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1222期 >> 第02版:往事
20余年前,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学校教职员工,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兴办教育的光辉篇章——
德州“普九”20年回眸

1995年春,全市“普九”工作现场会在乐陵召开


1997年3月,省教委领导和全省“普九”工作调度会与会人员在禹城考察


  □高立泉
  上世纪末的1995至1997年,是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学校教职员工,为实现“普九”而攻坚克难的3年。 1997年12月25日,随着山东省政府“普九”验收组宣布庆云县通过“普九”验收,我市11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这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年里,我市为实现“普九”,倾其财力、物力、人力,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兴办教育、发展教育的光辉篇章。
形势严峻,痛下决心如期“普九”
  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确定我国要在20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国家教委把我省和沿海其他8个省市列为一类地区,要求在1997年率先实现“两基”。而地处鲁西北的德州,是全国42个经济贫困地区之一,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尽管从1980年到1994年,德州地区先后投资4.48亿元,使农村中小学校基本达到了“六配套”(校舍、课桌凳、院墙、厕所、操场、校门),城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了“五达标”(学校规模、校舍、课桌凳、运动场地、校园环境),但与我省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办学条件还有很大差距。
  1994年12月20日,德州地委、行署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两基”工作,莫振奎专员与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都把“两基”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两基”纳入党政领导的任期目标,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实行“双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地、县两级都实行了几大班子领导人分工包点制度。
  教育部门实行了局长包片,科室包县、乡制度,成立了“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到各县(市、区)讲解“普九”的内容、标准。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这次“普九”不仅内容多,而且标准高、要求严,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重新调整学校布局,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彻底改变办学条件,完善师资队伍,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各县(市、区)经过摸排,算出了校舍、师资、经费3笔账:新建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初中师资5000余人,大约需要投入8.12亿元。庞大的需求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他们制订工作方案,开展“普九”宣传,着手筹集资金、选址征地、开工建设,“普九”工作很快启动起来。
  经过一年努力,全市共投入2.78亿元,完成校舍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并涌现出乐陵市双庙赵中学、临邑县兴隆镇中学等一批窗口学校。民办教师工资待遇有了提高,拖欠工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3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79.04%提高到了91.9%。从1991年到1995年,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53731人,非盲率达到99.24%,巩固率达到95%以上。 1995年9月,省教委副主任刘鸣泽带领省政府扫盲验收组来我市检查验收,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这标志着我市取得了实现“两基”第一个战役的胜利。
  然而,1996年1月,市教委对提出“普九”验收申请的94个乡镇进行评估验收时,只有71个基本合格。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县乡领导认识不到位,行动迟缓;二是学校布局调整不到位,小学布点多、规模小,影响了办学效率;三是教育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对教育拨款达不到“三个增长”,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不足,管理不善,没有做到“乡征县管乡用”,甚至有的乡镇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四是办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生均校舍面积和内部设施配套不足。
  1996年1月,省教委党组成员、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马钊来我市检查“普九”工作时,既肯定了成绩,也严肃指出了存在问题。他说,至1995年底,全省139个县(市、区),已有84个通过省政府验收,威海、青岛等5市已全部实现“两基”,临沂、滨州也实现了一半以上;德州如果在1996年没有大的动作,很可能要拖全省的后腿。马主任的德州之行,对我们触动很大,同时,也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
