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922期 >> 第02版:人物
笔神墨妙绘雄鹰
——记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王书平
作者:石少军

2007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见王书平


深入农村传播艺术


作品《鹏程万里》


  □本报记者石少军
  被誉为“东方鹰王”的德州籍画家王书平,巧妙地将东方水墨艺术与独特审美情趣以大气磅礴的方式呈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大英博物馆收藏其两幅作品,美国联合国总部、法国卢浮宫等50多个国家的知名机构特邀他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英风万里》于2011年拍出21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身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全国最美志愿者,王书平以其谦虚与朴实、厚德与热情,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他用实际行动展现着一代艺术大家的风范、责任与担当。
个人简介
  王书平,1955年11月生于陵县(今陵城区),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是当代书画大师孙其峰的入室弟子。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文化艺术协会常任理事、国际文化名人协会常务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2007年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
对绘画与生俱来的热爱
“你多大啊?比我儿子还小两岁呀,那就叫我书平先生吧。 ”电话预约采访时,王书平的谦逊、礼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每次通话结束他都不会立马挂电话,而是要说很多遍“好好好……再见……好好好……”。
  这段时间,王书平的肩周炎犯了,每画一段时间,他会放下画笔活动一下肩膀、手臂,然后继续。不过他不能休息,因为要为近期的个人画展做准备。
  走进王书平的画室,宛如置身于一个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的多彩世界,使人目不暇接:那千姿百态的花卉或素雅高洁,或斗雪傲霜,花香惹人醉;那欢快的溪流,欲滴的晨露,秀丽的石草,挺拔的红竹,都别具韵味;那张嘴唤鸣、抖翅跳跃于枝头的小鸟,追逐嬉戏的水鸭,天真雅趣的松鼠,欲擎长空的雄鹰,皆情趣盎然。
  60余年来,王书平在艺术世界中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创造了独特的绘画语言,走出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
  位于鲁西北平原的陵县(今陵城区)是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的故乡,1955年11月10日,王书平出生在距离县城约20多公里的一个乡村。他天资聪颖有灵性,对绘画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
  王书平3岁时,母亲带他去赶集,只要看到剪纸、年画,他总是瞪大眼睛,久久不愿离去。 4岁时他开始在地上涂涂画画,望着转动的纺线车编织着自己的梦,远处的田野、近处的小溪、可爱的鸭鹅鸡雀都汇聚到笔下。
  6岁那年,母亲带他离开家乡,到工作于天津音乐学院的父亲身边。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奇妙的音符整天在王书平耳边回荡,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绘画的挚爱和向往,他那充满童趣的画作已经将天赋显露无疑。
  1971年,年仅16岁的王书平报考天津美术学院,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一名新生。校园里的王书平如同久旱的禾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传统艺术的雨露。从此,一只志在振翅高飞的雏鹰,许下远翔在国画艺术广阔蓝天的愿望。
一次采风开启“鹰王”之路
  充满进取精神的王书平为书画大师、天津美院终生教授孙其峰所赏识,因而被破例收为入室弟子。深厚的艺术造诣、豁达的胸怀、低调勤勉的品格,孙其峰在王书平的成长之路上树起一座丰碑。王书平把恩师的指点牢记于心,细心揣摩、勤奋练习。多少个黎明晨曦,他醉情于古典诗词曲赋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多少个不眠夜,他徜徉在古今绘画理论之中,丰厚自己的艺术学养。
  转眼6年时间过去,王书平画技精进、视野大开,恩师又适时为他设定了更高目标——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研习古代名家的笔墨瑰宝,另一方面要走出斗室,进一步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汲取营养。恩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王书平茅塞顿开并身体力行。
  1973年,一次去石油化工厂的采风,成为王书平艺术生涯的转折点,由此他迈出成长为“东方鹰王”的第一步。
  采风时,不经意的抬头一瞥,王书平看到上百米的高塔上,两名身穿工作服的女工正在作业,女工的衣服随风招展,不正像翱翔天际的雄鹰吗?他内心深受震撼,回到画室立马提笔研墨,他的第一幅以鹰为主题的作品就此诞生。
  从此以后,不论走到哪里,王书平都会寻找鹰的踪迹,有时候一观察就是一整天,饭也顾不上吃,肚子咕咕叫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10多个小时没吃东西了。他厚厚的速写本中留下了一条条关于鹰的所见、所想、所得,这为其画作中出神入化的鹰的形象提供了翔实素材。
  30多年的观察与揣摩,鹰已经由境中之物变为王书平心中之物,每每创作时“笔随心运,心翔手追”。王书平画鹰,既注重“形”的神似,又追求“意”的内涵,以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用笔上,他特别讲求力度,给人以情怀博大、气势浩荡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使观者观之共鸣、赏之动情。画面上那激扬的点线、流动的色彩、强烈的对比、饱满的气势,构筑出一种大气磅礴、意境深邃的艺术世界,令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恰如一幅幅妙然天成的流动画卷,赋予鹰坚韧的性格和扶摇直上的理想追求,又如同一曲曲回荡在长空中的瑰丽交响,演奏出动人心魄的华彩乐章。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书平善于将雄鹰之神韵融汇于人类的生活之中,在表现上采用“人格化”的手法,以鹰拟人、以鹰寄情、以情托物,从而使描绘鹰的作品具有绝妙的气韵之美、深邃的灵魂之美、雄浑的艺术之美。
