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80316期 >> 第01版:头版
发挥金字招牌优势,盘活乡村资源,打造推进乡村振兴新引擎——
夏津:打好生态旅游特色牌

国外游客体验夏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架鼓(资料图)


椹果加工流水线(资料图)


  □本报记者屈大鹏本报通讯员邓美平刘明晓冯志恒张柴智慧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也作出了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如何谋划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夏津把生态旅游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把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打造成夏津的‘聚宝盆’‘摇钱树’。 ”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说。
  椹果飘香千年古树成金字招牌
  3月13日,虽然不是椹果收获的季节,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刘传峰依旧忙个不停。“这些都是发往外地的椹果加工产品。 ”刘传峰指着屋里堆叠的礼品箱,他的院子很大,但一大半都建设成了椹果烘干设备的厂房,客厅也被改造成了展示柜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椹果制品。
  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酒……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烘干机加工后,可以制作出多种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成椹果干后,可以卖到1公斤50元。“鲜桑椹保质期短,采摘下来隔夜就会变质。 ”刘传峰说,自己以往售卖鲜桑椹,经常因为天气原因销售不完而受到损失。 2010年起,刘传峰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开始尝试加工椹果干,到2017年,设备已更新到第三代,收购来的鲜桑椹,从采摘到加工完毕,只需10个小时。
  2013年,刘传峰开办了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户村民加入,每年椹果采摘的季节,这些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家中的鲜桑椹全部由他收购,再也不愁销路。
  依托先进的烘干设备,刘传峰仅用15天便可加工十几吨椹果干,除销往当地礼品店、食品店做二次加工外,还向浙江、四川等地发货。“来夏津游玩的旅客在这里尝过椹果之后,经常会带上几盒给家中亲朋品尝,渐渐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们邮寄椹果。 ”刘传峰说,靠着游客口耳相传,他家的椹果渐渐打出了知名度,他顺势给自家产品注册了“椹果飘香”和“鄃椹”的商标。
  最让刘传峰欣喜的是,自家的产品还引起了国外专家的关注。 2015年,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专家登门造访,他们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组的专家,前来考察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遗项目,并了解围绕古桑树群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1月,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评审通过,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正式步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历史留给夏津的重要遗产,此次在联合国申遗成功,成为全国仅有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将与夏津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继续挖掘它的潜在价值。 ”夏津县长高善玉说。
  依托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助力脱贫
“桑树浑身都是宝。 ”在夏津尚品源桑树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民眼里,桑树身上可以挖掘的价值还有许多。
  桑黄,是桑树上自然生长的一种名贵中药材,产量稀少,李民的合作社旗下1万多亩桑林每年只能收到50多公斤野生桑黄。
  2013年,李民开始人工培育桑黄,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题,他与齐鲁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展开技术攻关,用了近5年的时间才实现了桑黄的人工种菌、培育。
  眼下,李民的现代化桑黄培育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预计今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届时每年能够达到700万元的收益。不仅如此,李民还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桑产品,例如桑白皮、桑椹子、椹叶茶、椹果酒等数十个品种。
  技术升级带来的经济红利,李民也没忘记回馈给合作社的社员。组建合作社之初,李民包产了好几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对于自己的社员,他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例如对社员无限量收购桑椹、椹叶,并给予高于市价每公斤5毛钱的收购价。仅此一项,社员每年便可增收5000元左右。
  刚刚攻克的新技术桑黄培育,李民就将种好菌种的菌包分配给社员,社员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只要细心管理,待长出桑黄后,李民再以每公斤600元的价格回购,社员每年又可增收数千元。
  眼下,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圣源、圣树源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2万吨,桑叶1000吨。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改貌的“动力源”。
  发展生态旅游让乡村资源变现
  2018年1月,夏津县将围绕景区的24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乡镇,打造生态旅游核心景区。“夏津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与周边乡村完全相融,以古桑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已得到市场的认可。 ”夏津县生态旅游区党工委副书记、旅游局副局长于晓辉介绍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夏津县以生态旅游区工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2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夏津县“中国椹果之乡”称号,2014年古桑资源又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产业正逐渐成为夏津乡村旅游的“活力源”。
  后屯村紧邻德百温泉度假村和在建的德百旅游小镇,2000多人的村子,靠着区位优越,村民收入有了不小的增长。
  村民崔风国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德百温泉度假村工作,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上十几亩果树的收益超过了10万。
  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后屯村民提供了充足的工作岗位,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如今在后屯村,饭店、快餐、超市等村民开办的门市比比皆是。
  旅游区让村民手中紧握的乡村资源有了变现的可能,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多年来相继开发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旅游庙会、冬雪节,正月十四的架鼓民俗节,4月份的梨花节,5月初的槐花节,5月中旬的椹果生态文化节,7月份的温泉DJ音乐节,9月份的香梨采摘节等,让夏津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游客总量达200多万人次。“夏津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结合在一起,把农村变成了‘香饽饽’,村民不愿意离开农村,城里人也愿意待在乡村。 ”于晓辉坦言。
  刘堤村正是如此。依托森林公寓和德百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带来的知名度,村里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村子周边到处都是游客,这让村民看到了更多致富机遇。如今,刘堤村正计划以党支部创办旅游项目类合作,打造3套精品特色民宿,由合作社对外承包给第三方运营,承包费除去股民分红后,列入村集体经济。
  老村支书闫宗华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按照每处院落对外承包每年3万元计算,一年可收入9万元承包费。”闫宗华说,这还不算后续的带动效益,他们正策划养生、特色活动等项目,带动旅游产业、餐饮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津:打好生态旅游特色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