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923期 >> 第01版:头版
好学善思,德州“工匠”郭文德的发明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
67年前,蜂窝煤诞生在德州
作者:张晓航

郭文德先生早年在德州家中留影


本报记者采访郭文德先生之子郭春伏


  □本报记者张晓航
  这两天,德州人的朋友圈被一则题为《才知道!蜂窝煤的发明者竟是“德州人”》的微信刷屏,文中说:蜂窝煤由原德州燃料公司职工郭文德发明。
  很多小伙伴表示“震惊”。但事实上,此事虽尘封多年未被广泛宣传,但在德州市档案局保存的资料中却有据可查。最近几天,这段往事由于蜂窝煤被提名北京国际设计周最高奖“经典设计奖”而浮出水面。
  遗憾的是,郭文德先生已于2003年去世。经多方打听,我们联系到郭先生的二儿子郭春伏。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家中,他用乡音向记者讲述了父亲的经历,以及这一改变几代人生活方式的发明诞生的故事。
贫苦娃乐学善思显才能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河北省景县有个四里屯(范围大约是如今景县留智庙镇西营、东营村)。四里屯,意为距德州城四里。这个村子沿京杭大运河而建,有一个郭家渡口,往来客商熙熙攘攘,渡口旁有一家人几代都以摆渡为生。1916年7月,郭文德就出生在这个家庭。
  家中有兄妹3人,日子清苦,郭文德只上过3年私塾就回家劳作了。后来父母早逝,身为长子的他扛起家庭重担,十几岁时到德州投奔做生意的舅舅,在杂货铺里“学买卖”,也跟着舅舅到北京、天津见世面。
  20来岁时,郭文德开始尝试自己做一些事。第一份工作是在德州送报纸,这本是一个机械的体力活儿,他却做得格外上心。有一天,他和一个陌生人聊起当前报纸发行工作存在的一些弊端,并说出一些改进之策。不曾想,对方是《大公报》天津版的一位领导,出于欣赏,给他安排了德州地区“发行总代理”的工作。通过这一工作郭文德赚取了“第一桶金”,不过没多久报纸停刊,他随即失业。
  接下来的几年中,郭文德辗转京津,做过多种生意。较为成功的是在天津开办糖稀厂。作为航运枢纽,天津每天都有由南至北运蔗糖的船舶经过,郭文德从中发现商机。他收购没人要的包装蔗糖的麻袋,先是把麻袋上的糖渣清理下来,再用水浸泡麻袋得到糖水用以熬制糖稀,最后把糖渣、糖稀及干净的麻袋都卖掉。看起来黏糊糊的麻袋,就这样被他神奇地“变废为宝”。
  在郭春伏的记忆里,父亲为人谦和淳朴,待人彬彬有礼,读书不多却一向爱学习、善思考、勤琢磨、有想法,以至后来发明蜂窝煤虽有偶然因素,但并不意外。
靠“工匠精神”发明经济煤球
  随着战火蔓延,糖稀生意被迫中断,1948年底,郭文德返回德州,为谋生计在南门开了一家煤店,主要卖煤块和散煤。
  烧煤块、煤饼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及取暖方式,不过缺点很明显:炉膛不通透导致燃烧不充分,费煤;烟大呛人,熏得到处黑黢黢的;若熄火了不易引燃。这几点被郭文德看在眼里,他开始琢磨:能不能发明一种节约好用又清洁的煤球?
  那时候睡前封炉子,都会做一个湿煤饼盖在煤块上,在煤饼上捅一个孔,这样省煤的同时又不易熄灭。有一天早晨,郭文德打开炉盖,看到火苗从那个孔中向上冒,这让他一下有了灵感,于是找来几个铁加工厂的老师傅,按照心中的想法敲敲打打,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与改进,终于做出一个加工煤球的模具。
  在郭春伏的描述中,这是一个沉重的立式铸铁或铸钢模具,约有50公分高,分上下两片,下片有圆形内膛,上片有直立的钢条。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原料塞入内膛,上下片合上后用铁锤敲打,是个重体力活。
  事实上,原料的成分也是个问题,因为煤粉本身没有粘性难以成形。掺什么东西能既有粘性又不阻燃?无数次的失败与改进后,郭文德选中了生石灰,又经过多次实验,他最终确定了煤粉与生石灰的比例。
  这段历程,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叫工匠精神。
