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902期 >> 第05版:往事
从骑马、坐轿、脚丈量,到摇铃铛的公交车,德州交通方式的巨大历史变迁令人感慨
老德州人曾这样出行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1962年,德州开通公交线路。这是德州市区内的第一辆公共汽车,当初票价5分钱


建国初期推车步行


上世纪70年代,火车站广场的载客三轮车


1980年9月,德州市出租车公司成立


  德州市内开通公交是在1962年。在这以前,老德州人出行只有3种方式——步行、畜力和坐轿。
老德州有三条“贵宾通道”
  这三条所谓的“贵宾通道”是:卫署街、纱帽街和马道街,是官员们上下班的主要通道,大体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的样子。
  卫署街也就是如今的胜东街,西起胜利街,经文明胡同南口、马道胡同北口,东至德州监狱西墙,东西走向,长约250米,宽不到3米。明洪武元年(1368),因驻有卫署衙门而得名,1946年德州解放后与升平街合并为团结街,1956年并入胜利街。因为在胜利街的东侧,因此1981年得名胜东街。
  德州卫署衙门在学宫的后东侧,大体位于目前德州监狱的东北角,为明洪武九年(1376),在守御千户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领左、右、中、前、后、中左六个千户所。人员配备大体为:正三品指挥使3人,从三品指挥同知3人,正四品指挥佥事9人,代理指挥佥事3人,正千户9人,副千户27人,百户28人,试用百户13人;城操兵80人,运军500人,边军2598人。永乐五年,又增设了德州左卫,驻扎在学宫后西侧,编制与德州卫大体相仿,万历年间达到最多,为3851人。卫是特派机构,不归地方管辖,这些士兵,有事征调,无事屯田。这种人事安排,放下工作不谈,最大的成绩就是造就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和有钱的兵老爷。
  卫署衙门是一个四进的大四合院,院前为“一”字型照壁,大门两侧为“八”字形影壁。第二、三院落办公,第四院落是宅院。这种办公、居住条件没得说,但仅仅针对一把手,其他衙署官员没这种待遇。
  明朝对住房标准要求很严格,官员级别不同,住房面积差别很大。《明史·舆服志》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德州卫署衙门的后身是北城墙,因此卫军家属区集中在衙门以南。
  明初规定,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员只能骑马,不许坐轿。到了清朝,更是明确提出了武官骑马出行的规定。因此上下班,官员们都是骑马的,走的人多了,就出现了一条马道街,它北起胜东街,南止升平街,南北走向,长约180米,宽不到3米,1946年的时候,合并到了胜利街,1981年恢复为马道胡同。
  由于卫官世袭,因此卫署衙门周边住的全是当官的,纱帽街由此而得名。这种世袭一直持续到清朝改设守备后,当时守备是有任职期限的,只有办公地点,没有住宅。
人力车曾是城里唯一客运工具
  以前的德州城并不大,大体为东起新湖路,西至迎宾路;南起东方红路,北到青年路,围着城墙跑一圈不过5100米。因此,除了出远门要套车外,城里惟一的客运工具就是人力车,多为官家和大户乘坐。
  民国初年,出现了双轮人力车,也叫东洋车。不像如今出租车一样到处转,他们有固定的等活地儿。开始的时候主要在桥口街和喧哗角,随着津浦铁路的开通,逐渐聚集到火车站广场上。有些比较幸运的,就是被大户人家或者店铺包月,虽然收入少了点,但收入稳定、不太累,遇到个好东家,还能有个赏,如旧衣服、剩饭之类。
  日本鬼子占领德州期间,把德州作为掠夺棉花等物资的转运基地,外来人多,人力车增长到数十辆。日伪政府为加强控制和征敛捐税,建立了“洋车公会”,购置了洋车,车夫凭公会发放的车牌、号坎才能从事乘运。除少数自己有车外,大部分都是租赁洋车公会的车。车夫的处境比脚行更凄苦,车破旧了不容易招揽乘客,需要自己修理,租车要缴纳押金和租金,一旦遇到流氓无赖,即使躬腰曲背,双腿如飞,汗流浃背,不但一无所得,甚至遭到打骂。这一时期,德州市区街道十分狭窄,坑洼不平,唯一像样的公路,是自德县兵工厂起,穿过津浦铁路,经马家溜口(商业街)、太平街、柴市街到东地医院(德州二中位置),这是日本人修建的,这条路上,时常看到日本人的汽车、摩托车张扬地跑着。
