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111期 >> 第05版:教 育
在“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市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机制破解师资短缺难
作者:王倩倩本报

武城县实验小学教师于兰指导学生写作


  对教育发展而言,师资短缺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各学校纷纷“喊渴”要人,教育人事部门却常常捉襟见肘。尤其是随着“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程的大力实施,需求越发迫切。
  面对师资困局,我市积极创新机制,破解缺人难题,逐步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缺一补一”
6年补充编制内教师万余人

  今年9月1日开学,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10名刚分配来的新教师上岗,校长马瑞娟舒了一口气。“学校人手本来就紧张,加上女教师怀孕请假等结构性缺员,师资短缺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马瑞娟说,新教师的到来,极大缓解了学校的师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音体美专业教师尤为缺乏,很多学校不得不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数学老师教美术、语文老师教音乐的现象并不鲜见。今年,让马瑞娟欣喜的是,新分配来的音体美专业教师就有4人。原来,我市教师招聘中,保证并适当扩大音体美专业教师的比例,补齐音体美学科短板。“新教师学历高、专业素养好,到校后马上就能胜任工作。 ”马瑞娟高兴地说。
  今年,全市共招聘编制内教师2723人,是近年来招聘人数最多的,极大缓解了中小学教师缺编的问题。
  教师补充和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0年,我市建立了“退补相当”的补充长效机制,按“缺一补一”的原则配备教师。 2010年以来,每年招聘教师人数均在1500人以上,6年补充教师1万余人,占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
  近日,我市2017年度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建议计划开始编报,重点支持中小学使用编制补充人员,中小学有空编的,原则上按照申报情况足额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做到有编即补。
多元补充
拓展教师来源渠道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感到骄傲!”陵城区后备教师李莉说。今年,和李莉一样的后备教师,陵城区有138人,全市1410人。后备教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合同管理,与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一至两年内考核合格转为正式教师。
  尽管我市高度重视教师补充工作,利用压缩、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等方式收回的编制,解决教师补充问题,但与较大的师资缺口相比,编制仍是僧多粥少。包括后备教师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机制,拓宽了教师补充思路,有了更多的源头活水,教师补充不再受编制的“掣肘”。
  城乡教育不均衡,教师数量和质量差距大,锤炼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是缩小城乡差距、稳定教师队伍的必要举措。
  在农村教师的补充上,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起到了巨大作用。乐陵市今年利用中小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为农村学校增加150名教师,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梯队断层、缺编缺岗等问题。
  招来的教师“不好用”,看中的人才留不下,也是教师招考聘用中的“老大难”问题。今年,我市在市直高中试点“面试前置”招聘,这一举措是在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基层校长纷纷点赞。“先面试后笔试,提前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关,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招聘来的教师难以胜任教学需求的尴尬。 ”德州市第一中学校长李德民说。
  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探索,利用学校自主招聘、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制教师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面向全国聘用名优教师等方式,拓展了教师的来源渠道,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政策杠杆”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9月10日,德州市最美教师评选揭晓,艾建辉等10位教师获“最美教师”称号,冯春荣等16位教师获提名奖。“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要让甘守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们感到自豪。 ”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表示。
  我市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水平,以“政策杠杆”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这一点,在我市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补贴、妥善解决住房问题、设立乡村教育贡献奖,一系列政策“红包”,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培训是德州教师的另一项“福利”。我市制定出台了《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逐渐形成高端培训、市级骨干培训、县级全员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
  两年来,我市先后有2万余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8万余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数千名骨干教师到江苏、浙江、台湾等教育先进地区学习,数十名校长、教师到国外考察研修。同时,出台《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出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高水平的名师、名校长。依托省市师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一批教师继续教育基地,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从培养体制创新到培训体系完善,从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到缩小城乡、区域师资差距,这支不断壮大、日益专业的教师队伍,成为推动德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支撑。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王培培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机制破解师资短缺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教 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