地重建,新主人分别是:东坊御史赵继鼎、西坊御史卢德水、南坊布政使司金炼、北坊太常寺卿王都。可惜的是,康熙六年(1667年)北四牌坊毁于大火。
最北端的文庙
  解放路最初的名字叫学前大街,“学”就是学宫,德州的文庙。很多人都说,如果德州城里地下还埋着宝贝的话,就是老文庙这里了,因为这里最有历史渊源,并且保护得好。
  儒学之地为文庙,始建于汉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皇帝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也叫文庙、圣庙,元大德元年(1297年),朝廷昭告各州县开始普遍设立。
  建城之前,德州州治在运河以西。德州的文庙最初设在州治东南运河西岸的湾内,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知州秦政因其地势低洼,易受水患而迁移到州治西南4公里左右的地方,并修建了正殿,继任卫姓知州增设两侧廊房,绘制了孔子像,知州杜验卿增设戟门。据《陵州兴修学庙记》记载,当时学正齐舜卿在文庙主讲,终日训迪匪倦,学生达数百人,成才者众多,“虽京府州军未知有也”。这时候的德州文庙,教学达到设立以来最兴旺时期。
  明洪武十年(1377年),知州阎九成又将文庙迁回东南方向,仍在运河西岸。明洪武三十年截河筑城,文庙被圈进城里的北城墙下,之后历年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向东延伸。
  明正统六年(1441年),知州韦景元对文庙进行维修,在东厅墙下,发掘出一块隋朝石碑,石白如玉,刻有“董子读书台”五字,苍劲有力。他在石碑原基后侧建设了祠堂8间,起名为“聚贤”,用以祭拜董子。
  文庙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州官陈嗣良、程公祥、福润升、陆仁恺、铎洛仓举全城之力进行了修建。当时文武官员、绅商百姓捐款四万五千多缗(当时一种计量单位),并纷纷自愿担任窑工、办料、泥瓦工等义工,全部施工人员自备饭食,不设伙食账单。 1889年秋竣工,文庙内建筑焕然一新,内外城垣修筑牢固,文庙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其位置就在原德州监狱处。
  德州文庙坐北朝南,院内柏树参天,县志上记载,这是前谏议叶洞庵在明嘉靖甲寅(1554年)种植的,整整300棵。文庙最前面是高大影壁,上书“大和意气”。影壁下为鱼池,东西各有四柱三门牌坊,分别镌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字样。鱼池后也有一座四柱三门牌坊,虽然上面没有题字,但较东西两侧的大了近一倍。
  其后即为棂星门,过此门进入文庙,迎面而来的大成殿五楹,高9.8米,进深12米,占地249.6平方米,气势磅礴,殿内和殿廊各有12根合抱的红漆圆柱,擎天鼎立,气势恢宏。大成殿内,上悬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五帝御书匾额,孔子像居中面南,殿前左右为东西厅。
  穿过大成殿,进入二重院落,正面为明伦堂,左右亦各有东西厅,但规模小了一半。堂后是尊经阁,左右各有对称庙舍一间。文庙东西两侧各有偏院,西院是儒学署,三楹房屋两排,可沿大成殿西侧小路进入,也可直接自单独南门进入。东院西侧南为学门,北有崇圣祠,为孔子家庙,祭祀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东自北向南依次建有土地祠、宋公祠、乡贤祠、名宦祠、董颜祠和节孝祠。
  古时文庙大门不常开,通常是本地子弟高中时,大门方可开。每年春秋两季在文庙祭孔子,日期为农历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故祭孔也叫“祭丁”,由知州主祭,民国时期改为县长主祭,其他官员及本州有名望人士陪祭。孔子位前的祭品为牛、羊、猪等。
  德州解放后,文庙被改建成为德州监狱,目前,德州监狱搬走了,这里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
永庆寺,德州一中前身
  永庆寺,是德州全境最大的一座庙宇。《德县志》记载:永庆寺是唐贞元元年(785年)建设的,最初的时候在运河以西,元朝时候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古峰移建于城内。之后的岁月里,规模不断扩大。1929年,改为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
