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226期 >> 第08版:文化
有尺难量是情怀
——记我市书画收藏家李玉才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滨 周坤 张晓航

黄胄《塔吉克舞》


李玉才(左)与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合影


李苦禅《鹰》


吴昌硕《秀石天竺》


周思聪《朝霞》


张大千《山水》


南海岩《微笑》


  与许多收藏家不同,李玉才从不讳言收藏与赚钱的关系。
  靠着借来的20万元起家,他仅仅用了15年,其收藏的艺术品价值上涨了数百倍。“去年我专门让人清点了一下,手上的藏品价值过亿元。 ”
  “没有不卖藏品的收藏家。并不是说收藏就是为了买卖,但大部分藏家还是需要以藏养藏的。另外也需要通过一卖一买来调整自己的藏品。 ”他说,收藏与生意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买与卖都不是问题,关键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
  这种对“度”的把握,沉淀于李玉才65年的人生经历里。“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经得住推敲。 ”他用一句很乡土气的话总结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成功的尺度:比别人多一点悟性,多一点用心
  李玉才涉足艺术品收藏时,已经年满50岁。而在此之前,他做的事和艺术沾不上一点边儿。
  出生于乐陵市城关镇南小郑村的李玉才,初中没毕业就回家做了农民。尽管如此,那个年代他仍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干过农活,赶过大车,当过村里的会计,1983年,30岁出头就先后出任了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成了全村的当家人。
  也正是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他很快就表现出了超常的才华。短短几年里,他先是带领村民建起了建筑工程公司,为集体挖到了第一桶金,也为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紧接着他创办了乐陵第一个民营运输公司,40多辆车的庞大车队成为乐陵和周边县市运输市场的重要力量;建成了乐陵第一个加油站,盖起了当时的乐陵第一高楼,开办了乐陵第一家引入现代化管理的大酒店……过去贫穷落后的南小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李玉才自己也在1985年被评为德州地区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当时那个时代,商机遍地都是。 ”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李玉才从来都不过多渲染,他认为,自己无非就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儿悟性,再就是做事时比别人更用心一点儿。
  当年赶大车时,用驴马车从海兴的盐场往乐陵拉盐。别的车把式到地后都去忙着抽烟歇脚,李玉才却总是到处转转,发现德州缺少的东西就捎带一些,靠着一来一回的货物交换,几年下来他就挣下了4000元钱。准备开酒店时,一开始李玉才就将酒店定位在高端:他带人去上海考察了多次,全面引进上海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现代化的服务理念让当时的乐陵人眼前一亮,酒店开业后一炮而红。
  学历不高的李玉才,学习、工作能力却超出常人。这也使得他从一个农民成长为副镇长、建行行长,一路走来能在各种岗位上游刃有余、表现出色。调任建行以后,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前沿资讯和理念,完善的培训体系也给了他提升自己的机会。他创造性地提出的责任会计管理体系,引起了省建行领导的重视,全省建行系统组织人员到乐陵学习、推广。“进入建行的第二年,我到北京学习,当时专家就讲了艺术品收藏回报率的话题。当时没怎么在意,但后来退休时选择再创业,想想还是受了这次讲座的影响。 ”李玉才回忆说。
  2000年,因为建行进行机构改革,李玉才从行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一个人事业的高峰期长了也就二三十年,50岁之前我已经经历了人生的一个高坡。但50岁之后怎么办?看报、喝茶、闲逛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自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未充分展现,50岁到80岁,我的人生还会更精彩。 ”李玉才如是说。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创业之路:书画收藏。
  此次创业不同以往,书画收藏是李玉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完全陌生的领域。他的悟性和用心再次起了作用。他多方拜访国内著名画家和艺术评论家,多次到高校听课、拜访专家教授,逐渐提高自己的品鉴水平。同时阅读大量的艺术理论,研究美术史,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对藏品的价值走向做出自己的预测。经过积累,2001年,李玉才以他果敢的魄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县城开了乐陵市第一家画廊。
  画廊刚开不久,李玉才就遇见了年轻画家何家英的国画《夏》,当时要价20万,他无力承担,但他认为是精品,值这个价,于是找人合伙购得。但后来合伙人有变,20万的压力集中到了他一人身上。当时20万不是小数,然而李玉才还是咬咬牙凑钱买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幅画都无人问津,家人甚至以为他受骗了。但李玉才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他坚信自己的眼光。最终,此画以65万元成功出手,为他以后的书画收藏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在德州开了雅之家画廊分店,著名画家王明明、冯远、何家英、南海岩、石齐等为画廊题写店名,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从此,李玉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
  进取的尺度:人应该有一颗上进心,但要懂得节制欲望,适可而止
  浸淫书画艺术越久,李玉才对艺术精品的渴求越浓烈。他意识到,艺术,只有精品才有收藏的价值。他对藏品的挑选近乎苛刻:自己中意的精品,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拿下;对于自己看不上的作品,有客户报价也不买。“从我这里买画的人,基本都是故交,我不能拿次品糊弄朋友。”十几年下来,他的藏品不乏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黄胄、范曾、何家英、王明明、南海岩等近现代及当代众多名家精品。
  大概正因为李玉才对艺术精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他与不少书画家、艺术家都成为了知心朋友。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利益上的牵扯,更多的是感情的交流、学识的切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刚刚认识德州籍著名画家南海岩时,南海岩还是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两人一见如故,多年下来成了一对忘年交和艺术上的好伙伴。
