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文艺联欢。
德州职院代表队参加全国健身舞比赛。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德州职院”)自2005年整合建校以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养、高技能“双高”人才。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学校党委、行政意识到,文化建设在学生培养中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2013年以来,学校在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过程中,着力实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打造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和精神文化“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以崇德尚能、德能兼修、德能并进为核心内容的“德能”文化品牌,在引领“双高”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强调“德”与“能”的内在统一
在“五位一体”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精神文化无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一所大学是不是有品位的大学,在于它有没有塑造人格、凝聚人心、感召人情的大学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格调的气质和文化积淀,是对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文化精神和校风、教风、学风的高度凝练,是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职能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和立校之本。德州职院将校训凝练为“崇德尚能,敬业乐群”,既体现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也体现了“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师生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乐于与朋友相处,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友爱态度。校风即学校的风气。良好的校风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学校将校风提炼为“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意在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努力进取,踏踏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不断改革创新。教风是教师队伍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学校将教风概括为“学高身正,教书育人”,意在号召广大教师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深厚的专业功底、渊博的文化修养、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自觉履行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校将学风阐释为“德能兼修,知行合一”,旨在号召师生进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专业技能,把“知”和“行”有机地统一起来,学以致用,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人类。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彰显“德能”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形式予以表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建造了“中华德能鼎”,成为学校“德能”文化的标志性景观。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德州职院设计制作了“中华德能鼎”,其造型由“中、华、德、能、鼎”五字元素组合而成,以“德、能”两字为核心,既体现学校“崇德尚能”之校训和“德能兼修”之学风,亦寓意莘莘学子仰德而至、撷能而归。两侧三对彩翼寓意职业教育和技师培养“双元”办学;高素养、高技能“双高”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鼎身以热烈、喜庆的中国红为主色调,象征学校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鼎文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德州日报》特稿部主任孙玉海撰写,号召广大师生进德修业,报国济世。
二是开设“德能大讲堂”,成为向师生宣讲“德能”文化精髓的阵地。为宣讲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方针政策,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德州地域文化精髓,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开设了“德能大讲堂”,各系部开设了“德能讲堂”。先后邀请德州学院副校长季桂起教授作了题为《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的报告,德州市教育工会刘民生主任作了题为《师德修养与名师成长》的报告,全国职业教育知名专家、原威海职业学院院长金志涛教授作了题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等等。一场场精彩的报告,奠定了广大师生“崇德尚能”的思想基础。
三是办好学校网站、官方微信和微校平台,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师生传播“德能”文化。随着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生命力强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已经渗透进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心理健康程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断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是学校顺应新时期发展的必要之举。为此,德州职院努力办好官方网站、微信和微校平台,及时将校园新闻等重要时讯传达给师生。仅微校平台开通不到两个月点击就超过5000人次。
四是将校园建筑和道路重新命名并制作标牌,赋予人文内涵。为了增强师生对“德能”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校园道路、建筑命名方案”。经过征集、汇总、筛选、论证、研究,最后将行政综合楼命名为“润德楼”,将教学楼命名为“博学楼”,将实训楼命名为“知行楼”,将图书信息楼命名为“思齐楼”;将校园内道路分别命名为“崇德大道、尚能大道、敬业大道、乐群大道、勤能路、修能路、积能路、励能路”等等,寓“德能”文化于建筑、道路名称之中,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能”文化熏陶。
五是编写了《德州地域文化读本》,建造了“德州十大名人浮雕景观长廊”,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德州自古以来人文昌盛,贤哲名士辈出,镌刻下对德州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传世文章,为“德能”文化增添了熠熠光彩。为了传承德州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实现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德州职院与德州学院专家学者一起,编写了17万字的《德州地域文化读本》校本教材,向学生介绍德州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文化遗产,旨在让学生了解德州、热爱德州、建设德州。建造了“德州十大名人浮雕景观长廊”,由德州十大名人锻铜雕像、人物简介和“德州名人”铜牌组成,包括汉代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汉代文学家东方朔,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明代书画家邢侗,清代大臣田雯、卢见曾,抗日名将宋哲元,现代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愈等。一个个德州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栩栩如生,其事迹感人至深,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德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递着“德能”文化的精髓。
