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
夏津:扶贫一线党旗红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邓美平张祖宝
作者:村

村民在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内劳作


  眼下,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如何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考验。
  夏津县积极探索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即农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或者是产业链上建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协调服务、组织发动等作用,以产业发展促脱贫。
给钱给物
  更要给个好支部
“等这一季羊角蜜甜瓜卖完,我这一个棚就能收入2万元。” 9月2日,苏留庄镇小石堂村村民石宝见高兴地对记者说,随着特色种植大棚项目的实施,村里像他一样共1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这多亏了我们村的党支部。”
  小石堂村原是省定贫困村,贫困户能占全村户数的四分之一。村民人均2亩多地,以种粮为主,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村党支部成员群众基础虽好,但带富能力有待提升。
  去年2月份,省派“第一书记”汪海涛到任。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学脱贫攻坚相关文件,到天津、滨州、菏泽等地学致富经验。最终确定了依托村党支部,建立合作社,以吸纳贫困户入社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
  随即,兴旺种植合作社成立,并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13个特色种植大棚,分别交由贫困户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党员干部全程搞好服务,统一购农资,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为了畅通销路,汪海涛和党员干部多次到济南、天津等地谈合作,最终与山东统一银座商业有限公司、济南倍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基地直采协议,供货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一倍。“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资金帮扶只是一时的,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却能一直发挥下去。”汪海涛说,种植大棚项目实施后,不仅带富了村民,村集体也有了收入。“前段时间我们想流转土地再建55个大棚,凭借党支部一班人多年积累的威望, 100亩地3天就流转完了。”
  在夏津,像小石堂村一样,共有314个社区(村)党组织带头建起了合作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切实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与此同时,还以单独组建、村社联建、设置党小组和选派党建指导员帮建等方式,把党组织建到了产业链上。全县162家合作社建立了党组织,并选派了85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合作社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对不具备组建条件的选派了80名党建指导员,帮助开展党的活动。此外,从2015年起,县里每年重点帮扶100家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到2017年,实现“一村一社”,并达到党组织全覆盖。
党员传帮带
  群众脱贫快
“有句话讲得好,‘贫困群众脱贫快不快,关键要靠党员带,致富奔康行不行,党员必须跑得勤’。”县委书记王春利说,“在脱贫工作中,我们党员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起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冲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在香赵庄镇纸房头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带领村党员干部流转土地,创办了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流转了近500亩土地,建成了种植园区,吸纳周围10多个村, 105名村民为社员,种植的无公害绿色果蔬产品远销天津、北京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每户年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
  今年,合作社党支部成员与村里的贫困户结成了“一对多”的帮扶对子。在党员的带领下,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在园区务工等方式实现脱贫。
  贺玉凤便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她将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能拿到5000元土地流转费,同时还可以在园区务工,一天能挣40元钱。“现在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脱贫不成问题。”贺玉凤告诉记者。
  为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夏津实施了“双带双育”工程,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对党员开展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结合党员社员特点设立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双带”岗1000余个,有效扶持社员近4万户;组织100名优秀合作社党组织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学习,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民党员2万余人次。
  同时,建立党员与社员群众结对帮扶机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开展党员“传、帮、带”等活动,对社员进行信息帮扶、科技帮教、经营帮带,引领、带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
  加出多赢效应
  近两年,渡口驿乡渡口驿社区的发展变化着实让附近村庄“眼红”。修起了水泥路、加固了生产桥、自来水免费用……算下来,几十万的花销,放在别的社区(村)是个大难题,可在渡口驿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德华那里不算难事。
  早在2010年,刘德华就带头成立了古渡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已经发展到700多户,种植了1500多亩拱棚蔬菜,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除了社员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外,集体每年还有近10万元的收入,社区党总支也就有了办集体公益事业的底气。
  据了解,通过村集体入股分红、提取服务费、兴办服务实体等形式,全县314个社区(村)有了集体收入,最高年收入达到20万元。合作社党组织通过协调理事会,投入资金修路、打井、购置文化娱乐设施、帮扶困难群众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夏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堤村春庆养鸡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春庆说:“合作社建立党组织后,把村党支部、合作社紧紧捆绑在一起,村里有什么事情,我们都积极参与,能拿钱的拿钱,能出力的出力,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又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不是党组织简单的进入、叠加,贴个党组织的标签;而是党组织要‘加强’工作,发挥服务功能,因此在效应方面,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还能实现合作社发展、村集体增收的多赢局面。 ”县委组织部长陈廷国说。
  据统计,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目前有16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100多个社区(村)依托合作社实现了集体可持续增长,6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26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夏津:扶贫一线党旗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