  3月13日,市委常委召开第九次会议,最后一个议题是研究“普九”。我代表市教委把1995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作了汇报,强调,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痛下决心、加大投入,打一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民战争”。接着,各位市委常委一致表示,“普九”是百年大计,是科教兴国的重要前提,目前我们的经济是困难一些,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普九”问题上,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最后,莫振奎书记作了总结,并讲了4条意见:一是要坚定1997年完成“普九”任务的信心,不犹豫、不后退,不拖全省的后腿;二是在部署今年“普九”工作时,只强调按照规划完成任务,不统一规定义务教育集资的数额;三是对1995年已经收起来的教育集资,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四是积极争取省里支持,集中使用争取来的资金,加快“普九”进度。
  3月19日,莫振奎书记在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上传达了市委常委会对“普九”工作的意见,强调各县(市、区)委必须在“普九”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担当。之后,各县(市、区)迅速召开会议,对“普九”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市委成立了全市“普九”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委,由我任主任。
  各县(市、区)及各乡镇参照市里的做法,普遍对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进行了调整充实。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筹资力度,并采取“干部群众集一点、银行贷一点、建筑材料赊一点、建筑单位垫一点、师生义务劳动省一点”的办法,千方百计克服资金困难,扎扎实实推进“普九”进度。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普九”热潮在德州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尽管当年8月份德州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216万亩良田被淹,但市委、市政府对“普九”的态度没有改变。在1996年9月召开的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莫书记在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确保1997年实现“普九”的决心,使“普九”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教育部门,既是参谋更是主力
“普九”是政府行为,市教委在“普九”工作中既是参谋助手,更是冲在前干在前的主力。为打好“普九”攻坚战,全市从各级教委主任到学校校长,从普通教育干部到学校教师,人人为“普九”着想,个个为“普九”出力,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篇章。
  首先,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专门行文,把义务教育宣传月由8月份改为4月份,并对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德州日报》开辟了“县委书记谈‘普九’”“教育话题”等专栏,市县电台、电视台开设了“‘普九’之窗”“‘普九’潮”等专题节目;各乡镇、学校通过出动宣传车进村广播、师生上街宣讲、书写标语口号,印发教育法律法规材料汇编,散发“普九”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普九”氛围。
  其次,要求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调整规划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合理布局,减少处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和“一个乡镇建一所初中,5000人建一所小学”的要求,将原先制订的方案重新进行审查、修正,将乡镇中小学、教学点进行了大幅调整和压缩。
  第三,调整市教委班子成员和各科室包县(市、区)的安排,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督促各县(市、区)按照规划,一定要做到调整到位、建设到位、配备设施到位、学生入学到位,高标准、严要求,不得迁就、不能马虎,发现问题要随时和县分管领导、教委主任进行沟通,及时加以解决,确保按计划完成“普九”任务。
  新的措施使市教委的同志们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从1996年4月份开始,市教委的多数同志就基本上没有了星期天、节假日。大家和县乡教委、学校的同志战斗在第一线,常常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普九”办为每次现场会、调度会提供情况、起草讲话,经常连夜加班。市教委办公室李向阳副主任和尹品华同志,坚持深入第一线,及时报道了“普九”的动态、典型和经验,并和“普九”办每年出简报80余期。分管普教和成职教的温启颖和杨少华两位副主任及市教委“普九”办李春厚主任、普教科李德民科长等,为了准备一次会议,参观一个现场,都是事先到达,找问题、提要求,力求做到高质量、高水平。全市193个乡镇,我到了170多个,尽量做到对基层情况心中有数。派驻各县(市、区)工作组的同志和副县级督学、督导室主任鞠恒文,不仅督促指导“普九”的进度和质量,还要为基层的同志进行业务辅导,解惑释疑。根据工作需要,“普九”办的同志如肖勇、陈吉广、鲁书华、牛志敏等,几乎天天活跃在第一线,也基本上天天晚上加班加点。
  “普九”过程中,我们除了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外,还特别注意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典型。乐陵市原本安排到1997年完成任务,但是市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普九”工作一路领先。我们建议市政府于1995年春、1996年春两次在乐陵召开现场会,树立样板。从1996年5月到10月,市政府先后在临邑、齐河、德城、禹城、宁津、陵县、武城等地召开了调度会,重点解决筹集资金、布局调整、建筑质量、内部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问题,使“普九”工作环环扣紧、步步为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市教委还配合省教育督导组先后5次对各县(市、区)进行初验和复查,听取他们的指导性意见。这些要求和指示,对指导各县市区严格按照标准,尽快完成“普九”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搞好学校内部设施配套,市教委推行了图书、仪器招标购进和自制相结合的办法,全市不仅加快了设施配套进度,还节约资金2000余万元。