  永庆寺占地约200余亩,院落8进,院内古树参天,佛像数千尊,是德州僧人为俗家做佛事的场所,也是冀鲁佛事活动中心。它坐落于解放路二郎庙角的东南方向,在德州旧州署的后面,即现在德州第一中学校址所在地。主要建筑物都在中轴线上,山门3间南向,在山门对面是3间观音殿,进山门以后,就是天王殿3间,天王殿后面,连接一间殿堂,面对正殿——大雄宝殿。在正殿的前面,有东西配殿各3间。在正殿的月台前面,左右各有高大石碑数幢。
  在院中东南面,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皇帝南巡时,在德州御书4种文字(汉、满、蒙、藏)的碑文,以昭武功。正殿的后院是观音阁,殿内供千手千眼佛像,像为铜质鎏金。阁上阁下有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佛像,都藏于1尺见方的佛龛内。
  在观音阁后面,还有一所像厅堂一样的小佛殿,名为净业堂,内有佛龛,供释迦牟尼坐像;另有卧佛一尊,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最后院是僧人的禅房和宿舍,都为青砖青瓦,院内花木葱茏。院西北角有土坯平房10余间,是佣人住所、仓库和牲口棚。
  永庆寺里有一口大铁钟,高2米、底径1米,元代遗物。传说:很久以前运河闹洪水,在大运河上游顺水漂来一尊铁菩萨和一口大铁钟,它们在水里一边漂荡一边说悄悄话:“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俺上德州,你上东光……”如此漂来漂去,铁钟靠近了德州大运河岸边,只有德州亲兄弟8人的人家才能把铁钟运上岸来,大铁钟就落在了德州永庆寺,铁菩萨则落在了东光县。
  1928年,原德县县长崔馨山将神像大部拆掉,把僧众赶往小关帝庙,改永庆寺为中山公园。
  1929年设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于此,1933年更名为省立德县初级中学,1946年德州解放,这里改为德州中学,1952年改为德州第一中学。今日重建的永庆寺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李家角一门四进士
  李家角就是目前德城区天衢路与解放路的交会处,是老德州中心街的最后一个路口。
  德州城建于1397年,比济南晚了24年,或许也是受“三山不显出高官,四门不对出王位”的影响吧,南门和北门也不在一条线上。从南门进来,沿中心街一直向北,最后一个路口就是李家角,再往北就是文庙,没路了。
  明清以来,由于运河的原因,德州城一直是向西发展的,李家角一度成为城里面重要的地理节点。李家角以西,官府、衙门、住宅密集,而李家角以东,是一片涝洼地,遍布大大小小的海子和乱坟岗。
  李家角得名,源于住在这里的李家大户,李家本是商河人,到了李兰这一辈,来德州打工,时间一长就把家安在陵城区义渡口镇新安街上,这一年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其子李大华还不满周岁。虽然搬到了德州,但商河老家还有老父亲。李兰每到逢年过节时候,准时带着儿子回家探望,老人家一直活到88岁,无疾而终。
  由于持家有道,李家置办下了几十亩良田,李大华也中了举人,并被派到武强当县令。时光荏苒,李大华也逐渐上了年纪,这时候的李家,良田几百亩,除了新安街的老宅子,更在城里安了家,这个家就在李家角。两个儿子,老大李诚明中了举人,老二李瓒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高中进士。之后,李家又出了3个进士,分别是李源,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李有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李汝霖,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
  当时的德州城总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李家角一门出了4个进士,成了不得了的大事情。更由于邻近文庙,这里的北四牌坊逐渐成为学子们拜谒的集中场所,每当考试之前,都来祭拜一下。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解放路,文脉之地见证德州600年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