向世界展示国画的典雅与优美
  艺术没有国界,它是美的纽带、友谊的桥梁,能够传递时代新意,传播人类文明,共促世界和平进步。王书平正是怀抱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创作,志在向全世界展示国画的典雅与优美。
  王书平应邀赴新加坡和南美5国巡展的50幅作品给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和”为主题的作品,如《和谐盛世》《和谐之春》《和谐之歌》,将最真挚的美好情感和最动人的丰富想象寄托在笔墨之中,将优雅多姿的鸽子和遍地盛开的牡丹融汇在画面之中,在笔法、构图方面匠心独具,营造出一种平安祥和的意境。《春意》《万事如意》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是王书平对大自然深厚情感的凝聚和升华,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灵活多变的线条、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为人们构筑了充满鸟语花香的精神花园。
  应邀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百鹰图》个人作品展上,一幅幅充满新意的画面,将千变万化的鹰姿、鹰威、鹰美、鹰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阔笔写实的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特有的表现力,用大笔触、大色块、大构图倾泻着画家的心声。
  透过他两次赴英国举办的画展中的作品可以看出,王书平在传统的勾染技法中融入了素描的某些处理手段,吸收了水彩画的某些技法,构图丰富、笔意纵恣、气韵苍莽,注重画面的层次厚重感和纵深延续感,将湖边山林恬静之美融入现代生活之中。
  纵览王书平的画作,能感受到他对美的独到领悟,能读出大自然的情态之美、神采之美,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这些画作,每一幅都有不同的味道,但同样耐看动人,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
为人民讴歌为公益奔走
  几十年来,王书平潜心钻研中国传统艺术,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精华并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使作品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更为贴近。
  登长城,过黄河,走北疆,赴海南,他忘情地畅游在山野之间,在大自然中寻觅着自己的“根”,将自己的“悟”与“韵”升华为国画艺术之美。
  探索过程中,王书平执着于追求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雄浑气度和艺术风采,将激荡于胸的激情发于笔端,让生动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互相交融,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强烈时代精神和崭新面貌的佳作,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挚爱恋和无限忠诚。
  身为一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王书平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时时牢记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美术工作者,多年来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参加了许许多多公益性文艺服务和美术下乡活动,以反映时代精神和讴歌人民为己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抒怀。
  王书平深入乡村、心系群众、脚踩大地,将自己的艺术奉献给时代和人民。他13年前建立天津北辰区双街村美术辅导点,亲自为农村美术爱好者义务授课辅导,培养了众多美术人才,也给这些用画笔追求梦想的农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艺术创作过程中,王书平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心系农家、笔写乡情,以真诚情怀创作的一系列描绘新农村的作品在全社会收获好评。
  王书平满怀深情地对记者说:“只有长期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才能更加熟悉广大群众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创作激情,才能汲取更多创作养分。艺术精品只有来自于人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文艺工作者只有与人民心连心,才能永葆蓬勃的朝气。 ”
  在艺术之路上阔步前行的同时,王书平还习惯于为公益事业奔走,身为中华慈善总会理事,多年来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不难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正因如此,今年3月,王书平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
  尽管离乡多年,但家乡在王书平心中一直是沉甸甸的存在。他告诉记者,德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片土地哺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身为一位出生于德州的美术工作者,他深感自豪,“每当我回到德州,看到家乡的蓬勃发展和崭新面貌,心情都无比振奋和激动,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家乡的巨大变化深深吸引着我,家乡取得的成就是我们每一位德州人的骄傲。 ”“祝家乡的各项事业像雄鹰一样腾飞,飞向一座座更高的山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祝福德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采访的最后,王书平饱含深情地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笔神墨妙绘雄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