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408期 >> 第05版:教育
现代学徒制德州“破冰”
□本报记者王倩倩本报通讯员刘克政
  “学生愿执弟子之礼,诚心投恩师门下为徒……”3月29日上午,山东星光糖业集团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正在举行。
  呈拜帖、敬茶,仪式过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33名学生与星光集团的17位师傅结成“师徒”。这是我市启动的首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师傅带徒弟咋教?咋学?
  现代学徒制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工厂由师傅言传身教。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么现代学徒制,到底咋教?咋学?“我们制定了导师、校企交融循序渐进的‘1.5+1.5’人才培养模式。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学生科副科长闫鲁超介绍说,试点在普通高职三年制学生中开展,学生前一年半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后一年半在星光集团实践,3年学习期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
  学徒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校企双方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后,第二、三学期将进行3至5周的实习;第四、五学期以实岗锻炼的方式在企业轮岗,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岗位综合技术的学习并积累工作经验;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以准技术人员的身份带薪上岗,企业通过绩效考核,对其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鉴定。
  那么,学生毕业后是否需要留在企业工作?“学生是否留在企业,企业愿不愿意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依然有自主选择权。”闫鲁超说,这种培养方式并非强行“捆绑”,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仍是“双向选择”。
升级校企合作“定制”新工人
  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学徒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熟悉一线操作技能的机会。“师傅手把手教,技术会学得更细致、更全面。 ”万萧是德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机电一班的学生,也是33名学徒中的一员,在他看来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现代制造业的很多技能仅靠学校教育难以掌握,必须要亲身实践。此次试点,星光集团选拔的17位师傅,全是工龄长、技术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今年53岁的设备部部长邢晓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打算将自己从业31年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现代学徒制是个好事,我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徒弟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 ”邢晓峰说。
  同样身为师傅的星光集团计量部部长杨少辉觉得,徒弟们的到来也能为企业注入新活力,“公司技术改造涉及电气、仪表、工艺等多个领域,很多设备都是进口的,技术要求高,大学生文化程度高,上手快。 ”“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有利于企业筛选并留住合适的人才。 ”星光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峰认为,企业全程跟踪,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技能水平,而学生学习内容明确,学得深、干得好、提高快,现代学徒制的优点显而易见。
  全面推开仍需迈过几道坎儿
  虽然试点项目刚刚启动,但在闫鲁超看来,这已是不小的进步,早在2012年,他们就开始研究现代学徒制,并申报了两项省级课题,直到4年后的今天,才得以落地。“虽然很多职业学校制定有现代学徒制计划,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闫鲁超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学校热、企业冷”是推广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之一。“之前接洽过10多家企业,都未达成合作意向。 ”闫鲁超说。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既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生就业,又降低了实习实训等教学成本,受益多、积极性很高。但不少企业认为,让员工“师傅带徒弟”,会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耗费人力财力,这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除了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校企合作紧密度有待提升外,制度、规则不完善成为更深层次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和对企业的促进机制,学校和企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常常遭遇权责不明晰、评价体系滞后等现实尴尬。
  现代学徒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推动其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融合、无缝对接,这种育人模式无疑是弥补高技能人才不足、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
  去年,我省启动实施了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建立现代学徒制,规定企业每接受1名学徒并按标准完成培养任务,财政补助5000元。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试点学校之一。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以订单培养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制度的规范,模式的成熟,现代学徒制将不断深化发展。
校企联手培养能工巧匠
□胥爱珍
  传统学徒制起源于手工业时代,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傅带徒弟,主要培养初等工匠,对象多为文化层次较低的技术人员。现代学徒制源自德国,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指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种身份。这种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既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也需要各行各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遴选165家单位为首批试点单位,实质性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工作。我省去年8月份启动这项工作。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病,这导致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脱节,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实际操作水平较低,走上工作岗位仍需要从头学起。现代学徒制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从学生角度讲,可以兼顾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两方面,促进全面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讲,不仅有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还能有效改善职业教育师资状况,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举多得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从职业院校到企业间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对于学徒制的“传帮带”方式,批量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方面稍显逊色,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各行业都需要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能够更好地发扬行业文化,增强学徒敬业、精业的责任感。
  从长远看,推行现代学徒制,不仅能为企业解决“用工荒”的难题,更是为创新创业打基础、惠长远之举,必须给予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采取补贴、奖励等积极措施,激发企业、职业院校参与学徒制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参与其中的企业要挑选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师傅,传授技艺经验,学校要挑选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再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为技能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现代学徒制德州“破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