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莹
自接触陶瓷绘画以来,陈明在这一领域倾注了无限热情,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陶瓷艺术家、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其作品质感强烈、画面灵动、釉色独到,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追求神来韵味,似与不似之间突出艺术效果,流露出文人画的审美风范。
年少时的书画情缘 1967年,陈明出生在德城区,少年时就对书法绘画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调皮玩耍的年龄,他却安静地在一边写写画画,乐在其中。那时条件所限,买不起毛笔、宣纸,他就用自己制作的毛笔蘸水在水泥地上练习。“水泥地吸水性很好,字写上去不一会儿就干了,而且还多少有些宣纸的味道,这样一练就是好几年。 ”陈明回忆道。
父亲看陈明如此痴迷,特意从北京荣宝斋给他买了四块墨,刻有梅兰竹菊描金图案,非常精美。陈明视如珍宝,每天都要打开来摸一摸、看一看,至今也没舍得用它。
1983年,陈明参加工作,就职于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其间遍临历代书画名家名帖,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每到一地他总是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倍加留心,通过不同视角审视、体察,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到个人书画创作之中。
对于工艺美术,陈明也怀有强烈的兴味,当在景德镇看到师傅们进行瓷绘的场景时,他一见之下就入了迷,决心自学。
陶瓷绘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釉上彩,一是釉下彩,釉上彩是在烧制好的瓷胎上用釉料作画然后入窑经过600℃至900℃高温进行二次烧造而成。釉下彩则是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用釉料作画入窑经过1300℃左右的高温烧造而成。“要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首先要对瓷胎、釉料有充分的了解,这只是最初步的,如果想制作出一件精美的作品还相差甚远。 ”陈明说。为了掌握这门国粹艺术,他在景德镇遍访名师学习制瓷工艺,研究釉料特性、配比、色样、色差、温度等等。
接下来的许多个日日夜夜,陈明在废弃的瓷片上着色烧制对比,掌握釉料变化和色彩变化,在废掉一窑又一窑的实验品之后,终于烧出了气韵生动、凝练传神的作品。
创作向文人画靠拢 2007年,陈明的5件作品在山东省陶瓷协会主办的陶瓷创新评比大赛中获奖,他也被授予“山东省陶瓷艺术家”称号。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陈明获得了业界肯定。欣慰高兴之余,他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推陈出新,创造艺术水平更高的瓷绘。
遵循着前人的法度走,做得再好,也是一身匠气,真正的艺术应该是风格独具的。陈明反复思索着该在哪里寻求突破。“不妨把文人画和瓷绘结合起来。 ”陈明想,文人画讲求抒发性灵,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融合,是自己最爱的一个画种。
此后,陈明的陶瓷绘画渐渐向文人画靠拢,他注重思想情趣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大胆进行艺术实验和创新,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
功夫在画外 陈明的兴趣十分广泛,他喜欢古代文学,能写诗作赋,还擅长黑陶微雕,所雕刻的文字细如发丝,创作出的《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微雕作品,被多家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所有这些,都来源于陈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给他的瓷绘创作带来更多灵感与激情。“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创作中,一个画家的气质和个性,会与所表现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作画不单是打磨技法,更深的功夫在画外。 ”陈明说,“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格调和境界,才能使作品逸气灵动,给人以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艺海无涯浴今生,隐于闹市不自鸣。只为纸上丹青色,化作细雨与春风。 ”陈明说,这首自作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希望在艺术世界里不断求索,让瓷绘在自己手下生动鲜活、更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