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708期 >> 第03版:人物
闫素华:以心护心问鼎“泰山”
作者:张晓航

闫素华(右二)带领医生查房


闫素华(右)正在进行射频消融手术


为家乡题词


  □本报记者张晓航
个人简介
  闫素华,1961年生于德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心脏电生理与心律失常研究室主任。山东省首位心血管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这是房室传导阻滞造成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以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来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频率……”“这属于心房纤颤,借助导管射频消融能彻底根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二科的专家门诊室内,每天坐满来自省内外的患者。询问、看图、检查、分析、诊断以及最终确定治疗方案……她坐在病患中间犹如一个“护心使者”,靠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过硬的医疗技术,几乎只看心电图就能准确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一例例攸关生死的“心头大患”被有条不紊地梳理出病因与治疗方法。
  她是闫素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山东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导,享誉全国的权威专家,山东省首位心血管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山东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主任委员、山东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脑心同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本期“德行天下”栏目受访嘉宾。
  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两月前记者便与闫素华邀约,但因其工作过于繁忙而一直未能成行。 5月10日,利用来之不易的1个多小时,记者终于得以倾听她的故事。这次采访结束时已将近中午12点,跟记者道别后,闫素华并没有去用餐或休息,而是走上了手术台,去完成她当天的第二台手术。
  成长在医院邻家的女孩,如愿从医完成儿时梦想
  儿时的经历与记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闫素华体会颇深。
  1961年,闫素华出生在德州。童年是在紧邻德州市人民医院的地委宿舍度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德州也承担有救治任务,灾民们被安置在市人民医院。在闫素华的记忆里,大夫们穿着白大褂,忙前忙后为灾民们缠绷带、打点滴,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几口。也就是从那时起,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深深烙在闫素华的心里,她也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
  时运不济,闫素华虽然成绩优异,但当时正值国家暂停高考制度,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眼看着梦想越来越远,闫素华却等来一个好消息——1976年的一天,老师找到她,说国家可能要恢复高考了,要抓紧备考。“恢复高考,按分数录取,这可能吗? ”闫素华将信将疑,但她还是参加了1977年底的高考。成绩出来后,闫素华又开心又失落,开心的是她考过了分数线,失落的是这个分数上不了心仪的学校,难以实现从医的梦想。犹豫过后,她选择了复读,并在第二年以高出分数线30分的成绩,被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录取。
  像那个时代所有耽误了青春的年轻人一样,闫素华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课堂,其他时间基本待在自习室和图书馆。晚上10点自习教室熄灯关门后,她和几个同学悄悄从窗户爬进教室,再学一会儿。求学时代的周末和夜晚,她基本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度过的。
  闫素华认为,医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前者需要博闻强识,后者需要经验积累。当年她在省立医院实习,差不多24小时都不离开医院,一直陪着自己所管的病人。晚上不管值班到几点,都保质保量地完成病历和病程记录,自己做出病情分析。她能背过每一位病人的病历,以便第二天向上级医生汇报。“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了,什么时候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下班。 ”老师的一番话,并未让闫素华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坚定了信心,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大学毕业后,闫素华被分配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工作,真正开始了医生生涯。理论知识扎实又敬业的她很快被委以重任,作为后备力量接受培养。
  逐步成长为业界权威,致力于理论创新和新技术推广
  分专业时,闫素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内科。在她看来,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容不得半点闪失。
  心律失常是闫素华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这是一种在心血管内科领域最复杂最难以治疗的疾病。正常人的心跳通常是每钟 60至100次,高于或低于这个速率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当时,治疗此类疾病主要靠药物,没法根治,而开胸手术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射频消融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即用一根直径几毫米的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病灶部位,然后释放一点射频电流,使病灶凝固坏死,不用开刀,手术时间短、风险小,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在国内,这项技术刚刚起步,医院选派闫素华到北京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心脏电生理与射频消融高新技术学习班,师从著名心血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学成归来后,闫素华就和同事们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根治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手术。此后她又多次举办培训班,并帮扶30多家医院开展此手术,推动了射频消融术在全省的开展,她也因而成为这一领域内的权威。
