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106期 >> 第01版:新闻
大漠天山写传奇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刘双全
作者:赵红卫尹滨朱代军

刘双全夫妇(左二、左三)与本报采访组合影


刘双全为本报题词


  个人简介:刘双全,1928年9月生于山东宁津,1946年参加渤海军区教导旅,后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参加解放大西北的多次战役。新疆解放后,跟随部队一起屯垦戍边,历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团长,巴州革委会副主任兼巴州农垦局局长,农二师第二副师长,农二师代师长、师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2016年10月底的乌鲁木齐,已迎来了冬天的第一场雪。
  我们刚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刘双全居住的小区,就发现已经88岁高龄的老人正迎着零星飘落的雪花,站在门廊下高兴地朝我们招手。离家整整70载,老人一口浓浓的乡音未改。
  忆往昔峥嵘岁月,说家乡沧桑巨变,老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舒缓,时而坚定决绝时而热泪盈眶,带我们进入他的往昔岁月、传奇人生:
  18岁带头参军,一路西征,身经百战,解放壮美大西北;
  21岁转战兵团,屯垦戍边,战天斗地,天山脚下写传奇,
  70年扎根边疆,东望故土,关山万里,时刻关注家乡发展。
  带头参军,冲锋陷阵,一路西征进疆
  1928年,刘双全出生于宁津县城东关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
  解放前,父亲刘向林只身闯关东,幼小的刘双全跟着母亲在家耕作。那时农民生活苦,尤其是日伪时期,不但要时刻提防烧杀抢掠,还要应付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刘双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1945年,抗战胜利。刘双全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各种活动,由于表现积极,年仅17岁就被推举为东关村长兼联防队长。第二年秋天,八路军139旅到宁津招兵。按政策,作为独子的刘双全可以不参军,但他认为自己是村长,必须带头,第一个报了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街村13个民兵全部报名参军。参军后他们被编入新兵团,经训练,1947年2月,渤海军区教导旅正式成立,在庆云、阳信一带开展工作。
  1947年下半年,渤海军区教导旅接到上级命令,向西进军。 8月,军队行进到河北省武安县时,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渤海军区教导旅由华东军区交给西北军区。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参加了交接仪式。陈毅在会上说:“山东自古出好汉,你们渤海军区教导旅,是当今天下的山东好汉,从今天起,我把你们交给王震将军,由他率领你们到西北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 ”从此,渤海军区教导旅改称独立第六旅,和359旅同属王震指挥,开始转战西北战场。
  1947年12月的运(城)安(邑)战役是刘双全经历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仗。独六旅清一色的新兵,初生牛犊不怕虎,枪声一响非常兴奋,冲起锋来争先恐后。这一战我军大获全胜,共歼敌1.3万余人。在这次战役中,独六旅不是攻坚部队,只承担了警戒、增援、追击等辅助性战斗任务,但同样战绩辉煌,仅俘虏就抓了1062人,缴获枪支587支、炮33门。同时,他们也伤亡了百余人。
  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刘双全跟随部队一路向西进军,先后参加了宜瓦战役、黄龙战役、西府陇东战役、扶眉战役以及陇西大进军等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多次担任主攻或助攻任务,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1948年11月的永丰镇攻坚战,是刘双全记忆里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当时,国民党76军被解放军压缩在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的永丰镇内。敌人在镇内贮藏了大量的粮食和军火,修筑了星罗棋布的明碉暗堡,部署了强大的火力,易守难攻。战斗在11月27日打响,独六旅是主攻部队之一,时任二营五连二排排长的刘双全带领机枪班担任突击任务。当时,我军爆破手将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刘双全带领战士迅速冲了上去,但缺口处土石堆积,战士们行动不便,敌人抓住机会,集中火力疯狂阻击,机枪班伤亡惨重。刘双全迅速隐蔽到一个小土坑内,和战友一起用随身携带的铁锹挖了个掩体,等待时机继续进攻。 11月28日凌晨,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发动了总攻。机枪班占领了突破口两侧的围墙,一人端一挺机枪猛烈射击,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后面的战士们一拥而入,很快击溃了敌人。这场战斗,我军活捉了敌人的军长李日基。