  1949年的一天,历史上第一块蜂窝煤诞生了。不过那时候它还不叫这个名字,郭文德根据其节煤属性命名为“经济煤球”。
用超前思路拓展广阔市场
  1950年,郭文德将煤店升级为“家庭工业社”商号,主打产品就是经济煤球。不过,这一新生事物的市场反应非常冷淡,每天销量难过百。
  怎样才能让大家认识并接纳经济煤球呢?郭文德再次将乐学善思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电影院放映影片前都会有一段“加演”,他把经济煤球对比煤块的优点做成幻灯片,利用这段时间放映。这绝对是一种超前的宣传手段!利用这个办法,经济煤球逐渐打开市场,同时口碑相传。后来商号也更名为更具辨识度的“郭文德利民煤球厂”。
  郭春伏说,经济煤球能推广开来的另一因素是德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到1956年时,销量达到惊人的每天5000余个。就在这一年,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郭文德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公私合营行列,煤球厂并入德州市煤炭总店(德州市燃料公司前身,后经多次更名),他出任私方经理。
  对于“蜂窝煤”这一名称是何时出现的,郭春伏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种新型煤球因具备显著优点而在全国燃料系统内得到持续推广时,就用了“蜂窝煤”这一名字,主管燃料、物资、环保等工作的部委还曾联合发文鼓励使用蜂窝煤,一时间有不少外地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蜂窝煤已经风靡全国,这时候它也有了不同品种,一位北京的工程师还发明了机械打蜂窝煤的机器,节省了劳动力,极大提高了产量。蜂窝煤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也留给他们温暖的时代记忆。
不是“废铁”,是“宝贝疙瘩”
  刚收到蜂窝煤被提名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的信息时,郭春伏非常惊讶,甚至有人提醒他:小心骗子。他尝试在网上搜索这一奖项,发现青藏铁路、红旗渠、高铁等都在近些年的获奖名单上。他有些纳闷儿:“灰头土脸”的蜂窝煤怎么会跟这些高大上的工程放在一起?
  随着媒体的跟进,郭春伏确认了获奖的真实性,对父亲的发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有个词儿叫节能减排,若算一下蜂窝煤的使用省了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污染,应该是非常壮观的数字。 ”
  北京国际设计周提名理由中写道:蜂窝煤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半个多世纪里带给了全中国许多家庭温暖。设计周提名经典设计奖组委会办公室李斌也表示,蜂窝煤是中国原创的东西,大江南北都有,在生活细微处体现出了设计的理念和思想。
  郭春伏告诉记者,父亲当年怀着养家糊口的朴素愿望开始经营煤炭,后来钻了进去,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创造改善人们的生活,“一生默默无闻的父亲,做的事情终于得到社会的重新认可,今年是他100岁诞辰,在天之灵也会欣慰吧。 ”本月25日,他将代表父亲去北京参加颁奖典礼。
  事实上,发明经济煤球的同时,郭文德还发明了一种瓦罐炉,只是没有推广开。等到蜂窝煤和煤炉逐渐淡出人们生活时,他一直还在做新式煤炉方面的研究,直到去世前。“我告诉他这些如今不合时宜了,但他还是会做,心里就是有一种情结吧。 ”郭春伏回忆,本来家里留了一套加工经济煤球的模具,锈得没法用了,1992年搬家时被他老伴当废铁卖掉了,当时家里还因此起了矛盾,“别人看来那是一堆废铁,但在父亲心里,那是他的宝贝疙瘩。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67年前,蜂窝煤诞生在德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