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右)参加2016年美国消化疾病周活动
李鹏(右二)在“一带一路“友谊”消化内镜直通车万里行活动中进行手术带教
个人简介 李鹏,1973年生,德城区人。199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1年、2006年先后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镜清洗消毒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委员秘书、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擅长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在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领域有较深造诣。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历史悠久,1979年,由我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王宝恩、于中麟创建;理念先进,2003年建立全国首家消化疾病中心;1989年率先设置消化内科专业博士点,为国内该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消化分中心主任仍由友谊医院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澍田担任,足见其分量。本期“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栏目”受访嘉宾就是这一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鹏。
4月底的一天,我们见到李鹏时,他正操作一台肠息肉切除手术,只见他手握内镜,双眼紧盯显示器,一切紧张而有序。手术完成后,李鹏先是换了件T恤,“每天至少换3次衣服,全是汗”,而后,利用下台手术前的间隙,聊起他的故事。
亲切的“布鞋大夫” 工作时的李鹏喜欢穿一双老布鞋,这已成为标签,曾有患者找他复诊,一时想不起名字,就问护士:那位“布鞋大夫”在吗?李鹏告诉我们:穿布鞋舒服。而“舒服”一词恰好可以形容患者对他的感觉。
值门诊时,李鹏习惯于面带微笑,以一句“怎么不好了”开头,亲切随和,患者的压力与紧张感随即消弭于无形。有时,看病中途临时有事要离开一会儿,返回诊室时他总会对等待的患者说:“不好意思啊,让您久等了。 ”
时常有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但没挂上号,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他尽量给加号。不过,对此李鹏还是有话要说。50%——他给出这个数字——“至少有一半患者是不需要来这里就诊的,有的是不对症,还有些疾病在社区门诊就能解决”,他希望患者可以更理性,如此才能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好的疗效。说归说,每次面对此类患者,李鹏还是会耐心地充当安慰者和导医的角色,“毕竟患者属于弱势群体,得了病难免心急”。
作为全国消化内科权威科室,很多疑难病症患者来到这里,把李鹏和他的同事们当作“救命稻草”。此时,李鹏深深感觉到肩上责任之沉重,而每当把问题解决,心中总会有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他说,成就感并非源于“炫技”,而是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正在磨炼中提升,今后能帮助更多人。
内镜中心里的坚守 除了每周一天的门诊,更多时间李鹏会出现在内镜中心手术室。看似枯燥、重复的工作,李鹏却甘之如饴,在他看来,通过内镜技术可以确定病变情况,直接切除病变部位,对患者的帮助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
他常跟科里的年轻医生说:“内镜手术看似日日重复,但若真心喜欢,则能从中发现诸多乐趣。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病变,每次做手术,都要考虑用哪种方法切除更好,操作的每个细节都要照顾到,很多时候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好的内镜医生,功夫体现在对细节的掌控上,而这种功夫来自日复一日地钻研与琢磨。 ”
就在采访前一周内,李鹏就凭借细腻精湛的技术救治了两位疑难病症患者。
其中一位患有气胸,在一家呼吸专科三甲医院住院时突发急性胃出血,由于出血位置较深,利用消化内镜处理起来难度极大,同时由于全麻气管插管会加重气胸,开放性手术无法执行;眼睁睁看着患者出血量持续增大,危急时刻,这家医院向李鹏求助。面对患者家属近乎绝望的眼神,李鹏决定冒险一搏。伴随其胆大心细的操作,患者的脉搏逐渐恢复,意识也逐渐清醒,家属喜极而泣,而李鹏的手术衣上已满是血渍。
另一位是胆管肿瘤患者,曾经通过开放性手术将肿瘤切除,今年初病情复发,胆管堵塞导致阻塞性黄疸,由于身体条件已无法承受开放性手术,于是接受了体外胆汁引流术,通俗讲即是在身体上打孔,利用导管将胆汁引流出来,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迫切寻求其他治疗手段。分析病情后,李鹏制定了内镜治疗方案,最终通过内镜下经胃胆管穿刺放置支架,解决了患者黄疸,术后恢复良好。
内镜中心一位保洁员曾用一句话形容李鹏——吃饭永远规律性晚点;科室年轻医生也经常开玩笑——谁跟李主任手术,谁就别想按时吃饭。每年,李鹏都要做2000余台手术,最多时一天做20多台,赶上复杂手术,连续做五六个小时也是寻常。李鹏笑言:“幸亏上学时喜欢足球,一直是后卫,速度不快,但耐力很好。 ”
由于顾不上喝水,每次下了手术台,李鹏嗓子都是哑的,不过他还得哑着嗓子做一件事——集中回复未接来电,这项工作得占用1个多小时,因为这一整天里会漏接很多电话。
用心科研,倾心育才 身为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坐诊、手术之余,李鹏还要带着十几个学生搞科研。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先做人、再做学问,正直、诚实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他以身作则,给予春风化雨般的指导。
每周三下午4:30到6:30,是李鹏提议的科室集体学习时间,每次都会有科室高年资大夫传授经验,年轻大夫分享心得,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甚至吸引了很多其他医院的医生前来参与。李鹏喜欢提携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科研,每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都会尽力为年轻大夫争取。
李鹏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比如,始于2006年,目前仍正在进行中的一项课题,他带领友谊医院团队在几个食管癌高发地区组织起1.2万名40至70岁的居民作为志愿者,跟踪研究、定期筛查,探索食管癌的发病机制。李鹏记得,他曾在一个个村子里招募志愿者,站在卡车上拿着大喇叭宣传定期接受胃镜筛查的好处,风尘仆仆,一干就是8周。这样的项目,周期长、过程复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干不完,下一代友谊医生继续接力”,言语之中,满是大医情怀。
近期,友谊医院正在承办“一带一路“友谊”消化内镜直通车万里行活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十名消化内镜专业医生到友谊医院深造,李鹏说,能把自身所学传授给更多人,让更广范围内的人受益,他感到荣幸。
愿用医术造福家乡 自1991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开始,李鹏便离开故乡,走上追寻医学梦想的道路,但每每提到德州,骄傲和感激总会写在脸上,“我忘不了故乡的养育,忘不了祖辈父辈的教导”。
李鹏的爷爷是一名乡医,经常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免费看病。“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但我还是常常听爸妈讲起他的故事,他们告诉我,要向爷爷学习,于是渐渐在心里树立了一个信念——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是受人尊敬的。”李鹏对记者说,因此后来考大学时,他所有志愿都填报了医学专业,毕业后又先后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师从张澍田教授,一心向学,勤奋踏实,医术在不断进取中日益精进。
李鹏说,他愿用医术回报家乡的养育。他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2013年,友谊医院便与德州市人民医院合作成立北京消化疾病中心德州基地,李鹏积极参与其中,为我市消化内镜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与同事曾在德州开展过两次大型培训,让我市200余位消化内科专业医生受益;目前就有来自德州的年轻医生在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深造,李鹏总是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平日里,几乎每周都有老乡慕名找他看病,李鹏都会尽己所能给予关照……
一双布鞋,坚守手术台边;满腔热爱,演绎医者仁心。采访匆匆结束后,李鹏再度走进内镜中心手术室,寻找镜下的世界与乾坤。
□本报记者张晓航任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