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422期 >> 第06版:往事
运河的畅通带动了德州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商帮纷纷来到这里抢占商机——
明清时期,“外商”在德州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运河上的船只


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聚集在运河附近的集市上


“潞丝”做的枕头顶


“德州·光绪年月·隆聚银炉”五十两银锭


  历史上的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特别是明清以来,九省御路、大运河将德州与沿线城镇紧紧连在一起,各地的商人商帮纷纷到来,商业网络渐趋完善。
  城里城外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座会馆、驿所、寺庙、宫观,这些建筑从设计格局、装饰图绘、楹联碑铭、供奉神祇到日常活动,都包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明清时期外商在德州的载体和见证。
运河流得繁荣来
  便利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度使德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城市工商业经济。
  早在宋朝,德州就有了烧瓷的手工业,烧制的红绿瓷器非常精美。明代出现了砖瓦业,连续烧制了35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佃户、农民、手工业作坊工人的积极措施,德州经济迅速恢复。
  明定都北京后,德州更是有了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德州以南九省的官宦、士绅进京赴任都要经过这里,大运河是南北沟通的脐带。
  永乐年间,德州已是“四方百货,倍于往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络绎不绝,产品堆积如山,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
  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德州,从军事重镇逐步演化为商业名城。在德州增设了行政管理机构,从城市的规划,到工商业的经营,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
  明成化年间,推行输银代役法,允许工匠不到京师当班服役,产品可更多投入市场。嘉靖、万历年间,漕船搭载货物限额放宽,每船准带60石,民运白船免税带货40石,南北物资交流空前繁荣。
  繁华中,德州城市布局逐步形成。永乐年间,城南及沿运河一带先后出现马市、羊市、柴市、绸缎市、米市、线市、锅市等集贸市场。
  到清乾隆年间,城内有街道30条、市场3个,城外有小巷3条、市场7个。这些街市深深刻着商业的烙印,出现了小锅市街、竹竿巷、豆腐巷等名字。
  城内当时有手工业作坊200多处、商号400多家,并涌现出不少老字号、名产品。如瑞兴号水烟、旱烟,颐寿堂人参再造丸,农家草编帽等,远销云、贵、川。
  当时德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有两个:南边的桥口街和北边的北厂街。明清时的漕运,不是直接到京的,而是分段递运、重点存储,德州既是存储站,又是中转站。存储的地点就在北厂。桥口是九省御路必经之路,北厂是漕运装卸码头。
  在桥口街渡河处,用船搭浮桥一座,供车马行人通行。南来北往的船只,集中一个时间开船,到时候把浮桥船抽出几只,船过后即行合拢,“湖关”(即税卡)就设在这里。来往船只在这里验货交税,补充粮食及日用品,白天黑夜,帆樯如林,小贩叫卖声混杂着船工号子,不绝于耳。
  北厂最初设粮仓,是在金天会七年(1129年),名将陵仓,此后元、明、清一直将这里设为重要仓储基地,全盛时期建有仓廒200多间。明初靖难之役时,燕王军队攻占德州获北厂仓储军粮一百多万石,可见仓储之巨。
  北厂紧靠运河东岸,粮船一到,两岸即成繁华市场,船工们出售绍兴黄酒、景德镇瓷器、红白糖、红漆木器、竹货等,劳动号子此起彼伏,脚夫往来忙碌不停。
  在仓廒区,附近州县的农民,赶着驴车、牛车,推着独轮车,满载粮包来仓口验收交粮,好像一个庞大的粮食市场。北厂街内,茶棚酒肆招牌冲天,店铺林立,物品琳琅满目,南北各地稀罕物件随处可见。
  商业的大繁荣,刺激了文化的大发展,这时的北厂,龙王庙、泰山奶奶庙、关帝庙、天后宫香火经年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各种庙会热闹非凡,唱大戏的、耍猴的、拉洋片的……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西商十居七八
  外地客商大量涌入德州,是从明朝开始的,主要是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人集团,人们称其为“商帮”。
  运河的畅通带动了两岸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商帮都被京杭运河这块巨大的磁石所吸引,他们纷纷来到这里,抢占商机,分攫市利,使这一区域逐渐形成了以运河为商品流通主干线的城乡市场网络,这个网络由流通枢纽城市和农村集市组合而成,覆盖华北、华东的大部分地区。这里面,尤其以晋商居多,致使山东一些地方出现了“西商十居七八”的局面,德州,更不例外。
  山陕商人中,“行商”“坐贾”数量均不少,经营种类也很多。明人谢肇淛说:“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指徽商)。 ”“行商”可分为四类:一是将德州的商品转运到山陕销售。如明代以来,山西潞安以产“潞丝”而闻名,“潞丝”的原料很多便是从德州购买贩运过去的。
  二是将山东的商品发往全国。如晋商在德州、齐河、陵县、禹城等城镇设立布庄、布店收购棉布,然后销往西北口外及东北各地。《齐河县乡土志·商务》说:山西商人在城镇设立布庄收购“齐河大布”,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销往口外,乾隆年间,这种商贸活动最为盛行。
  三是将外地运来的商品再运至别处出售。当时转运的商品主要是从南方运来的丝织品和茶叶。
  四是将山陕的商品运来德州出售。如将山西铁器运来德州、临清,然后转运到高唐、河间等地。运河区域的山西木材大都是山陕地区商人从家乡转运而来。成化年间,荔县商人眭敖与其子眭祥,活跃于运河之上,往返于杭州与德州之间。乾隆《潞城县志》卷四《耆旧》中记载的潞城商人贾庆余“东西奔驰,恒竟岁无停晷”,终于暴富,成为大商人兼大地主。
  大的坐商在德州并不多,主要是批发商,也有零售商。如德州有许多经营茶叶的山陕商号,他们大都是收购南方运来的茶叶,然后批发给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乾隆《汾阳县志》卷六《孝义》载:汾阳人吴文玖“尝贾于山东禹城”,因此而致富;光绪《恩县乡土志》记载:恩县城北曾建有山西会馆;民国《恩县志》卷六《实业志》说:该县的市镇中都有染房,“惟营业者,多系山西人”。
  山陕商人经营的项目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优势项目外,其他如铁器、煤炭、棉布、茶叶、皮货、烟草、纸张、海味、日用杂货等,应有尽有,在账局、票号业方面更是独占鳌头,表现出雄厚的经济实力。
  除了便利的水运之外,德州山陕商人多还有这样两个原因:其一,地理位置。这一带距山西较近,且与河北接壤,山陕商人经京、津等地可直接进入。其二,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朝政府开始有组织地从山西迁移人口,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移民与原迁移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与商贸关系的发展,同时,原迁移地的商人来到移民区经商,在商贸往来中有信任感,在观念上有认同感,在生活上也有安全感。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明清时期,“外商”在德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