  永丰镇战斗我军也损失巨大。刘双全所在的五连,包括马夫伙夫在内仅剩下了18人,排长副排长伤亡5人,正副班长除一人临时抽调到团部担任爆破任务外,全部“挂花”或牺牲。与刘双全一起参军的表哥和同村的几名战士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刘双全在战斗中一直冲锋在第一线,战斗结束,他被提拔为副连长。
  屯垦戍边,艰苦创业,誓让大漠变绿洲
  刘双全跟随部队一路向西,攻河西、越祁连、穿朔漠,挺进新疆。
  1950年,刘双全所在的渤海军区教导旅第二团已经改编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六师十七团,部队的主要任务转为屯垦戍边,拉开了艰苦创业、荒漠建家园的序幕。十七团的屯垦区位于焉耆东部,开都河南岸霍拉山冲积扇,名叫哈拉茅墩,刘双全在这里一直工作了20年。
  拓荒点选在荒无人烟的百里荒原,条件异常艰苦。刘双全和战友们住在用芨芨草和柳树搭建的草房里,一个班一间。这样的房子处处漏风,冬天被子上结一层霜,夏天成群的蚊子咬得人睡不着觉。
  住的条件不行,吃穿也跟不上。部队粮食供应点在焉耆,连队的司务长赶着3头毛驴去运粮,来回需要两天,运回的粮食也恰好够吃两天。赶上雨雪大风天气,全连断粮。战士们穿的是进疆之前的军衣,四五月份天气热了,大家还穿着棉衣,无奈之下把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夏天干脆衣服一脱,光着膀子干活。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刘双全和战友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没人叫苦叫累当逃兵。当时大家经常举行开荒竞赛,记忆最深的有个叫王国华的四川战士,一天能挖3亩地。
  刘双全只上过3年小学,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爱学习,尤其喜欢钻研农场管理、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1953年,上级准备提拔刘双全做团里的工会主席,征求意见时他明确提出不想干。“工会主席主要任务是宣传,我口才一般。而且要脱离生产一线,自己也舍不得。”了解到他平常爱摆弄拖拉机,上级就调刘双全去做了机耕队长。
  1958年,上级选调刘双全到八一农学院进行学习深造。为期1年的系统学习,不但提升了刘双全的文化水平,更增强了他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为后来走上团、师、兵团领导岗位奠定了基础。学习结束,刘双全被提拔担任农二师二十一团副团长。
  农民出身、军队中成长的刘双全,工作执着、认真。担任副团长后,他把大量时间花在基层调研上,凡事必到现场。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骑马下连队,每次都是有路不走、直接走条田中间,借机看墒情、看长势,全团7万多亩耕地,哪块田肥哪块田瘦、哪块盐碱重哪块不够平整,他全部了如指掌。基层干部对刘双全是既爱又怕:爱的是这个副团长没架子,经常一挽裤腿就下地干活;怕的是他对各项工作门儿清,想偷个懒搞点小动作,一点也瞒不了他。
  勇敢担当,攻坚克难,为兵团发展竭心尽力
  1970年,正值“文革”中期,刚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的刘双全被任命为农二师二十九团团长。
  二十九团位于“吾瓦”,维吾尔语是走兽不来、飞鸟不落的意思。这里的土地盐碱化特别严重。考察过这里的苏联专家下结论说:“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盐碱土地,根本无法种植。 ”苏联专家的观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1956年,二十九团开荒10余万亩,因盐碱撂荒5万余亩;粮食单产仅有38公斤。
  面对这样一个困难局面,刚刚被“解放”的刘双全没有畏手畏脚,而是大胆工作,敢说敢干,在二十九团烧起了条田改建、推广飞机播种和化学除草等先进技术、推行“评分记工”分配制度改革“三把火”,迅速打开了新局面,把生产落后的二十九团带成了整个兵团的先进。
  “三把火”中最难的是推行“评工记分”分配制度改革。当时“左”的思潮猖獗,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敏感话题,不少职工也一时难以接受,有人写诗来讽刺刘双全的分配制度改革:“昨日到团部,归来泪满襟。评工计分者,不是种田人。 ”但刘双全一心认准这件事,不会被这些风言风语吓到。他重用曾经长期担任兵团司令部统计科科长的副团长刘尊贤,以他为主制订了《分工累计提成评工记分实施办法》,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铁饭碗”上砸开了一个小口子,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行评工记分后,二十九团第一年就扭亏为盈,第二年盈利70多万元,第三年盈利144万元,第四年盈利208万元。职工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在整个农二师,二十九团的职工中最早普及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大件”。
(下转德周刊2版)
□本报记者赵红卫尹滨朱代军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漠天山写传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