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902期 >> 第03版:人物
医者情怀 军人担当
——记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中心二科主任秦恩强
作者:尹滨

秦恩强随和平方舟号医疗船出访亚丁湾


2010年秦恩强(右二)随医疗团队到吉布提巴尔巴拉医院送医送药


2008年,秦恩强(左二)参与援建马达加斯加抗疟中心


  □本报记者 尹滨
  与许多医院墙上挂满健康知识挂图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这间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从张思德、邱少云等先烈到杨业功等新时期军队楷模的肖像。 8月30日,我们在这间会议室采访了秦恩强。
  作为三〇二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兼二科主任,秦恩强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临床医生,还是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家。从非典到甲流,从汶川大地震到非洲埃博拉疫情……几乎我们熟知的每一次重大灾情、疫情,他都在一线。“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本职工作。我更是一名军人,一声令下,无论任务多么危险,也要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秦恩强语速很快,吐字清晰而有力。笔挺的军装、挺拔的身板、一丝不苟的坐姿,使得他身上透着一股军人的英气。脸上始终挂着的一丝微笑,又让他有着医生惯有的和蔼与亲和。
8年苦读打下坚实业务基础
  1971年,秦恩强出生在武城县滕庄镇南郑庄村。父亲是文革前的高中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最初的几年,父亲一个人在德州上班,母亲带着秦恩强和两个妹妹在家种地。那时生活很艰苦,父亲每周末骑自行车赶四十公里路回家,顾不上休息就下地劳作。秦恩强很懂事,总是主动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受父亲爱读书的影响,秦恩强打小就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从小学到中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上初中时,父亲把全家接到了德州,秦恩强先后在德州五中和德州一中学习。
  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让秦恩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父母从小教导我们,认真刻苦做事,最后总能得到回报。”秦恩强说,自己1990年高中毕业考入济宁医学院后,并没有像很多大学生一样放松学习,很多时候甚至比高中学得更刻苦。“刚上学老师就告诉我们,医生的工作人命关天,医学是个马虎不得的学科,记错一个概念、忽略一个指标,就可能造成误诊、错诊。我牢牢记住了这句叮嘱。印象最深的是大学5年有几十套专业课本,到毕业时,很多书都被我翻看的面目全非。 ”努力学习收获了美好前程,1995年大学毕业时,秦恩强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求学时的刻苦,为秦恩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98年,他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三〇二医院后做实习医生,在此后不久进行的执业医师考试中,秦恩强在全院参加考试的人员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实习医生每天例行的重要一课就是跟着主治医生巡查病房。每到一个病房,尤其是遇到比较典型的病人,主治医生都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随机提问,这既是对实习医生的考验,更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的有效手段。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秦恩强就赢得了主治医生的信任:每个问题他都能回答的头头是道。“书本上提过的各类疾病的典型表现、诊断标准我都烂熟于心,加上大学期间研读过的大量病例,一般常见病的诊断那时已经难不住我了。 ”秦恩强说。
用心工作,实践中历练成就精湛医术
  虽然实习期表现出色,但秦恩强一开始在三〇二医院的工作并不顺利。实习期结束,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到医院的研究室,做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工作。 11个月以后,他才再次被分配到一线科室。当时,同时期进医院的年轻同事都已经可以单独接诊了,秦恩强却还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考验。科室主任对他有点信心不足,开门见山的对他说:“从学校到研究室,你一直都是理论对理论,实际接触病人可和书本上写得不一样。沉下心慢慢锻炼吧。 ”“从大学到研究生,8年的书肯定不会白读。 ”秦恩强憋着一股劲要证明自己。机会很快就来了。这天,北京某家大医院遇到一个疑难病患,邀请三〇二医院去会诊,秦恩强跟着去了。当时,那名女患者不明原因头疼很长时间了,先后走了几家医院,被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后病情不断出现反复。秦恩强在仔细研读病历时发现,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基数高达29%,超出正常值数十倍。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他又了解到,她之前去过北京的一家云南特色餐馆,食用过福寿螺。秦恩强当即判断,患者应该是患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最后证明秦恩强的判断完全正确。“上学时听老师讲过一次,脑子里就有了印象。 ”秦恩强介绍这个病多发于南方,北方比较少见,容易被医生忽略。这个病例,是北京市历史上的首例。
  诊治疑难病症最能考验一个医生的能力和水平,秦恩强恰恰是见了疑难病例就兴奋的那种人。扎实的知识积累,使得他在诊断疑难病症时屡屡取得成功。 2010年,外地医院转来一位70多岁的患者,当时病人已经出现严重腹水,去过多家医院,都因被诊断为肝病晚期而拒绝治疗。秦恩强认真研究病历后发现,病人外周血中幼稚细胞数值异常,结合其他表征,当即判断病人应该是患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并不是原来认为的肝病。通过对症治疗,病人很快康复出院。
  “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秦恩强说,“很多疑难病症,明显的症状与常见病类似,真实的病情往往藏在细微的差别里,只有全身心投入,用细心和耐心发现这些细节,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
  用心工作成就了秦恩强,他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不明原因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十几年来,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军令如山,一声令下冲锋在前