  在“普九”工作中,战斗在第一线的各县(市、区)教委主任及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可谓不辞辛苦。像德城区教委主任张锦初,“普九”期间曾6次到济南开会,每次都是匆匆而去,急急而归,竟没能抽出时间去看望住在省城的老母亲;平原县教委主任张荣忠,曾做过颅脑手术,“普九”时,从头、颈到腹部,皮下还置留着导流管,但他不休息,和同志们一样坚持在第一线。
各界助教,奇迹频出令人动容
  德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1995至199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4.7亿元、7.4亿元、9.4亿元,除投资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民生项目外,只能勉强保工资,属于“吃饭财政”。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市县财政3年内共拨出8.578亿元投入教育,与1994年的 2.055亿元相比,平均每年增加39.14%,其中市级财政有907万元专门用于奖励“普九”先进县(市、区)和乡镇。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规定,在完成“普九”任务之前,各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准新建楼堂馆所,不准购买小轿车。
  我市广大农民群众、干部职工,为解决“普九”资金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5和1996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1463元、1824元,城镇职工的年收入也仅在3100至3400元之间,但是为了实现“普九”,他们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表现出了令人崇敬的无私精神和高尚情怀。3年来,全市共缴纳城乡教育费附加3亿余元,农民集资捐资3.8亿余元,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捐资1.178亿元。
  为了支援贫困县庆云,德州市化肥厂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全厂干部职工当场捐款28255元,厂党委把这些钱连同厂里捐助的25万元一起送到了庆云县后张乡,为该乡中学建教学楼添砖加瓦。德州市劳改队、新华书店、百货大楼、邮电、交通、电厂等部门和单位,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庆云达120余万元。陵县60家县直企事业单位,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筹资630万元,对口支援14个乡镇的“普九”。
  农村的集资捐资活动,更加激动人心。齐河县焦庙镇党委政府为发动干部群众集资、捐资,召开万人大会,书记、镇长每人带头捐款500元,一般干部200元,在场的县教委干部每人300元,仅用7天时间,这个镇就筹资170余万元。陵县前孙镇田家村农民田文和,家中有病人,但他两次共捐资1.5万元。临邑县临邑镇王楼村王明兰,丈夫偏瘫在床,儿子结婚,但她只给儿子出了1000多元的彩礼钱,却将承包村里砖厂积攒的3万元和5万块砖捐献出来,帮助村里建起一所希望小学。齐河县焦庙镇姜堂村农民姜立洪,身患食道癌,病重之际听说村里正筹资建校,便执意出院,他对村支书说:“我的病治不好了,还是把治病的钱给村里修学校吧!这也是我给后代尽一份心意。 ”
  许多在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带头为家乡政府排忧解难,无私奉献。德城区抬头寺乡前屯村戚洪友,用建冷库的30多万元为本村建了670平方米的教学楼。庆云县庆云镇张桃符村从事白铁加工的张学增夫妇,投资28.8万元建起了一栋48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给本村小学做教学楼。乐陵市农民企业家梁希森,为家乡学校先后捐资30多万元。身在江苏铜山县的个体户金永利,解放初已定居江苏,听到家乡“普九”的消息后,托人把两万元钱送到临邑县翟家乡金集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军人,更是主动为“普九”作贡献。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郭培庚将军,回原籍探亲时,为家乡的“普九”热潮所感动,当即决定捐资14万元,为乐陵市化楼乡刘集村修建了一所高标准小学。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刘存智将军,听到家乡庆云“普九”的消息,寄回1000元,以示支持。夏津县新盛店镇退伍军人黄士荣,年逾花甲。他的两个儿子都患有残疾,家境贫寒,但在“普九”中,老人主动承担起镇中学的保卫工作,又向亲戚借款120元,加上自己的退伍补助,凑齐200元交到镇政府。
  德州市的“普九”还得到了省内外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的热情支持。临邑县营子乡政府在“普九”之初,给在外地工作的营子籍人士写了一封公开信,一个多月时间,就收到捐款37万多元。 1995年7月,威海市环翠区团委捐资20万元,在庆云镇前马村开工建设庆云县第一所希望小学——威海希望小学。之后,共青团德州市委联合德州市教委开展救助失学儿童、支持基础教育事业的希望工程,3年间共收到捐款捐物617.4万元,救助失学儿童少年7803人,新建“希望小学”19所。祖籍齐河县马集乡东代庙村81岁高龄的台胞侯拱辰先生,捐款15万元。香港大业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捐资47万余元,在庆云县建起了两所希望小学。身在台湾的退役国民党中将曹树炳先生,听说家乡陵县凤凰店村正在修建学校,也派女儿回家捐款10万元。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省教委、省高校工委牵头,省属十几所高校派往庆云、夏津支教的同志们,为两县的“普九”做了大量工作。当时从省教委到夏津挂职副县长的牟思伦,回省城发动山大、山师大等10所高校,一次性向夏津捐助20多万元的课桌凳及教学仪器,并与支教队员一起捐款5000元。驻庆云的支教扶贫干部,先后在挂职副县长姜玉亭、林寿彤和挂职县长助理杜德昌的带领下,到省直机关和36所大专院校,为这个贫困县争取无偿资金120万元,捐赠的课桌凳、教学仪器、电教器材、图书资料,折合人民币80多万元,他们还自掏腰包,捐资4600元。驻该县崔口镇的支教干部刘西忠,为学校建设绘制图纸,节约设计费一万多元,并主动承担起工程监督工作。
全省调度,既是肯定更是促进
