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211期 >> 第02版:深水
乐陵有6万人在京津从事面点制作,每年赚回20多亿元——
“馒头大军”闯京津
□贾鹏

乐陵市每年组织蒸馒头大赛,让外出务工的“馒头大军”们互相切磋,提高技能。


  12月8日凌晨3点半,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中,在天津市河东区九尾路齐鲁兴隆馒头房,37岁的张海广和4名工人已早早起床,开始准备当日上午的馒头和面点。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几乎每隔一站路就有一个这样的馒头房,这些卖馒头的老板大多操着乐陵口音。不只在天津,在北京等地,也可以看到乐陵人开的馒头房。
  为了加快融入京津冀,乐陵市发展劳务经济,目前约有6万人在京津从事面点制作,这支“馒头大军”每年可赚回20多亿元。
亲带亲,邻带邻带出6万“馒头大军”
“在京津蒸馒头的60%是乐陵人,30%是鄄城人,余下10%是安徽、河南人。”张海广说,“乐陵人在京津蒸馒头的多,得益于技术门槛低,同时亲邻援引,进入此行业早。 ”
  据他介绍,梁希森是乐陵最早蒸馒头的人。 80年代初,在北京打工的黄夹镇梁锥村农民梁希森发现,北京人特别是在北京定居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人爱吃馒头,但因当时粮店生产馒头少且定量供应,居民只好自己做,费力又费时。梁希森看准商机,便承包了一家粮店,购来笼屉,架起大锅,从老家招来10多名工人,开始蒸馒头卖。两年后,梁希森买了一辆车,回乡投资建起面粉厂,当起大老板。跟他做工的几个伙计见生意好,也另起炉灶当起“馒头老板”。
  张海广的老家黄夹镇台张村和梁锥村相邻,见梁希森等人靠蒸馒头成了万元户,紧跟着到北京、天津等地找店蒸馒头,就这样,大家亲带亲、邻带邻、村带村,纷纷走出家门,以“一对夫妇一个窝,一个炉子两口锅”的家庭作坊模式,在京津等地开起了馒头房。
  张海广从1996年来到天津,依靠一家小馒头房起家,从一个个馒头里,蒸出了财富,成为“开着法拉利的馒头老板”,在他的带动下,蒸馒头已经被扩展成一项家族营生,在天津,挂着“齐鲁兴隆”招牌的馒头房已经有60家,经营者都是投奔张海广的亲朋好友,借助兴隆馒头的名气,在天津街面开疆拓土。“在北京、天津,看见3个开馒头房的,其中至少有两个是黄夹镇人。 ”张海广说,开馒头房就象办小工厂,一年下来能挣十来万元。张海广的老家台张村有100多户人家,90多户在京津地区开馒头房,目前,家家都买了小轿车,并在天津市或乐陵市城里购置了楼房。 2011年,中国粮油学会通过市场调查,授予黄夹镇“中国面点师之乡”称号,获此殊荣的乡镇全国仅有4个。
  诚信经营良心买卖拓出大市场
“乐陵馒头”之所以能叫响京津市场,靠的是什么?“我们用的是家乡产的最优质、最放心的面粉,不讲究洁白度,不用添加剂,嚼起来够筋道,并且不缺斤,不少两;只要有人预订,风雨无阻,按时送到。 ”乐陵黄夹镇党委书记张克松如是说。“诚信为本,憨厚淳朴的乐陵人深谙做良心买卖这个道理。‘良心活儿’让乐陵馒头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获了天津人的胃口,也带给乐陵人丰厚的财富回报。 ”目前,乐陵已在京津等地形成了6万人的“馒头大军”,涉及黄夹、西段、大孙、胡家等7个乡镇,涌现出梁锥村、台张村等60多个专业村,身家百万元以上的“馒头户”1000余户,每年挣得劳务收入20多亿元。其中黄夹镇在京津从事蒸馒头、做包子、炸油条等面点加工行业的有3.5万人,占外出人员的80%以上,拥有7000多个面食加工店,600多家酵母经销店,形成了“乐陵馒头房,遍布京津”的格局。
  现在,“乐陵馒头”在京津的各大超市都很抢手。张海广说:“这几年,我不断研究面点制作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制作的面点在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主办的全国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我开的馒头房每天蒸1000公斤馒头都不够卖的。 ”
  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膳食结构发生变化,肉蛋、蔬果消费增加,粮食消费减少。应对困境必须多开发新品种,乐陵市着力使面点增加花色,提高档次,推行标准,形成品牌效应。“目前,我们馒头房经营的品种从单一的馒头发展到棒棒馍、花卷、发面饼、油饼、糖包、豆包以及各色窝窝头等38种花样,我们的齐鲁兴隆馒头正准备申请注册商标。 ”张海广说。
  当然,仅靠这些还不能立住脚,还得有过硬的质量和信誉。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面食市场,乐陵人转换脑筋,他们成立面点师行业协会,统一注册商标,引导各馒头房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我们乐陵人蒸的馒头‘紧握在手里成一面团,松手恢复原样’。京津居民往往把‘乐陵馒头’与‘四川饭馆’‘安徽保姆’相提并论。”张克松说,乐陵馒头房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
  倾情服务政府甘当贴心“保姆”
  7000多个馒头房、6万多乐陵人——这支活跃在京津地区的“馒头大军”,将馒头送到院校、工矿企业、居民餐桌。“乐陵馒头”成了京津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乐陵“馒头大军”在苦累中,从一个个馒头中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这些人群不断分化,有的在京津置办房产,开起超市、宾馆;有的回老家盖起别墅,创办企业;有的至今仍在打工。
  但是他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在京时间有的已逾30年,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短的也有三四年,已经适应了城市快节奏生活,虽然贫富不一,大多有类似的打算:在京津和故地都安家。这中间除了割舍不下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必须在原籍参加高考。
  张海广告诉笔者:子女在京津从小学读到初中没有任何障碍,但高中必须回乡就读,原籍参加高考,这就多了份牵挂,因此,他最大的期盼就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能让落户门槛更低,能让孩子们共享教育资源。
  其实,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则倾情服务,甘当“馒头大军”的贴心“保姆”。如在这支“馒头大军”中,有5万育龄妇女每年都需回乡体检,路途往返之苦不说,更重要的是耽误生意。为此,该市先后与北京市7个区、天津市3个区签订了计划生育《异地合作协议》,并在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昌平区设立了联络处,负责为在当地的乐陵籍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立卡,办理各类证明证件,还帮助她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相关难题。
  目前,“馒头大军”中接受健康体检的乐陵育龄妇女就有1.5万人次,有1800多人拿到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有1000多名计生群众在流入地领到了乐陵发放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累计为她们节省费用2000多万元。
  该市还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关爱留守老人、小孩等一系列措施,为3000多户馒头加工户重新调整了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大户经营,让“馒头大军”在外安心经营。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者技能,该市每年组织蒸馒头大赛,并请面点大师现场讲解技巧。同时,成立面点产业联合协调机构,制定了面点产业发展计划,将面点技能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强化对面点行业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见,服务这个角色,政府是越演越好了。这不仅会鼓励更多的农民加入“馒头大军”队伍,也将进一步加快乐陵融入京津的步伐。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馒头大军”闯京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