  1946年德州解放后,政府为安排就业,方便旅客,同时照顾老弱病残就医走亲,于1948年成立了洋车工会,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市内客运业务,同时对原有人力车进行了改进。1953年,市区主要街道改造成了三合土路面,随后,三八路、东方红路、解放路相继开通,交通环境进一步好转,城内出现了自行车,并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原人力车改为脚踏三轮,并组建了三轮车运输社,并开始承运一些零散货物,扩大了业务范围。
  事物总是关联的。当年,人们普遍穿土布做的袜子,由于土布质硬,包得紧,走路时间长了,脚就出毛病。加上交通不便,全凭两只脚走路,所以十人中九个有脚病。由此还拉动了一大行业——修脚。泡澡修脚,一度成了很多人的享受。老德州最有名的裕德池,面向普通市民,兼营简单治脚气、鸡眼等常见脚病,更由于临近大西门外的码头、脚行,所以生意非常火。从天蒙蒙亮开张到繁星点点打烊,泡澡堂的络绎不绝,大西门角南边的这条小路,因此得名塘子街,也就是目前的和平街。
有了“摇铃铛”的公交车
  德州市内开通公共汽车是在1962年,这一年,德州市成立公共汽车管理处,有20余人,首任负责人是杨义亭。由于习惯问题,最初的发展不如想象得好,第二年,管理处下岗了11个人。
  当时,管理处有两部解放牌大客车,是上海公用事业设备制造公司客车制配厂生产的,车内铺有木地板,座椅也是木制的,车头为双层的挡风玻璃,天热的时候,挡风玻璃可以支起来。车身为两节,外挂车厢与前面不相通,也不设售票员,乘客要上下车,只要摇动悬挂的一串铃铛,司机师傅就知道了。由于加挂了车厢,不少德州人对外号称有公交车4辆,当年的德州市交通志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
  3月份,德州市开始两车一线的专线运营,线路为人民医院至国棉厂,有7个中途站,分别是市政府、城隍庙、人民电影院、火车站、市立医院、三中、针织厂,全程6.5公里,每小时1班车。为确保按点到达,每个站牌上都标注着到站的具体时间,每辆车上都配备一个马蹄表,准点率非常高。
  据当年的售票员宋金贵介绍,早上6点半发车,由于没有防冻液,一到冬天,司机师傅早早就要赶到公司烧开水,一桶桶热水浇下去,车才能打着火。赶上下大雪,5点钟就得开往始发站。下了班,千万不能忘了给车放水。记票价、记站牌,是每个售票员的基本功,无论一车上了多少人,谁哪一站下车,要坐几站,都要一清二楚。当时,坐公交很时髦,每当国棉厂发工资那一天,企业员工就成了最大客户,这一天,也是公交车上最拥挤的一天,要比平时多配一个售票员。 1972年,此线两端分别延伸到十三局和139医院,定为1路公交车。同年6月,开通由十三工程局经德州机床厂至德州石油公司的第二条公共汽车线路,长度7公里,设站点10个,每小时1班,1978年因东风地道桥施工而停止营运。1979年4月,开通火车站至德州印染厂线路,定为2路车。同年11月,东风地道桥竣工,开通火车站至德州肉联厂线路,定为3路车,线路长5.8公里,设站点11个,每小时1班。到1985年,市内公共汽车发展到20辆,线路长度19.8公里,年客运330万人次。
  市内公共汽车票分零票和月票两种,月票又分学生月票、成人市区月票和成人郊区月票。 1962年,零票有6种面额,最大面额1角5分,最小3分。1986年取消了3分、8分零票。1990年7月,郊区票价4站以下为4角,4站以上为7角。同年12月,市区1至5路公共汽车车票进制由3站一进改为4站一进,5分进制改为1角进制。1998年改为一票制,上车即1元。2010年普通公交票价1元,空调公交票价2元,一直延续至今。
  月票最初为2元5角,1978年调整为3元5角。学生票于1979年4月开始出售,票价为成人的一半。1990年7月21日,成人市区月票调整为每人每月10元,成人郊区月票每人每月16元,学生月票每人每月6元。1997年后,不再办理月票。 2008年10月,公司推行IC卡乘车,刷卡9折优惠。2009年,持卡乘车优惠幅度进一步加大,实行刷卡8折。
  德州市汽车出租公司是1980年9月组建的,隶属交通局,自负盈亏,主要承揽以婚丧嫁娶为主的市内和长途专用,最初的发展不是很快,到1985年,全部车辆为3辆吉普车、3辆面包车和1辆大客车。
  如今,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也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德州人曾这样出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