  在全市“普九”高潮迭起之际,1996年7月初和11月下旬,德城区、乐陵市和宁津县先后通过了省政府验收,开创了我市“普九”工作的新局面。至1997年1月底,又有临邑、禹城、陵县、平原、武城、齐河6个县市通过省政府验收。这样,我市在1996年度共有9个县(市、区)实现“普九”,占当年全省验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1997年3月25日至27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普九”工作调度会,与会代表考察后一致认为,德州市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领导重视,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普九”的路子。副省长张瑞凤说:“大家和德州的条件差不多,为什么人家能实现,我们实现不了呢?我看主要是主观努力不够。所以这次会议就是要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积极主动,争取像德州这样,使‘普九’工作有突破性地进展。 ”省教委副主任单兆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马钊在讲话中也都对我市的“普九”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省政府、省教委领导对我市“普九”工作的肯定,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和促进。会后,市教委党组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报市领导同意后,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庆云、夏津两个贫困县的“普九”攻坚,全面完成“普九”任务;二是,已通过验收的9个县(市、区),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水平上来;三是,以“四制”改革为重点,多措并举,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伴随着这几项工作的开展,“普九”工作最终如期顺利完成。
  3年“普九”,成果丰硕。第一,全市建立健全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分别达到 100%和97.01%,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8.5%,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1%,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2.4%,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要求,初步实现了教育公平。第二,调整了学校布局,改善了办学条件。乡镇中学由1994年的325所调整到230所,减少了29.2%,小学由6040所调整到3802所,减少了37.1%,3年来,全市“普九”总投入7.88亿元。其中,新征土地1.3万亩,占学校原占地面积的47%,新建校舍111.2万平方米(含新建楼房160栋);添置6800万元的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和750万册图书资料,农村中小学理化生、自然等实验设备从过去的空白发展为实现85%以上学校达标;电化教学进入了城镇中小学课堂,不少学校增添了语音室、微机室,微机总量达1400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使学生有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全市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教育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体制被确立下来,做到了“三个增长”,学校的公用经费、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了“乡征县管乡用”,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步入正轨,征收额逐年上升;义务教育的筹资政策得到落实,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第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校长完成了岗位培训,实现了持证上岗。教师通过脱产或函授、自考等学习培训,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初中达到84%,小学达到96%。清退了不合格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并将2658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初中缺编教师得到了补充。我市先后被评为全省校长培训、师资培训、教师队伍管理先进单位。各县(市、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广泛开展目标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说,那时候的“普九”标准,与今天的学校建设不在一个档次上。这话不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在不很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完成了那样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涌现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在职在位的同志,应当继承和发扬当年那股“坚定信心,不犹豫、不后退,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普九”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不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人民寄予的厚望。而历史也为“普九”做出了公正结论: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普九”,才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教兴德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普九”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德州人民倾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一曲凯歌,它的功绩永载史册。这正是:
三载拼搏终“普九”,文盲从此断源流。人才济济复兴路,科教兴德志可酬。
  愿人们铭记那段历史,愿宝贵的“普九”精神永存!
  (作者系德州市原教委主任)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普九”20年回眸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