六是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着力将学生培养成“准企业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按照“准企业人”的标准进行培养,即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人的基本素养融入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知悉和认同企业文化。德州职院充分发挥学校牵头组建的“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9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密切与全国309家合作企业的联系,请企业文化建设者参与学校重点专业的文化建设,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标准对实训场地进行文化策划与布置,把合作企业的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理念上墙,打造“仿真式”教学实训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的熏陶之中。如太阳能光电技术专业将皇明太阳能集团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FVVM与本专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德国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博世汽车专业维修中心”,引进了“BOSCH”企业文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了合作企业中典型企业文化长廊,等等。
以文化活动为契机,将“德能”文化寓于其中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选取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活动载体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高校的共识。德州职院近年来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助推“德能”文化建设。
一是创新“三结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机制,以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德能”文化建设。有人比喻,廉与德、能、勤、绩的关系就好比“0”与“1”“2”“3”“4”相乘的关系,一旦清廉出了问题,一切都是徒劳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德能”文化建设的基础。 2012年3月,学校纪委提出创新“三结合”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即实施干部廉洁从政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实施教师廉洁从教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打造德高身正的教师队伍;实施学生廉洁从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拒腐防腐能力。通过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双安”创建活动、“三四五”谈廉法,开展“为人师表、清廉从教”主题征文比赛,举办以“翰墨传清韵·丹青凝正气”为主题的廉政文化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实施“廉洁教育进课堂”活动,举办“敬廉崇洁,诚实守信”学生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反腐倡廉文娱节目等系列廉政文化活动,努力培育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师生特点的廉政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清风正气逐步形成。2013年,学校被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廉政文化示范点”,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高专院校。
二是“校园十佳”评选渐成品牌,以“德能”榜样带动“德能”文化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州职院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9年开展“校园十佳”评选活动。“校园十佳”分为集体和个人两大项。集体项目分别为“十佳团支部”“十佳社团”“十佳文明宿舍”;个人项目分别为“十佳共青团员”“十佳共青团干部”“十佳班长”“十佳学习标兵”“十佳技术能手”“十佳文艺标兵”“十佳名嘴”“十佳内务能手”“十佳运动之星”“十佳文学青年”“十佳青年志愿者”“十佳勤俭之星”“十佳社团干部”“十佳社团会员”。一届届“校园十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领着“崇德尚能”的校园风尚,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了榜样。曾获学校“十佳名嘴”的2011届毕业生郝逢良,现在是德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播“阿良”。
三是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和技能大赛,形成了“崇德尚能”的校园风尚。大学生文体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抗压能力。今年3月,德州职院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的指导意见》《文体活动考核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面向全校选聘文体社团指导教师,新建、调整校级文体社团43个,组建体育运动队8个,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教工业余羽毛球队在“全省首届高校教职工羽毛球比赛”中取得了团体第八名和女单第三名的优异成绩;粮油轻工系学生王琦凯在全国第七届南京跆拳道锦标赛中获72公斤级冠军;学校首次参加“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即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5项的好成绩,教师有10人次荣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全省高校展示了德州职院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 ”技能大赛是提高师生技术技能,检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 2014年6月,德州职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大赛工作的意见》,重奖获奖单位和个人,进一步激发了全校上下重视和参与技能大赛的热情,在全校形成了以大赛促进内涵建设、以大赛检验教学质量、以大赛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以大赛增强师生荣誉感、以大赛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长效机制。各系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今年以来,学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115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整合建校10年来之最。
德州职院“德能”文化建设,促进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引领了高素养、高技能“双高”人才培养。学校涌现出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平凡而感人一生的德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年教师李溢;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德州市十大科技女杰”殷淑英教授;临危不惧、赤手空拳勇斗持刀歹徒的2014年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彭学峰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学校自2007年以来连续9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自200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位居山东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一名,被教育部评定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作者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教授)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