  三〇二医院是全军唯一、全国最大的三级甲等传染病院,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等任务。而秦恩强作为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专家,多次参与了重大灾害和疫情的处置和救援任务。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措手不及。三〇二医院首批参与抢救的15名医护人员来不及进行个人防护,全都感染了非典病毒,相继病倒在了岗位上。面对严峻的疫情,秦恩强主动请缨,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几天以后,他突然出现发热症状,幸运的是,经过一周治疗后很快康复了。他拒绝了单位让他回家休息的建议,重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一坚持就是两个多月。“面对危险,冲上去解决它是军人的唯一选择。我那几个感染了非典的同事积极接受治疗,康复后没有一人退出战斗,全部重返抗击非典的战场。与他们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回忆起那个时候,秦恩强感慨颇深。非典过后,三〇二医院建立起了一个现代化的传染病综合防治平台,可以满足突发重大传染病救治需要。在2009年抗击甲流的战斗中,他们实现了“来院病人零漏诊、确诊病人零死亡、工作人员零感染、疑似病人早诊断”的目标。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秦恩强作为首批防疫人员进入了灾区,在那里呆了两个多月。当地的日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秦恩强和防疫队员们仍坚持巡诊,对被污染的环境、垃圾点严格消毒,一天工作下来,衣服能拧出半盆水。震后的灾区满目疮痍,工作中,秦恩强他们经常要面对不断滚落的山石和废墟上的残垣断壁,边走边警惕观察地形和周围情况,随时都要做好紧急撤离的准备。
  病毒!细菌!传染病!秦恩强经常战斗在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特殊战场。除了担负国内的救灾防疫任务,他也多次参与对外医疗援助工作。从帮助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抗击疟疾,到跟随和平方舟号医疗船援助吉布提、肯尼亚、塞舌尔,秦恩强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花在对外医疗援助上。去的次数多了,秦恩强甚至都总结出了对抗当地流行传染病的一套独特方法。“一般去非洲,很多人都会吃抗疟疾药,我就不主张乱吃。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的半衰期是很短的,早吃了也没用。你知道疟疾怎么感染吗?蚊子叮咬之后,疟原虫要先进入肝,胀大破裂了才会进入血液,到这时候吃药才有用。提前吃了也白吃。 ”他笑着说。
首批援非,直面埃博拉显现军人风骨
  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部非洲。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无数次宣布西非,尤其是塞拉利昂的疫情失控,中国首批援塞医疗队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国家从死亡的威胁中拯救出来。作为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当年9月16日,秦恩强与30名医疗队员一起抵达了塞拉利昂。
  直到今天,秦恩强给我们讲起当时面临的危险时,仍然心有余悸。当时的塞拉利昂在埃博拉疫情面前已经完全败下阵来:全国600多万人口,只有不到200个医生和6辆救护车,最近一轮疫情已经杀死了一半医生,剩下的医生已经丧胆;一个埃博拉患者入院,全院的医生护士立刻一哄而散。
  飞机降落到塞国首都弗里敦国际机场,秦恩强他们连夜赶赴中塞友好医院,冒着暴雨搬运物资,在酷暑中改建传染病医院,从“零”开始培训当地工作人员。仅仅过了两周时间,他们就开始接诊、留观埃博拉病人,并迅速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在院病人最多的记录。仅40天的时间,收治病人总数跃居塞国各医院第二。
  作为队里的医疗组组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家,秦恩强负责整个医院的改造和防治规程的制定。为避免交叉感染,他们对病人实行单间隔离,病房和接诊大厅拆掉了空调和电风扇。医生和护士每天在30摄氏度以上的湿热环境中穿上厚重防护服和面罩、护目镜、鞋套。工作结束时,再反复进行喷淋消毒,按照预定步骤,脱下11件防护用品,每次脱衣都要20分钟左右,但医生护士一丝不苟地遵守操作规程。首批医疗队在塞拉利昂的两个月里,每名医生护士一天至少三次进出病房,在满是病毒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中穿行,与尸体近距离接触,有时还要到院落里、大树下寻找不服管理的病人,逐个询问病情、测量体温、发放药品,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由于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疗队没有一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秦恩强与战友一起,圆满完成了援塞任务。
  尽管各类外援、灾情疫情防控任务繁重,但秦恩强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在诊疗一线工作。他认为把患者治愈率提高了,疗程缩短了,费用降低了,让老百姓都能看上病、看好病、少花钱,就是他作为医生最大的快乐。
  秦恩强一直关注、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他知道德州被列入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对家乡未来的发展更多了一分憧憬与希望。“京津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丰富,有机会的话,我也希望能为德州对接京津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做点事情,为德州老乡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说。
个人简介
  秦恩强,1971年生于武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二科主任。从事传染病诊治工作20余年,对各种病因所致肝炎、不明原因发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感染性腹泻、艾滋病及机会性感染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先后参加首都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疫情,多次赴非洲执行疫情控制和院外任务,2014年作为首批解放军援塞医疗组负责人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病,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分会肝炎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感染病管理和控制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感染分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感染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艾滋病综合诊治组副组长。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处置专家,解放军后勤保障部疫情处置专家。先后获总后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中青年医师、北大医学部优秀教师。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医者情怀 军人担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