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莹
在张振斌的工作室里,除了一套桌椅、一架书橱之外,其余地方都被成千上百件印章和瓶瓶罐罐所占满。每天清晨,他来到工作室后,第一件事就是点燃檀香,打开收音机,在香气缭绕和广播的背景音下,开始一天的工作。
4月17日,记者在梁子黑陶文化园见到了黑陶篆刻名家张振斌。他说话声音洪亮,笑声爽朗,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有着明显的军人烙印。可当他埋首创作时,却有着超乎寻常的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沉静下来,只有刻刀在陶器上尽情游走。
把传统书法的笔墨情趣表现在黑陶创作上 张振斌1959年出生于河北景县,从小就表现出对书法艺术特别的热爱,小时候在班上办黑板报,为了把字体和版面设计好,他经常在放学后,留在学校,一遍遍地改,改到很晚才回家吃饭。
1978年,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待了15年之后,转业到德州市建行工作。这期间,他没有一天放下过书法,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就来到书案旁练字,闲暇时间还玩一玩篆刻,刻了不少闲章送给朋友。
2003年,在书法篆刻界小有名气的张振斌,经朋友介绍加入了梁子黑陶。
即便有着30多年的书法功底,他还是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初始训练开始,一刀一刀地刻完无数个废弃的陶罐,认真把刀功练到娴熟自然,才真正开始黑陶硬刻的创作。在这之后,他苦下功夫,把全部心血都用在黑陶硬刻的钻研上。“在陶器上书写想要做到游刃有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书法艺术中,线条的纵与收、笔墨的浓与淡、用笔的刚与柔、墨色的枯与润,都可以用刻刀还原体现,巧妙地在黑陶硬刻中发挥出来。”张振斌说,如何处理好书法与篆刻的关系,怎样把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情趣表现在黑陶创作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的不仅是天资悟性,更重要的是勤学苦练,不倦探索。
握起刻刀,就进入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刻字讲究静、稳、准。只有心静,没有任何杂念,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从握起刻刀的那一刻起,张振斌就进入了一个旁若无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全神贯注,所有的意念都化在刀尖上,心与手高度统一,默契配合,将一个个字刻在黑陶上。
为了把每一件黑陶都做到完美,他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忘记吃饭、休息。有时候,早上拿起刻刀,直到作品完成,抬眼一看时间,才发现已经下午一两点了。“搞创作讲究一气呵成,只有这样,出来的作品才气韵生动连贯,优美悦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振斌说。
“一个人快乐、有精气神,手下的作品也就有神气” 张振斌在隶书和小篆上用功最深,也最为擅长。从最开始的喜欢到越钻研越沉迷,1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黑陶雕刻的领域里不断探索求新,艺术造诣也愈加精深。
他的黑陶硬刻雄健苍劲、筋力丰厚、古朴大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风姿灌注在字里行间,笔墨的动势中充溢着生命的激情。
张振斌发自内心地热爱着黑陶硬刻,这份工作带给他的,不只是艺术上的精进,更是心灵世界的喜悦和满足。以前,他都是骑着自行车,早上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上班,傍晚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下班。现在坐班车,他依然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哼着小曲。“一个人快乐、有精气神,手下的作品也就有神气。创作时激情充沛,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会焕发生机和光彩。 ”
采访的最后,张振斌说:“每一件黑陶,都具有鲜活的生命气息,也都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希望我的黑陶作品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热爱生活。 ”
人物简介:张振斌,1959年生,河北景县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擅长印章雕刻。2011年,其作品《孔子周游列国笔筒》《龙凤吉祥瓶》获得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3年,作品《方章》获“神龙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 2015年,作品《兰亭序硬刻卷筒》获“首届中国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传统陶艺”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