  闫素华还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房颤根治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2006年,她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合作主办了“中美房颤及复杂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班”,对房颤根治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闫素华突破原心室重构和电重构导致心律失常的经典理论,提出了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引发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新理论,并且通过干预实验,筛选出了有效药物,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她首次利用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研究了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及体表心电图的形成机理,发现了典型心房扑动却出现不典型心电图表现的原因,提出了利用体表心电图判断心房扑动类型的新办法及术中判断消融终点的新标准,此方法简便、准确,易于掌握,为临床心房扑动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断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复发率,该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012年5月,闫素华成为省内首位心血管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在闫素华的带领下,心内二科团队每年诊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万余人次,手术成功率位居全国前列。
  在追求更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道路上,闫素华从未停歇,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坐诊、手术、科研、承担行政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提升自己。新千年伊始,不惑之年的她考取山大的硕士研究生,而到了2011年,知天命之年的她又考取了山大的博士。有人说:“你已经是知名专家了,何苦再为难自己? ”她却回答:“在医疗专业水平提升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充电、吸收营养,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
远赴澳大利亚,能力突出获异国同行肯定
  闫素华的人生中,一段留洋学习、工作的经历带给她带来了重要影响。 2003年,在千佛山医院的支持下,闫素华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皇家王子医院,从事心脏电临床及科研工作。
  年逾四十,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白天在医院工作、学习,晚上回到宿舍里学英语,闫素华一心沉浸其中。
  一次,在医院的某学术讨论会上,当讨论到一个相对晦涩的问题时,闫素华主动站了起来,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会同事一边惊异于她的英语水平,一边对她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表示钦佩。
  没过多久,教授找到她,“你想上手术台吗? ”“当然想啊! ”闫素华不假思索地说。有了难得的手术机会,闫素华十分珍惜,更让人兴奋的是,当她从手术室出来时,所有人都会鼓掌欢呼,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这让闫素华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原本,闫素华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因表现突出,澳大利亚院方专门申请了课题,帮她完成博士论文,并为她申请延长了一年工作时间,而且所有待遇和本院职工一样,闫素华因此成为这家医院唯一一位允许独立手术且带薪工作的中国医生,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院方的认可。
  在澳大利亚两年满是收获,闫素华共参与手术1000余例,其中独立手术300余例,进行了3项课题研究,接触到多项国际范围内刚刚起步的新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都得到极大提升。
  这两年里,闫素华从未走出医院,去欣赏澳大利亚迷人的景色。但当她踏上归国的飞机时,她却毫无遗憾,反而心满意足,“我已经等不及要把学到的技术带回祖国! ”
医德有口皆碑,扛起医者责任
  记者眼前的闫素华,慈眉善目,脸上总挂着微笑,说起话来慢声细语,患者对她的评价多为“待人真诚、细心,有她在我们就特别踏实”。
  闫素华的医德在业内有口皆碑。在她看来,医术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医术的保障,“患者满怀希望来到医院,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多一点耐心,多一些沟通,多一份责任感。 ”
  甚至于面对患者的误解与“无理取闹”,闫素华依旧拿出仁心对待。 2014年5月的一天,临下班时,一位昏厥的老人被送到医院,根据多年经验,闫素华判断很可能是肺栓塞,便立即全程陪同老人做检查,之后还带领团队连夜给他进行溶栓治疗,使其转危为安。然而,出院结账时,老人家属却说溶栓所用药物价格昂贵,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指责闫素华乱用药并拒绝支付药费。事实上,这种药是治疗肺栓塞的必用药,暂无其他药品或治疗手段能够替代。沟通过后,家属仍固执己见,闫素华没有争执、抱怨,径直走向收费处自掏腰包支付了药费。
  多年行医经历让闫素华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一位医生能真正与死亡对抗。“即便是名医,也只意味着对疾病的干预能力更专业,对大病的治疗更有保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生命健康还需要全民一起去重视。 ”闫素华说,因此医疗科普成为她在专业、科研之外非常重视的工作。
  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医患间信息通道的平等被闫素华视为医者的责任。2014年11月,省内首家房颤门诊及心律失常远程会诊中心在千佛山医院成立,此项目覆盖56家县市级医院,可通过电子设备远程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动态,并逐步覆盖农村。她告诉记者:“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也可以享受名医、专家的诊治才是真正的医学济世。 ”
  去年春节期间,26岁的德州青年文文感觉胸口发闷、浑身乏力,随后又出现了憋喘、全身浮肿等症状。家人将他送到城区一家医院检查,医生看完结果后直言:“孩子的心脏有问题,病情很严重,建议转院治疗。 ”
  医生的话让全家人陷入焦虑:“谁能救救他? ”这时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到千佛山医院找咱老乡闫素华去吧,她准能治好孩子! ”于是他们带着希望连夜赶到了济南。经检查,文文患上了重症心肌炎,并伴有严重的心力衰竭、低氧血症及心律失常,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紧急治疗。
  对于此类病人,闫素华已记不清曾治疗过多少例,对此早已胸有成竹。术后,文文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并于17天后出院,在家休养了两个月就痊愈了。文文的家人十分激动,专程制作了一面锦旗感谢闫素华。
  实际上,每次有老乡慕名前来求医问药,闫素华都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她觉得,自己虽已离开德州多年,仍觉乡音最亲切。一有机会,她就到德州的医院坐诊、手术,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为家乡人解除病痛。
  对于德州这些年的发展变化,闫素华充满感慨。如今,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更让她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就医学而言,德州的医疗机构可借此东风积极寻求与京津及省会地区的先进机构合作。据我所知,目前已取得不错的成绩。 ”
  采访的最后,闫素华通过题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祝福,并表示今后还会继续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祝家乡德州更美好,愿为家乡的医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闫素华:以心护心问鼎“泰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