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孩子在李爷爷耳边轻声说着自己已掌握的知识
2009年5月30日,李肇星第一次来到学校,与孩子亲切交流
2012年3月31日,李肇星和夫人秦小梅同孩子们一起折纸
李肇星和孩子们互行少年队队礼
邓玉友同学(左二)为李肇星夫妇送上自己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任立松郭庆萍本报通讯员田宝勇
8年、5次,这是现年77岁的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来夏津的频率。 9月6日,第5次前来,他再一次将最重要的一站,放在了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出席在此举行的北京博奥生物集团、民进山东省委基因研究合作康复基地揭牌仪式——李肇星看重的是,博奥生物集团将免费为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赠送1000份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用于减少残疾、降低出生缺陷。“一个小小的约定,他践行了8年。 ”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谈及此,感慨不已。
这个约定,源自于2009年,袁敬华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全国“两会”,李肇星则以中直代表的身份参加山东代表团第三组讨论。期间,袁敬华的发言引起他的关注,会上,每当有记者“追访”李肇星,他总是将其支到袁敬华跟前:“你们采访她,这个群体最需要宣传。 ”
见李肇星对特殊教育如此关心,袁敬华便大胆地走上前去,请他去学校指导工作。不料,李肇星不但爽快地答应了,还推荐他的夫人秦小梅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
正是由此,李肇星与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到学校,都是他主动与我们联系的,还给孩子们准备很多学习用品,足见他对孩子们的牵挂之真挚。 ”袁敬华说,一个誉满天下的外交部原部长频频造访,不管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让袁敬华更加体会到肩负的使命有多么的光荣与重大。
有的孩子第一眼就认出了他
9月6日上午10点多钟,几辆中巴车缓缓驶入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车门刚刚开启,李肇星便健步走下中巴,头发虽已斑白,但精神依旧矍铄。看到孩子们已列队等待,他几乎一路小跑地奔上前去。“我们又见面了! ”17岁的张世铖患有唐氏综合症,虽然叫不出眼前这位爷爷的名字,但是第一眼就认出了他。李肇星赶紧走到张世铖面前,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没架子、很朴实、特幽默。”校团委书记陈俊亮2013年进校入职,这是他第三次见到李肇星。令陈俊亮尤为感动的是,只要是学校老师请他写句话,他从不推辞。 2015年,由于事前没有准备,陈俊亮只得用手头的一份报纸请他留言。李肇星不假思索,挥笔写下:“小陈老师:谢谢和祝贺你的优秀工作,为祖国培育未来最幸福。请代问敬华校长和所有员工同志好!”就在这份签名上,李肇星也发挥了他幽默的天性,留言旁边有一则导读是“院士校长施一公”,他故意在“敬华”后面留了一个空白,而是圈下导读中“校长”两个字,划了一根引导线,替补到空缺上。
舞蹈老师王翠霞则被李肇星“温暖”的气质所折服。他每次来学校,都坚持和每一位老师握手,一边握手,一边连声道谢;并且必须要走遍每一间课堂,争取跟每个孩子打个招呼。孩子们演出时,几名聋哑孩子顺畅地跟随音乐翩翩起舞,王翠霞发现,李肇星一直在默默地抹眼泪,并且将随身携带的物品,全掏出来送给了孩子们,甚至将没有读完的一兜报纸都送了出去。实在没有礼物可送了,他就提起笔来给孩子们写上一句话,勉励他们“听党的话,听祖国的话,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看到队伍中有不少小朋友带着红领巾,虽然笑称“作为名誉校长家属,本来没有‘资格’讲话”,但是还是走到话筒前,给孩子们讲了一段话:“同学们永远要记住,我们是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在1949年10月13日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看到你们当中有我的队友,我很高兴,我向你们敬个队礼! ”话音未落,李肇星挺身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年先锋队队礼。“前前后后,他敬礼不下5次。 ”王翠霞说,从李肇星的身上,她看到的是一个平易、和蔼的邻家老爷爷,一举一动,透着对孩子们的关心与疼爱。
爱国,是他对孩子们最深沉的期待
“每次来学校,他必谈爱国。 ”在袁敬华看来,作为外交部原部长,“祖国”一词,在他的心中有着千钧重量。
当天的参观环节,李肇星走进一间教室,在称赞老师板书漂亮的同时,拿起粉笔在旁边写下“祖国万岁! ”“人民万岁! ”并挥舞着手臂,指挥学生们齐声高喊“祖国万岁! ”
