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617期 >> 第07版:柳湖
黄河岸边的黎明
——序朱长新散文集《山中寻梦》
□华锋
  黄河岸边有一个叫黎明的山东汉子,他是我的文友和兄弟。
  30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回到故乡山东齐河。当时,齐河县文化馆活跃着一个“黄河文学社”。由于我在部队坚持文学业余创作多年,回到故乡后,我就加入了这个文学社团。在这里,我认识了黎明。黎明,原名朱长新,齐河县五金厂的职工——真正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文学青年。
  当年的“黄河文学社”,有二三十名成员,大多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每逢周日,我们就在作家鲁风的率领下,或齐聚一堂交流创作情况,或端坐在文化馆小礼堂内聆听应邀而来的作家、诗人的讲座,或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各处采风,间或到一些文友家中小酌。大家指点文坛,激扬文字,谁有作品发表,都被鲁风登记上墙,互相激励。黄河岸边留下了一群文学爱好者朝气蓬勃的身影,形成了齐河县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创作高潮。那时,黎明是文学社活动的重点参与者之一。后来,黄河文学社因鲁风的离开而解体。于是,齐河县的文学创作就成了散兵游勇状态。时光如白驹过隙,30年过去了,如今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的原黄河文学社的成员不足三分之一。在这不足三分之一的坚守者之中,就有黎明。他的这本散文集《山中寻梦》,就是他执著于文学梦想的最好证明。
  读了黎明的部分作品之后,我想起了这样一种说法:“要想了解一个作家,最好是读一读他的散文。”因此,我要说,要了解黎明是怎样一个作家,请你读一读他这本散文集《山中寻梦》。
  和大多数爱好文学的人一样,黎明喜欢上写作,是从喜欢读书开始的。他在《读书滋味长》中说:我并非书香门第出身,“然而,书不弃我,我有情于书,却是多年的事。此情于我,千般缠绵,万般缱绻。忙碌劳顿谋稻粱的日子,抑或清心寡欲里的长闲,捧一本书,无论野外,还是室内,身心远离烦嚣的尘世,或坐或卧,那些方块汉字,就成了风景,就有了思想,就开始了与我的对话。”这一段弥漫着书卷气的文字,如果不是长久的读书、思考和练笔,是不可能形成的。时下一些从事写作的人,不在读书上下功夫,忙于走捷径,写出的只能是轻飘飘的“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古人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从何来?只能从读书、思考中来。黎明的散文之所以有“味道”,就在于他坚持不懈地读书。
  我特别注意到黎明这本散文集中写人物的多篇文字。如《刘大仙》《聋汉》《想起田毅先生》《和鲁风在一起》等。初读《刘大仙》和《聋汉》,以为黎明写的是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读到文末,才知道这两位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黎明的至亲,不是虚构的人物。这二人一个是黎明母亲的外祖父,一个是黎明的外祖父。通过他的书写,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基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顽强的生命力。一般来说,人们都不谈及这类故事。黎明把他们写出来,并且写得鲜明生动,为我们提供了民间真实人物的范本。黎明写到的田毅和鲁风,我与他们都相识。通过这两篇文字,田毅先生提携文学新人的精神,鲁风先生对文学的满腔热情,再一次浮现在我的面前。特别是田毅对黎明说过的两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你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已经是一个作家。要在作品上下功夫,何必非要戴一顶作家的帽子! ”(《想起田毅先生》)
  黎明的写作视野相当宽阔。近几年,他走出齐河,到各地参加了许多文学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写作的领域。他这本散文集中多篇游记作品,记录了他的足迹和思考。如《半岛看海》《醉在琅琊山》《沂水情长》等篇,写景、叙述都有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读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最值得称道的是黎明的一些人生感悟类的作品。如《雨中过黄河》,由黄河联想到足迹所至、双眼所睹的许许多多的河,思路开阔,雄浑大气。《当过一回老师》,通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写出了自我认知的重要。《小城》,通过童年一次理发的经历,写出了特定年月底层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守望相助,堪称佳作。我由这篇《小城》想到有关散文的一种观点,即散文就是“表达你的发现”。也就是说,没有新的发现就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散文作品,而表达不到位也难形成上乘佳作。散文这种文体,看似容易,实际上易写难工。
  黎明是黄河岸边执著于文学的一条汉子。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0年了,黎明从一个文学青年步入中年,仍然住在黄河西岸这座小城中;我作为他的文友和兄长,也一直居于此。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不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地,还有我们共有的文学梦想。梦想不老,我们不言放弃。此时此刻,我由“黎明”这两个汉字又想到,“黄河岸边的黎明”还是一个很美的意象。都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要说黎明每天也都是新的。因此,我希望黎明写出更多新的散文佳作来。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序朱长新散文集《山中寻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