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书瀛,1938年生,宁津县人。文学理论家、美学家、散文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成为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首位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长期担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多所大学教授。
丙申猴年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德州人、宁津人、冀鲁边区的后人,我和我的家人在北京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拜年了——德州、宁津的老少爷们、兄弟姐妹们,春节好!
我离开家乡已有65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回去探望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我和家人的心,一直与乡亲们连在一起。每逢在报纸上、电视上得到有关德州、有关宁津的信息,我和家人都是竖起耳朵听、瞪大眼睛看,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譬如前年11月在《星光大道》看到宁津高庄村的农民李立秋精彩的蹬缸表演,后来又在春节晚会上听到她响遏行云的演唱,我们全家站起来为她鼓掌、为家乡鼓掌、为德州鼓掌,逢人便说:“这是我家乡的一位农民! ”那年春节单位团拜,我压抑不住喜悦的心情,告诉同事们:“你们看到电视上那位李立秋了吗?她是我家乡人。 ”这就是忠厚朴实、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德州人、宁津人!
65年间,2015年是我与家乡联系最多的一年。 7月,我们全家回宁津烈士陵园为我父亲杜子孚烈士举行家祭;9月,在参加“9.3”大阅兵之后,我又应邀到乐陵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回到自己童年生活过三四年的地方,回到乐陵人民用小米、棒子面窝头、高桩馒头、金丝小枣养育过我的地方,不禁热泪盈眶。我回乐陵,不光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更是为了感恩,感谢乐陵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 10月,《德州日报》的两位记者尹滨和张晓航同志来访,带来浓浓乡情,带来家乡的问候,这是家乡的珍贵礼物。
前不久,《大众日报》记者朱殿封同志嘱我为他书写冀鲁边区抗战英雄的一部书作序,我为他的真情打动,欣然应允。从2015年2月份起,近一年时间,朱殿封撰写、发表了12万字、15个整版荡气回肠的文章,再现了冀鲁边区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写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冀鲁边区抗战英雄史诗。我翻读这些火辣辣的文字,看到一部冀鲁边区抗战英雄图谱。朱殿封是乐陵人,他说:“我家乡乐陵市有金丝小枣树,叶不争春,花不争艳,冠不争天,根不争地,是它的特有品性。它耐瘠薄,抗旱涝,历经沧桑,伤痕累累。但是,结出的小枣甘甜如饴。作为栆乡人,我崇尚金丝小枣树的这种品性,愿意像它一样。 ”他正是以乐陵人的这种品格,融合了他对乡土的热爱,铸就了他的神圣职责,写出了真实生动的一部冀鲁边区抗战英雄史诗,写出了一部好书。我希望我的乡亲们,冀鲁边区的后人们,山东的同胞们,全中国的同胞们,以及身居海外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们,都来读一读这部好书。
文章的最后,再次祝福家乡人新春快乐!我相信,德州的乡亲们、宁津的乡亲们,一定会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