在一节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带领着孩子们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李肇星饶有兴致地接过课本,一边回忆童年,一边勉励孩子们热爱祖国。李肇星回忆说,1942年,他只有8岁,一个叔叔参军了,他虽然不认字,但送行时,学会了两句口号:“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今天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要永远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军队。 ”“祝你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进步!”说完,李肇星又向孩子们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李肇星曾经走过186个国家,他曾不无深情地说:“发现走的地方越多,越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
李肇星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上的态度,也让袁敬华敬佩不已。她注意到,每次与李肇星一起用餐,他碗里的米饭从来一粒不剩,只要吃饱了,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要求主人停止上菜;有时候,饭菜不小心掉在了桌子上,他都用筷子再夹起来,很自然地吃掉,他的原则是,不浪费一丁点粮食。“亲民”、“爱民”是李肇星带给袁敬华的另一个感受。参观夏津县养老中心时,老人们正在排练歌曲,李肇星与老人们一一握手,还兴致勃勃地站到队伍当中,与老人们一同歌唱。袁敬华记得,2014年9月,养老中心启动时,李肇星还曾专程赶来出席揭牌仪式,当时接受老人们邀请,他还现场与老人扭起了秧歌。
得知此次参加活动的老人中,有4位是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李肇星赶紧走了上去,向他们问好。有一位老党员曾跟随过刘邓大军,李肇星握着她的手深情地说:“我曾经给刘伯承元帅当过翻译,我们是战友。 ”随后,他站起身来,一定要“讲两句”:“我知道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一位格鲁吉亚的老太太,活了132岁零91天,希望你们都超过她,至少活到132岁零92天。”幽默的谈吐,逗乐了老人们,欢快的氛围弥漫在养老中心的大楼里。
“他激励着我初心不改”
8年、5次来学校,浓浓的关爱与牵挂,给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李部长激励着我初心不改。”袁敬华深有感触地说。自从16岁高中毕业,袁敬华便一脚踏入了特殊教育的行列,一干就是40多年,同事经常开玩笑说:“袁校长这辈子跟特殊教育绑在一起了。 ”
事业起步时,她主要想帮助聋哑孩子说话,常言道“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不管她如何和孩子们用手势进行沟通,如何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练习她自创的“舌操”,都收效甚微,急得她跑到村边的沙土堆旁哭了好几回。哭归哭,她对孩子们的训练一刻也没有放弃。3个月后,当两个孩子在她上千次的训练下终于开口喊出“爸爸”、“妈妈”等简单话语时,袁敬华有了信心,正式开办起“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聋哑学校”。此后,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交给她,不到两年,学校就收了40多个孩子。
眼下,历经20多年发展,三次搬迁扩建,学校已成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集残障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康复训练、医疗救治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学校。办学20多年来,学校已送出学生700多人,80%以上的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成功就业,实现回归社会的梦想。
“虽然我们的设备不是最豪华的,但教育理念绝对是全国最先进的。 ”袁敬华颇为自豪地说,凡是送来学校的聋哑儿童,100%可以实现说话;很多被医生判定不可能行走的脑瘫儿童,成功地站立起来;他们还建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自闭症研究中心,借助艺术疗法,逐渐走进自闭症儿童的内心……
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还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关注,在2015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讨论期间,总理叮嘱袁敬华:“这些孩子虽然不多,但是决不能留死角,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 ”今年“六一”前夕,李克强总理还致信该校初一学生邓玉友,勉励他和同学们努力学习,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光环也越来越多。但是袁敬华对荣誉却愈加淡泊。袁敬华说,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恰恰是她从李肇星身上学到的宝贵的品质。
“走近孩子中间,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袁敬华说,“而他这种初心不改的精神,将一直教育、激励着我走下去,帮助更多的特殊孩子摆脱困境。 ”
2015年10月7日,李肇星与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