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宁津县举行的第十一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典礼上,宁津县杂技团与济南市杂技团联袂出演杂技《桌圈技巧》。 记者王志伟摄
宁津杂技艺术学校小学员们正在练习“草帽技巧”。 记者彭彦花摄
9月26日,第十一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典礼在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同时,宁津县杂技团被授予山东省杂技创作基地。
宁津杂技,大家并不陌生。宁津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今在业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的说法。 2008年,宁津杂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蜚声海内外,宁津县杂技团辗转国内外各大舞台,捧回了许多大奖。
被授予山东省杂技创作基地,再一次彰显了宁津杂技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事实上,宁津杂技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与宁津县古老与现代结合发展的理念不无关系。近年来,宁津县不断加大杂技的传承和发展力度,投资上百万元为宁津杂技艺术学校修建练功房,更新教学设备,更投资5亿元修建了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这座占地1150多亩的公园通过雕塑、名家展示、文化墙、杂技表演等形式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宁津杂技的历史传承与精妙之处,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
宁津杂技,这个古老的技艺,散发出新的魅力。
让中国杂技与世界艺术融汇
在第十一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上,宁津县杂技团参赛节目《中国结》获一等奖。“杂技《中国结》起源于传统杂技《吊环》,我们在原本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空中表演起来可以变换更多的造型,更加彰显演员的表演水平。 ”宁津县杂技团团长高书新说,对杂技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是宁津杂技发展至今的基础。
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西临运河的宁津更是兼得风气之先,民间杂技艺人南下北上,流布全国,使宁津杂技得以融贯南北,具有了开放性的胸襟和面貌。
“宁津的杂技艺人走南闯北,今昔不可同日而语。原来是漂泊他乡讨生活,而今是展示我们的辉煌。 ”高书新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远赴印度、缅甸、尼泊尔、日本及西欧诸国,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在国内他们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对宁津杂技基础之雄厚,参与人数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的历史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1956年至1958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一、二、三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自此,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
而今遍布各地的班团,在全国和国际杂技大赛中屡获殊荣。
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宁津县举办,宁津杂技团舞台杂技《草帽》和杂技艺术学校的《吊环》分获一等奖;
2014年5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开幕,宁津县杂技团受市政府派遣,参加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州文化周”的表演活动。表演展示了“蹬人”、“绸操”、“吊环”、“球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呈现出浓烈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宁津杂技厚重的文化底蕴。
……
近年来,宁津县杂技团应邀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新颖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坚守,让千年技艺走得更远
杂技表演不仅有舞台上的灯光,还有台下的汗水。
记者近日在宁津县杂技团见到8岁的刘艺彤时,她正在练习“柔术”,柔术属于杂技范围,与一般的杂技不同,柔术更多的是追求人的视觉感受,优秀的柔术演员大都从7岁左右开始训练柔韧性,要经过近10年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柔术演员。
与刘艺彤一同训练的学员们年龄都不大,最大的也不过16岁,最小的仅有8岁,老师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为了达到训练要求,他们重复去做每一个动作,汗水把他们的小脸蛋儿和衣服都打湿了,小学员们照样坚持训练。“我喜欢杂技,我想一直练下去。 ”刘艺彤说,宁津是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从小就能经常看到杂技表演,她也因此对杂技产生了兴趣。
对高书新来说,这些孩子们的坚持让他感动,因为他们的未来也代表着宁津杂技的未来。
但对于刘艺彤来说,那些期盼都还太遥远,她只想快点把手里的“柔术”练扎实,然后凭借精湛的技艺走出国门。
目前宁津县杂技团队伍齐整,演出实力雄厚,青少年演员成为当今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表演形式和方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杂技门类和派别,宁津县杂技团多年来在古老传统的杂技基础上不断创新,精心编导了内容丰富具有情节内容的杂技节目,主要有《舞中翻》《蹬板凳》《腾空飞杠》《高台定车》《绸吊》《叼花转毯》《空中吊环》《浪桥飞人》等30多个优秀杂技节目。
“下一步我们将推陈出新,丰富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方法。”高书新说,未来他们将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其他相似艺术形式的技巧,并扩大杂技演出队伍,培养杂技高水平人才,创编国际优秀杂技节目,积极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
扩展外延,厚植地域文化品牌
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宁津县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又将迎来如织的游人。
眼下,园内湖水碧波荡漾,四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一件件杂技名人雕像形象逼真,展现宁津杂技历史的文化墙更是引人入胜。“千年技艺要想发扬光大,单靠杂技节目的展演并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 ”高书新说。杂技文化,并不孤立。宁津采用了打包的方式,各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各项技艺也得到了传承。
宁津人文底蕴丰厚,名胜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灿烂,为盘活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该县在详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旅游协调融合,文化与旅游互为依托,文化促旅游、旅游带文化的发展战略,打造“杂技之乡”、“蟋蟀之都”、“美食之城”的文化旅游品牌。
实施项目带动,凸现特色文化。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研究所挖掘特色文化,搞创意策划,该县先后投资2.8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设有杂技文博馆等10多个场馆,把宁津杂技文化、剪纸文化、家具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展现其中,并不断丰富文化艺术中心馆藏内容。
“杂技是我们宁津的特色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表演技艺精湛,我们已将其列入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予以打造。 ”宁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沙淑红说,相信有一代又一代宁津杂技人的坚守与传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宁津杂技这一瑰宝将更加璀璨,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