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人流如织。 记者王志伟摄
温泉旁,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玩水嬉戏;园子内,时令水果琳琅满目,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每天,在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南腔北调成了这里的独特风景。
近两年来,说起德州的旅游,总绕不开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这个位居鲁西北腹地的古树王国真的火了,葚果节、香梨采摘节……大大小小的节会引起了全国游客的瞩目。
巧打宣传牌,走绿色发展之路,夏津县依靠这种超前的理念,盘活了这些曾经沉寂了千年的古树资源。
古树开出了“新花”
说起夏津,一直以来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印象是:一个以棉纺织产业闻名的城市。而现在再提起夏津,人们会立刻想到这里有一个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把生态品牌真正叫响,缘自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晋升国家级,正因此,这里也成为旅游胜地、自驾天堂。
得此殊荣,究其根本是丰富的古树资源再开发。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东西宽7公里,南北长8.3公里。公园内植物资源丰富,有55科117属210种,梨、杏、桃、葚、柿子、山楂等经济林木遍布全园,森林覆盖率达61.8%, 3万棵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屹立在连绵不断的原始沙丘上,这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的美誉。
因为保护开发利用得力, 2014年5月,这些古树群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然而,因为不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古树曾一度被村民们“嫌弃”。“现在看来,这就好比守着一座金库,却不知道如何打开。”夏津县苏留庄镇闫庙村党支部书记闫法银说。
古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寻找一个循环的方式保护好、开发好。 2012年,夏津县设立生态旅游区,以发展旅游的方式让这些古树有了“用武之地”。
大幕拉开,戏份十足。几年来,围绕古树资源,夏津开发了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万亩槐林自驾游基地等旅游景点,并辐射打造了圣树源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德百温泉度假村、会盟台、东方紫桑文化博物馆等景观,旅游工作做得有板有眼。
几年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山东省十大生态旅游景区、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山东省首批优秀汽车露营地,并列入“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 2014年5月,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山东省首家; 12月,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每逢节假日,来自济南、聊城、石家庄及京津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年可接待游客达130万人次,每年公园门票、养殖业收入、旅游商品收入、游乐收入、果品增值收入等旅游综合收入达3.2亿元。
文化提升,再现历史美誉
不久前,夏津黄河故道葚果文化采摘节开幕时,除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还有一支队伍引人关注,他们就是来自北京、四川、重庆、黑龙江、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安徽等地的200多位媒体记者。其中不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美丽中国乡村行等重量级媒体栏目的大咖。
葚果节已经办了多届,为何今年关注的人更多?“我们传播的并非简单的葚果节开幕这件事,而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探究夏津对这些古树资源赋予的文化要素。”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助理徐士景说。
这一观点成了多地媒体记者的共识。注入文化要素,提高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美誉度,已成为夏津的一种常态做法。“这次来夏津黄河故道摄影采风,发现不光是风景美,而且这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积淀非常厚重。”来自宁津的摄影爱好者宋立忠说。今年5月21日,宋立忠专程从宁津赶到夏津,同70多名摄影师一道参加“夏津葚果采摘节”摄影比赛。这次比赛由夏津县人民政府、德州日报社主办,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等组织协办,可谓兵强马壮,强者云集。
建立书协美协基地,开展作家、摄影爱好者采风活动,这片古树,逐步成为艺术家们画笔下、镜头中的常客。
夏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理念,构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开发、生态文化、生态经济“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建成“一带十园”旅游景区,形成了黄河文化、会盟文化、养生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
如果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夏津正在做着这样的尝试。日前,星美集团、德百集团、中商集团联合,立足夏津不可复制的古桑资源,准备打造一个影视小镇。
不仅如此,夏津古桑树群这个全省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已经成为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验室”、展示传统农业文化的窗口、生产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基地、开展生态文化型旅游的目的地。
生态与经济“琴瑟和鸣”
唤醒沉寂的古树资源,夏津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的路子。“把遗产地潜在的价值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首要目标。”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说。
放不住、运不出,早上摘只能卖到当天下午,第二天免费送都没人要,被当地人戏称“不长腿”的作物,这曾是面积1.6万亩、年产1.9万吨夏津桑葚的“黑历史”。而今,夏津桑产业正以加速度挣脱“一粒果”的束缚,从桑黄、葚果酒、葚叶茶到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多元化利用令桑产业从各个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一粒葚果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继而衍生出一条旅游产业链,生态资源成为夏津发展旅游的第一资源。”夏津县长才玉璞说,夏津葚果的发展路径印证了“跳出农业搞农业”才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断。
浑身是宝的桑树真正“长腿”走了出去。去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上,以酿造桑葚酒为主业的夏津圣源集团签到了大单。圣源集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祖光以及北京宝德润生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双方开展以桑葚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缓解视疲劳、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等功能的7类产品,并争取国家健字号认定。
“夏津桑资源丰富,换一个思路‘吃葚’,就能掘出‘富矿’。”王春利表示。
古树变“年轻了”,经济也发展了。夏津与中国工程院桑产业学界泰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树皮、桑根、桑菌、桑籽油等,全方位开发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形成了葚叶茶、葚果酒、旅游观光等产业,可直接为农民增收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