  李玉才认为,朋友之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相反,表面看来平平淡淡的交往,却往往更持久。“朋友的一句话,对我来说也许就价值千万。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10多年前,李玉才在一次拍卖会上遇到了中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的一本人物册页,全册18页,报价24万元。同场拍卖的另一位画家的老虎图,当时颇受市场追捧,报价30万元。是买十几张市场前景一般的小册页,还是购进市场上火热的老虎图?当晚,李玉才与王明明和南海岩一起吃饭,两人建议,要买就买大师级的作品:“周思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擅长水墨人物画。她的作品造型能力强,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她又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更有增值潜力。”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李玉才决定买下周思聪的册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王明明、南海岩的判断:周思聪的这本册页,现在市场价值已经过千万,一直被李玉才珍藏至今;而老虎图目前仅仅上涨到200多万元。
  在李玉才的藏品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种类是名家题画的折扇,多年来收集了200多把。他介绍说,扇子以前是夹杂在书画艺术品中一起拍卖的,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借国内艺术品市场复苏之势,扇子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认识,很多藏家对这一具备升值潜力的门类格外关注。
  而李玉才对扇子的偏爱,在他看来是在自己有限的财力和对艺术精品的无限追求之间寻求的一个平衡。“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搞收藏也一样。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突破。中国文人有把玩折扇的传统,往往方寸之间蕴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和文人情怀。 ”他解释说。在收藏扇子的过程中,李玉才走出了另外的一种人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幅幅精致的扇面,方寸之间展现出的艺术境界,让他在不知不觉间拓展了人生的宽广度。
  与我们对谈,他俨然已经是个扇子艺术的专家。“一般来说,当今收藏界在扇子收藏方面,讲究‘真、精、新’三个原则,真品、精品自然不用说,所谓‘新’,说的不是新近面世的作品,而是保存完好的旧作品,即使年代久远,但仍然如新的一样,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品相好的自然价值不菲。 ”李玉才告诉记者,玩扇子的讲究很多,这也是多少年来传下来的“老规矩”,比如拿扇,手要洗净;开扇,应该轻轻用手指捻开,以免损坏扇子。扇子放在桌上应该大扇骨朝桌面,这样不至于磨损扇面。另外,收藏扇子应该注意防霉、防潮、防火、防蛀等,收藏的折扇扇面一定要完整洁净,上面书画清晰,墨彩妍润,如稍有残损、变污、霉斑、水渍,收藏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修补起来也比较麻烦。而收藏扇子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发现方寸间的历史文化,如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的两部关于扇子收藏的文化专著《扇有善报》和《扇解人意》,可谓“扇小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价值的尺度:一个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中尽其所能做贡献
  今年1月,李玉才的“雅之家美术馆”在德州董子文化街开业。“画廊改成美术馆,是我自己的主意,我觉得这样对社会的作用更大。 ”他对记者说。
  李玉才说,美术馆一方面可以给画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给书画爱好者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我正在思索如何和高校相关院系进行合作,比如,组织研讨班,或建立学习基地,让学美术、书法等的学生不但能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还能看到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启功、赵朴初等名家的真迹,从中悟出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大的进步。 ”他说,如有可能,他还愿意帮助书画作品优秀的学子出画册,助力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李玉才坚信这样的信念:挣钱不是目的,人生要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和谐的结合点,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引导民众和服务社会中,尽其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必然要体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点上,一个人拥有再多的钱,如果对社会、对国家没有裨益,也不能说是成功。在收藏上,他首先考虑艺术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把精品作为一份民族的记忆而珍藏下来。
  2006年,听说杭州拍卖宋哲元的书法作品,李玉才立即奔赴杭州。宋哲元是著名抗日将领、爱国人士,乐陵人,毛泽东曾对宋哲元的抗日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同样是乐陵人,李玉才抱着对宋哲元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路马不停蹄赶到杭州。在会场,李玉才看到了民族英雄的手迹——“松筠节劲”书法匾额。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让他仿佛看到了宋哲元将军英勇作战的身影。他有些激动,顿时下定决心:再高的价格也要把这件作品拍下来。
  当天,作品底价3万元,李玉才以7万元的价格拍得。“无论从家乡人的角度,还是从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来说,都物有所值,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带着英雄的手迹回到故乡,李玉才如获至宝。他把作品恭恭敬敬地放在画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和藏友们交流的时候,他都会介绍这件作品,言语间都洋溢着自豪与骄傲。
  此后不久,李玉才又从北京寻到了一把宋哲元书法的折扇,再次让他兴奋了很久。“等到乐陵修建宋哲元纪念馆的时候,我会将他的作品捐献出来,让后人铭记先人,铭记历史。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他将宋哲元的书法作品捐献给了乐陵市政府。
  今年是李玉才从事书画收藏的第15个年头,但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这个行当相见恨晚。“艺术品不属于个人,而属于整个民族和国家。一个真正的收藏者应该具有这样的胸怀,要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自己的藏品。若干年后,这将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 ”李玉才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我市书画收藏家李玉才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